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札记

澳洲札记

许博渊,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4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六十多篇独立成篇的随笔,从不同角度阐释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通过记录澳大利亚这个大陆的发现、移民过程及其后的演变,介绍土著人的来历和生活,呈现当地华人的历史和现状,设法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历史根源,并据此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书籍目录:

第一篇 美丽的大陆 澳大利亚——一个被证实的猜想 艰难岁月 澳洲特色的政府 没有自信心的民族 变脸的澳大利亚 “兽道主义”的两面看 草原文化 鬼影憧憧“小北约” 鬼子和二鬼子们 富国不仁? 追求公平 快乐的民族 同性恋断想 自己的天地

第一篇 美丽的大陆 澳大利亚——一个被证实的猜想 艰难岁月 澳洲特色的政府 没有自信心的民族 变脸的澳大利亚 “兽道主义”的两面看 草原文化 鬼影憧憧“小北约” 鬼子和二鬼子们 富国不仁? 追求公平 快乐的民族 同性恋断想 自己的天地 家庭消亡露端倪 澳大利亚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 纳兰德拉 我名又何妨 享受自然 园趣 静听堪培拉 有袋类动物的天堂 桉树——澳大利亚献给世界的礼物 美丽的金合欢 艾尔湖不屈的生命 好一个卡拉撒 精致的蓝山 灵石物语 墨累河奄奄一息 狐狸、兔子和鲤鱼 鸦伯劳 后花园的月亮第二篇 土著的命运 闯荡世界的中国人 华人小史 小塘春秋 从流浪汉到农场主 “开业教师” 刚柔两代人 澳大利亚文文学的勃兴 老兵托马斯 ……第四篇 东西方文化随想

内容摘要:

本书通过六十多篇独立成篇的笔记和随笔,从不同角度阐释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文化内涵。通过记录澳大利亚这个大陆的发现、移民过程以及其后的演变,介绍土著人的来历和生活,呈现当地华人的历史和现状,探究其背后的哲学根源和历史根源,并据此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编辑推荐:

一个只有短短200年历史的国家,如何创造出如此美好的生活?如何创造出高度文明的社会?土著黑人在这个孤立的大陆上生活了4万年,为什么直到200年前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华人在她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群产生了何种影响?   本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环球》编辑部收到了许多赞扬鼓励的读者来信,号称国内第一大刊的《读者》杂志多次转载,收进他们的丛书。 中国人什么时候到澳大利亚,已经不可考。古时候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有亚洲人采海参,销往中国。有人估计其中有中国人,但没法证实。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中国人可能是Chung A Sun,是个水手,为法国探险家La Perouse所雇佣,他的船于1788年到过波塔尼湾(Botany Bay也称植物湾)。还有一个名叫Mark Q Ping的广东人,1821年曾获得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批给的一块地,他先娶一个英国妇女为妻,妻死后娶一爱尔兰妇女续弦。据澳大利亚学者的研究,1848年前起码有18个中国人生活在这块英国的殖民地上,有的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仆人,有的是匠人。成批来是从1848年开始,即清道光年间,他们是第一批契约劳工…… 澳大利亚东海岸有个新南威尔士州,新南威尔士州有个亨特谷。那是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树木葱茏,鲜花吐芳。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富有传寄色彩的华人农场主王宝泉。 12月中旬,澳大利亚正值盛夏。王宝泉穿着一件T恤衫,随随便便。一双大手粗壮而粗糙,脸晒得很黑,整个儿一个农民,还不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的新型农民,而是黄土高原上的老式农民。他左胳膊上一根血管足有圆珠笔一般粗细,那一块皮肤异于别处,有点像橡皮。初次见面,不便细问,暂且存疑。 按照中国的计量单位,这个农场的面积是503亩。王宝泉不喜欢说多少英亩多少公顷,喜欢说多少亩。他不种果树,不种蔬菜,也不种菽麦。他种鲜花。他的"瑞华牌"鲜花在悉尼供不应求。他说,今年悉尼奥运会,想向中国获奖运动员捐赠鲜花,不知道中国代表团能否给这个面子。 他这个农场是1995年花130万澳元买来的,以人民币计,就是750万元了。他说,近几年亨特谷发展旅游业,土地升值,他这个农场已经值260万澳元了,翻了一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诱人之处,5年工夫,即使买来荒在那里,什么也不种,1年就可以生出26万澳元来。这26万元在澳大利亚可以干什么?可以买一幢带前后花园的别墅式住宅。    但王宝泉不准备卖。他的事业正在发展。除了购地款之外,他另外还投入200多万澳元建设各种设施。他在悉尼设了两个销售点,每天上市鲜花五六千束,营业额在3万澳


