白盖头

白盖头

古原, 著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8.0

书籍简介:

本书为宁夏回族作家古原的短篇小说集。以回族题材为主,公开发表的18篇小说。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

书籍目录:

序:写作及写作之外(火会亮)

绿苜蓿

白盖头

童谣

河道

窑庄

大庄

老家的阳光

遥远的草地

冬季的日头

山顶上的积雪

耶其目的老房子

洁白的雪花铺满地

黄月亮

回到河西

我是女子

老人和羊

黄土墙上的月亮

老待

蓝五

麦捆

清真寺背后的老坟院

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

后记:生活的地方(古原)

前言

序:写作及写作之外

火会亮

古原是一位很早就不用故事情节,而仅凭细节铺陈就能把小说写得精彩纷呈的作家。在他的笔下,“邮票一般大”的桥镇显得舒缓而沉静,平稳而安详,大场,麦垛,头戴白帽的妇女,表情虔诚的老者,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在蓝天白云以及疏朗的晴空下。他的别具一格的诗意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西海固乡村的另一种图景。

读他的小说,我的耳边会不时响起从清真寺里传来的梆声,这种梆声清脆、淡定,在早晨清明的天光中,它会像一只纤纤细手轻轻抚过你的心头。

这是桥镇的梆声。

大学毕业后,我和古原先后分配到同一个单位我们曾就读过高中的西吉县兴隆中学任教。这是一个曾孕育了作家马存贤的地方。学校坐落在镇子的中央,周围店铺林立,市声扰嚷。被分配到这里教书,你基本上是被放置到了现实版的“精神租界”而和经济大潮较上了劲。打个比方说,你苦口婆心讲解了四十五分钟的“前程”论,抵不过窗外商贩们一声悠长而滋润的叫卖。换句话说,这块“旱地里的黄金商岸”,基本上摧毁了我们要想成为一名“园丁”的一切梦想。

于是我们开始写作。

写作从苦闷开始,便多多少少带了些悲壮,也有了一缕来自心灵深处的审视与关照。

记忆中到处是阳光、麦香,和人间烟火。在夏天,在收割完自家的麦子后,我们便急不可耐地来到暑假里平静而安详的校园。我们各据一桌,有时可以从早晨写到天黑,又从天黑写到天亮。从庄稼地直接回归到书桌旁,我们似乎是把生活也顺便带到了稿纸上,温暖、干燥,还有一缕来自大地深处的泥土芳香。

在这里,我写了《挂匾》《醉社火》《罗曼沟》。

古原写了《冬季的日头》《麦捆》《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

《斋月》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的精粹短章,当初写完它,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古原的脸上竟漾起一层幸福的红晕。果然,这篇首发于《朔方》的小说,不但被当年的《民族文学》转载,且入选了该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全国短篇小说佳作选。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仿佛是来自天籁的短篇,放在任何层面上都值得品味。

这一时期,古原写出了一系列以桥镇为背景的短篇。所谓“桥镇”,其实是古原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虚构地名。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在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中,人们怀揣的是一个个躁动不安而目标单纯的梦想。安静的村庄,油画一般的院落,朴实的村民,肃穆圣洁的清真寺,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浸染了作家质朴而诗意的美学追求。阅读这些干净的文字,你的眼前会不时幻化出大片大片炽热的阳光,阳光下头戴白帽的老人那静默的表情。

古原写小说,亦擅散文。与他的小说一样,古原早期散文亦体现了他一贯不变的追求,他常常把一种美好的情感融入到目力所及的那些事物中,纯净,明朗,诗意盎然。那些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句子,会像一曲曲撩人心扉的慢板,清澈而滋味悠长地走入你的心底,使人迷醉。