一个只有短短200年历史的国家,如何创造出如此美好的生活?如何创造出高度文明的社会?土著黑人在这个孤立的大陆上生活了4万年,为什么直到200年前还处于旧石器时代?华人在她的发育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群产生了何种影响?   本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环球》编辑部收到了许多赞扬鼓励的读者来信,号称国内第一大刊的《读者》杂志多次转载,收进他们的丛书。 中国人什么时候到澳大利亚,已经不可考。古时候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有亚洲人采海参,销往中国。有人估计其中有中国人,但没法证实。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中国人可能是Chung A Sun,是个水手,为法国探险家La Perouse所雇佣,他的船于1788年到过波塔尼湾(Botany Bay也称植物湾)。还有一个名叫Mark Q Ping的广东人,1821年曾获得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督批给的一块地,他先娶一个英国妇女为妻,妻死后娶一爱尔兰妇女续弦。据澳大利亚学者的研究,1848年前起码有18个中国人生活在这块英国的殖民地上,有的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仆人,有的是匠人。成批来是从1848年开始,即清道光年间,他们是第一批契约劳工…… 澳大利亚东海岸有个新南威尔士州,新南威尔士州有个亨特谷。那是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树木葱茏,鲜花吐芳。就是在这里。我遇到了富有传寄色彩的华人农场主王宝泉。 12月中旬,澳大利亚正值盛夏。王宝泉穿着一件T恤衫,随随便便。一双大手粗壮而粗糙,脸晒得很黑,整个儿一个农民,还不是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的新型农民,而是黄土高原上的老式农民。他左胳膊上一根血管足有圆珠笔一般粗细,那一块皮肤异于别处,有点像橡皮。初次见面,不便细问,暂且存疑。 按照中国的计量单位,这个农场的面积是503亩。王宝泉不喜欢说多少英亩多少公顷,喜欢说多少亩。他不种果树,不种蔬菜,也不种菽麦。他种鲜花。他的"瑞华牌"鲜花在悉尼供不应求。他说,今年悉尼奥运会,想向中国获奖运动员捐赠鲜花,不知道中国代表团能否给这个面子。 他这个农场是1995年花130万澳元买来的,以人民币计,就是750万元了。他说,近几年亨特谷发展旅游业,土地升值,他这个农场已经值260万澳元了,翻了一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的诱人之处,5年工夫,即使买来荒在那里,什么也不种,1年就可以生出26万澳元来。这26万元在澳大利亚可以干什么?可以买一幢带前后花园的别墅式住宅。 但王宝泉不准备卖。他的事业正在发展。除了购地款之外,他另外还投入200多万澳元建设各种设施。他在悉尼设了两个销售点,每天上市鲜花五六千束,营业额在3万澳元上下。他说,不出两年,全部投资都可以收回。他还在往里投,一幢楼房已经打好地基,那是集保鲜、存储、包装、办公室和职工食堂诸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他还要建电脑房,控制温度、浇水、施肥的全自动暖房。 也许,他内心里已想垄断悉尼的鲜花市场,但他没有说。我是从他的言谈中猜出来的。他说,他的农场在当地不算大,但他掌握了一手种花绝窍,花的质量好。他也很爱护他的牌子,花枝弯曲的不上市,掉了一片花瓣的不上市,过了期的不上市,澳大利亚鲜花消费者很内行,什么花几个瓣儿清清楚楚。也有的顾客不很讲究,那种一束花里有一朵掉了两个花瓣的,想折价买回去,王宝泉不卖,运回农场销毁。同行们知道,这个中国人不简单,是个可怕的竞争对手,便通过种种途径打听这个农场的情况。 谁都很难想到,眼前这个雄心勃勃的中年汉子经历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 他是1990年1月份抛妻别女,只身来到澳大利亚的,本想找个学校读书,用他的话说是"镀镀金回去好往上爬"。澳大利亚吸引外国留学生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学费相当高,而他怀里只有百十美元,只能打工挣钱,指望糊口之外能挣足学费。他在中国留学生合租的一个套间里住下,属于他的是客厅一角的一个地铺,每周交房租10澳元。住下之后,四处找工作。天不佑人,他一份工作都没有找到。房租交不起,只能卷铺盖走人。城里呆不住,往农村走,从此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活。 澳洲大陆沿海一圈,是一条一号公路,他背个小小行囊,靠着站路边坚大拇指的办法,居然转了整整一圈,而且还几次深入腹地。竖大拇指是表示要搭便车。澳大利亚人纯朴,乐于助人。王宝泉身无分文,全靠当地人相助,给个面包什么的。他说"等于要饭了。" 流浪汉居无定所。澳大利亚又不许露宿街头。王宝泉便花29澳元买了一顶单人小帐篷,宿于远离居民点的密林里,每天一大早,走两个小时才能到有人烟的地方,为的是躲开警察的目光。有一夜,他留了半个面包,预备第二天吃的,吊在帐篷顶上。林子里有一种野猪,不是长獠牙的那种,而是从英国早期殖民者家走失而重新获得了野性的家猪。