1994年年底,我和古原同时调入固原日报社。这是个孕育了诸多宁夏新闻人才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就像不经意的闯入者那样开始了另外一种方式的生活。古原当记者,我编副刊。副刊在固原日报算是一个品牌,由于有着数代编辑呕心沥血的努力,它始终因为贴近读者大众而备受青睐。主持副刊后,由于众多朋友的支持和领导的器重,我的工作也是顺风顺水,很快有了起色。而古原来到报社后,便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和那些当时已很知名的“老”记者一起,采写了《走向贫困角》《西海固的企盼》等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系列报道,很快赢得一片赞誉之声。如今看来,那些用脚底板“跑”出来的文字,由于散发着一种持久的、温暖的人性光芒而在固原日报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这一时期,古原在新闻报道夹缝中写出来的文学作品,虽积淀不深,但明朗清新,自然质朴。他的触角业已脱开了先前的“桥镇”而探向了西海固大地深处。用评论家的话说就是:努力在现实的土壤中开掘,人文关怀的表象下是一种“范仲淹”式的博爱和悲天悯人。

这期间,我写了《名声》《官司》《唢呐声声》。

古原写了《黄土墙上的月亮》《清真寺背后的老坟院》《西海固情节》。

回头一望,我们在这个边地小城已生活了十余年,十余年间,我们或许丢弃了许多,但始终没有因为生活的繁复而丢弃当初的梦想和追求。

只是,我们仍然脚步蹒跚地行走在文学之路上。

2008年也就是我离开固原日报来到《朔方》的第二年冬天,一日在办公室闲坐,忽接古原从报社打来的电话:刚写了个稿子,你给看看。听到老朋友的声音,我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和溢于言表的。开机,打开信箱,打开附件,一行醒目的小说标题立即豆粒一般跳出电脑荧屏:洁白的雪花铺满地。

这是个无雪的冬天。

在无雪的冬天看到这样一行湿润的文字,我的心头为之一动。

打开页面,眼前出现我所熟悉的那些冬日场景:在小城,在村庄,大雪纷飞,这块土地之上的故事正在徐徐展开。

2009年9月17日夜

后记

后记:生活的地方

古原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叫固原。

天气晴好的早晨,我和固原的老人们在体育场活动,之后,在体育场门口的早市上买锅盔和青菜。中午,我有时会去南河滩市场买回葱和蒜。傍晚,我喜欢让妻子挽着我的胳膊,走在文化街,看灯火明亮的大街上的车流,看新时代购物中心楼顶的彩灯闪烁变幻,附近的拉面馆里香飘四溢。在暮色浓重的时候,我们会静静地站一会,注视着通往五原中学的道路,那是我们的孩子读高中的地方。那是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在工作之余,我喜欢写一点文字,有时叫小说,有时叫散文,有时既似小说又似散文,这种心灵的劳动让我内心世界阳光充沛。这些年来,陆陆续续发表了30余个短篇小说,现选取22篇,结集出版,书名《白盖头》。这个书名是为了纪念我的祖母和外祖母。在我的童年视野中,她们头戴白盖头,面目慈祥,内心充满了人世的伤痛而又不动声色,清苦而又自尊地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一隅,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深的影响。我的早期小说中几乎都有奶奶的形象和声音,她们表情庄重地守望着我们生活的地方。她们洁净的面容,让我在写作时有时会淌下几滴眼泪,说不清楚是感动还是忧伤。

我怀念在玉桥老家的那些日子。

麦子黄了,整个白天,我在地里割麦,只有在暮霭四合的时候,才能坐下来,坐在老屋的门槛上捧读《水浒全传》。还不到开灯的时间,暮色笼罩,翻开的书页看上去历史感很强。我一行行读下去。大师笔下的水泊山寨风起云涌,好汉们个性十足,装束各异。湖上水中,大显身手;溪边林间,行侠仗义;山前谷口,喊声四声;两军阵前,盔甲鲜亮。就这样,一个回合尘埃落定,又一场好戏“且听下回分解”。