这东西鼻子灵,闻到面包味就来拱帐篷。他说他那时候不理发,不刮胡子,长发披肩,长须垂胸。后来我悄悄问他的妻子,她说:"他没有说过为什么把自己弄成这种样子,我想他是为了吓人,不让人欺负。"他是在为生存而奋斗。他什么都干,种过树,除过草,打过鱼,挖过芦笋,总之,只要有人雇他一天,他就要感谢老天爷赏给他一天饱饭了。这年6月,南半球的冬天,他又转回到新南威尔士州,来到了亨特谷。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个澳洲人新开的农场种花。他一周干7天,每天干10小时,老板给他开100澳元周薪。那时候,劳工法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每小时超过10澳元,他起码应该得700澳元。但他不计较,对他来说,有一个固定的住处,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幸福了。 此人的过人之处在于,劳顿困厄并未消蚀他心底的雄心。他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拼着命地干活,每天从太阳还没有升起干到伸手不见五指,而且苦学技能。没有条件学园艺理论,就自己用几个盆做实验,多少水,多少肥,何时浇水,何时施肥,施什么肥,温度,湿度,观察比较。摘花,他一个人顶当地白人工人好几个,种花,他是没有头衔的高级工程师。老板开始给他涨工资,1小时给25澳元。可以说,老板这个农场,是靠他发起来的。 1995年,他已经成为永久居民,有资格从银行贷款了。此时的王宝泉,不但学得了一手种花技术,而且对市场情况也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不像其他亚洲移民那样,种巴掌大一块菜地,小本经营,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积累资本。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下子从银行贷出200万澳元,又从国内找了个合伙人,筹来100多万澳元,一起步就买下了个农场。 他成功了。他没有学过经济学,却成功地做了篇经济学大文章。他说,许多人把眼睛盯着城市,却不知澳洲农村充满着机会,澳洲人懒,也说不上聪明,以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才干,澳洲农村可做的大文章还不知有多少。 在澳大利亚,我见到的中国人有两大类,一类是把祖国说得一无是处,并以自己的中国血统为耻,见到黄皮肤不爱搭理,生怕沾了落后贫穷的边儿,好比旧社会有钱人耻于和穷亲戚来往一样。另一类是身离祖国,思念日深,中国什么都是好的。王宝泉属于第二类。他雇了12个澳洲白人工人。开始时,那些家伙看不起他,因为他们从当地新闻媒体了解到的是一个落后得不成样子的中国,在澳洲的中国人都是乘着渔船偷渡来的,是来分享他们的财富和文明的。 有一次,地下水管坏了,几个工人弄了半天没弄好,他跳了下去,带了一身泥水上来,修好了。湿淋淋地站在那里,把全体工人召来,指着他们的鼻子说,这是你们的工作,我是老板,我今天像泥猴子似的,你们应该感到羞耻。工人们服了他,他不仅会种花,电工、机修工等等,什么都会干,了不起。 今年,王宝泉选出两个"先进生产者",花2万澳元安排他们到上海玩了一趟。两个白小子从上海回来,见人便说,中国跟他们的想像大不一样,上海比悉尼还繁华,他们都不想回来了。就在我们见面前不久,王宝泉不知从哪儿弄来一盘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录相,高兴极了,把他所有的工人召集起来,说今天不干活了,看录相。工人们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个势派。从此,他们不但服了王宝泉本人,还服了中国。王宝泉说,他在作政治工作,搞企业管理不搞政治教育不行的。 现在,这些工人服服帖帖,见了他直拍马屁。他和他妻子都说,洋人拍马屁很好玩,他们拍得很招眼,一点儿也不避人。比如,王宝泉手里提了个什么东西,他们会立刻奔过来,从他手里把东西抢过去,好像累坏了他们的老板就罪大恶极了似的。他们还会当着众人的面,送给王宝泉一些小吃食,还说这是我妈妈特意为你做的。王宝泉对我说:"管理洋人的感觉好极了,我喜欢雇洋人。"话是玩笑话,但其中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却是非常浓烈的。 正当他准备在澳洲大显身手的时候,一种麻烦的疾病缠住了他。他的双肾都坏了,不得不靠透析维持。左胳膊上的血管,就是为清洗血液而弄成这般模样的,医生把两条血管接在了一起。他说他是累的。在流浪、打工、创业过程中,他都是拼命。干一天活,腰根本直不起来,走路时整个身体呈曲尺型。 宝泉啊宝泉,愿天假你以寿,让我们看到一个炎黄子孙在异国他乡的更大成功吧!

显示全部信息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澳洲札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302091738
《澳洲札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澳洲札记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4.0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