小小少年,心中充满牵挂。就这样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读书,教书,进城,办报。我生活在固原的一处,在平静中生活,在平凡里体验,在平淡中知感。如同此刻,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将光线铺满我的桌面,让我在静谧中感受这种直达内心的温暖。

我的第一篇小说《雨夜》发表在银川市文联刊物《新月》(现改名《黄河文学》),责任编辑马严。后来,我在写作道路上一直受着鼓励,我尊敬的马知遥老师,一有机会坐在一起,就给我谈文学。《朔方》主编冯剑华,宁夏文学界的领军人物石舒清、郭文斌,作家火仲舫、漠月、梦也、了一容等,都鼓励我坚持写作,以一种宽容和期待的心对待着我的作品。固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固原日报社总编辑武兴华先生,一直肯定和鼓励我的文学创作,认为是对“文化固原”建设的积极实践,并对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家火会亮和我是高中同窗,曾同在兴隆中学任教,后来又一起进入固原日报社,互相勉励着走在文学的道路上。这次充满深情地写下了《写作及写作之外》,作为序言;诗人单永珍、固原一中马正虎关注着我的写作,曾撰文评论;我的同事何晓晴、文丽荣、柳睿、张艺菲、李娜、刘国龙、闻莉霞等一直帮助我打印手写稿、传递电子版,做着繁琐的工作;责任编辑唐晴为书的出版精心策划。这里,我要说一声:谢谢!

原州区委宣传部、西吉县委宣传部、固原市残联理事长马晓华女士、宁夏华祺饭店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学龙先生、中国联通固原分公司总经理魏克锐先生,对《白盖头》的出版真诚相助,让我深受感动。

还有我的朋友们,我在心中记着你们!

生活在固原,挺好的。

2009年10月12日于固原

内容摘要:

  古原是一位很早就不用故事情节,而仅凭细节铺陈就能把小说写得精彩纷呈的作家。在他的笔下,“邮票一般大”的桥镇显得舒缓而沉静,平稳而安详,大场,麦垛,头戴白帽的妇女,表情虔诚的老者,所有的一切都呈现在蓝天白云以及疏朗的晴空下。他的别具一格的诗意描写,为我们提供了西海固乡村的另一种图景。  《白盖头》呈现出诗意清纯、疏朗平和、朴拙简洁的美学意蕴,整部小说读起来给人宁静恬淡、洁净明快的美感,故事大多没有铺陈和枝蔓,简单的几个细节却能显出生动活泼、韵味绵远悠长。  所谓“桥镇”,其实是古原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虚构地名。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在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中,人们怀揣的是一个个躁动不安而目标单纯的梦想。安静的村庄,油画一般的院落,朴实的村民,肃穆圣洁的清真寺,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浸染了作家质朴而诗意的美学追求。阅读这些干净的文字,你的眼前会不时幻化出大片大片炽热的阳光,阳光下头戴白帽的老人那静默的表情。【作者简介】  古原,男,回族,1968年2月生于宁夏西吉。1988年毕业于固原师专中文系,2002年毕业于宁夏党校少数民族干部本科班。现任固原日报社副总编辑,固原市文联副主席。宁夏作家协会会员。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新月》《六盘山》《朔方》《回族文学》《民族文学》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30余篇。《斋月和斋月以后的故事》《麦捆》《绿苜蓿》《清真寺背后的老坟院》《白盖头》《耶其目的老房子》《冬季的臼头》等分别入选《1992年短篇小说选》《宁夏文学作品精选》《宁夏青年作家中短篇小说精选》《宁夏青年作家作品精选.小说卷》《西海固文学丛书.小说卷》《生命的重音西海固文学作品选》《六盘山文化丛书.短篇小说卷》等文学选本。多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中获奖。曾被评为“西海固小说创作十颗星”之一。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白盖头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227043362
如需购买下载《白盖头》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银川出版单位宁夏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 280 印数 3500

书籍信息归属:

白盖头是宁夏人民出版社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7 的主题关于 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