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

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

戴金平,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45.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全球不平衡;历史视角的全球不平衡;当代全球失衡;美国经济不平衡经济发展模式之透析;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微观透视;全球不平衡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VS不可持续?危机后的不平衡;走出不平衡之路;中国战略等。

作者介绍:

戴金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大学世界经济学科和金融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南开大学英才教授。   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加拿大约克大学博士课程学历,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福布莱特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   ●主要研究成果:   出版著作有:《外国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促进》、《走出危机: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济透视》、《国际金融前沿发展:理论与实证方法》、《WTO与中国产业发展》、《当代国际经济与国际经济学主流》、《APEC的货币金融合作:经济与政治分析》、《世纪初期东亚货币合作与人民币国际化》等。   承担国家社科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省部级社科项目等10余项,曾获得天津市社科研究一等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在《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等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本质与现象

第一节聚焦全球不平衡

一、从漠视走向共识

二、20国集团浮出水面

三、中国焦点

第二节全球失衡的规模:脱缰的发展模式

一、全球经常账户差额

二、全球债务规模

三、政府债务危机

第三节全球不平衡的实质——债务关系视角

一、简单的宏观经济平衡

二、一些典型事实

第四节当代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内涵的基本界定

第五节全球不平衡的动因

绪言

第一章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本质与现象

第一节聚焦全球不平衡

一、从漠视走向共识

二、20国集团浮出水面

三、中国焦点

第二节全球失衡的规模:脱缰的发展模式

一、全球经常账户差额

二、全球债务规模

三、政府债务危机

第三节全球不平衡的实质——债务关系视角

一、简单的宏观经济平衡

二、一些典型事实

第四节当代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内涵的基本界定

第五节全球不平衡的动因

一、失衡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二、失衡的金融发展水平

三、失衡的经济周期

四、失衡的劳动生产率

五、脱缰的财政赤字

第二章全球失衡的历史演进:1870—1979

第一节1914年之前

一、全球失衡的结构与规模

二、金本位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三、与当代失衡的比较

四、金本位的变形与解体

五、1914年之前全球不平衡透视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全球失衡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收支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全球失衡的动态调整

第三节1977年至1979年

一、世界通货膨胀

二、美元贬值与逆差调整

第三章当代全球失衡:全球金融危机之源

第一节20世纪80年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

一、世界经济复苏

二、全球不平衡

三、80年代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1992—2007年:全球不平衡发展中的乱象

一、新经济革命:美国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二、全球不平衡加剧

三、全球不平衡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次贷危机后的全球不平衡发展

第一节金融危机爆发与救助

一、次贷危机:全球失衡加剧使然

二、金融危机演绎的路径

三、危机救助与经济复苏

第二节金融经济危机的深化

一、新兴工业化国家:投资泡沫和通货膨胀

二、欧债危机

三、美债危机

四、第二次世界经济调整

第三节金融危机后全球不平衡的演化

一、全球不平衡调整的趋势

二、美国与中国的调整

三、欧洲的调整

第四节次贷危机后各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一、美国的反思

二、日本的调整

三、中国的觉醒

第五章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微观透视

第一节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微观结构

一、经常项目逆差结构

二、贸易逆差的商品结构

三、贸易逆差的国别结构

四、高端产品

第二节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成因:文献综述

一、储蓄—投资缺口论

二、贸易供求论

三、直接投资论

第三节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实证检验

一、实证检验

二、美国贸易逆差成因:汇率调整效应很弱

三、国民收入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对H?M效应的解读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逆差

第六章美国经济增长的双循环机制

第一节美国债务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

二、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外国资本流入的结构及效率分析

一、其他国家资本流入的结构及效率分析

二、外部资金供给的国别结构及效率分析

第三节美国在全球范围的资本配置结构及效率分析

一、廉价资本在国内的有效配置

二、廉价资本在其他国家的有效配置

第七章美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创新:不平衡发展的动力

第一节美国的金融创新

一、美国金融创新的动因

二、美国金融创新类型

第二节美国的金融发展

一、美国金融工具结构分析

二、美国金融机构结构分析

第三节金融创新和发展与美国的经济成长

一、金融创新和发展、科技革命与美国经济成长

二、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八章国际货币体系与特里芬难题

第一节国际金本位的建立和崩溃

一、黄金本位制度的确立

二、金本位制度的优势

三、金本位的崩溃

第二节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设计理念

二、固定汇率美元本位制的形成

三、“特里芬难题”与固定汇率美元本位制的崩溃

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牙买加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形成

二、美元本位制的延续

第四节牙买加体系与21世纪以来的全球不平衡现象

一、全球不平衡与“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说”

二、美元本位支撑的全球不平衡是否可以持续?

第九章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之争

第一节可持续论的思辨

一、蒙代尔的国际货币体系论:美元作为太阳的体系

二、麦金农的美元本位论:美国的预算软约束

三、中心—外围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

四、“暗物质”论:神奇的力量

五、其他观点

六、可持续论的思辨

第二节不可持续论的逻辑

一、净债务规模约束论

二、经常账户赤字比率约束论

三、批判逻辑

第三节可持续条件分析

一、一个简单描述

二、描述性统计——净外债余额比率

第四节美国外债依赖型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基础:一般均衡分析

一、三部门均衡模型

二、模型计算过程

三、模型均衡点的特征

四、债务增长率对各均衡变量的影响

第五节可持续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章不平衡调整:美国变革进行时

第一节华尔街革命:重塑金融体系

第二节工业与贸易复兴之路:再工业化

一、先进制造业振兴

二、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节政府去债务化

一、美国政府去债务化的路径

二、美国政府去债务化的困境

第四节科技创新:可持续经济成长之路

一、奥巴马的科技创新战略

二、美国能否引领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

第十一章全球不平衡调整中的中国战略

第一节发展模式转换:从外向型走向内生增长型

一、外向型战略的终结

二、区域平衡战略:内部循环的建设

三、从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转换

第二节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减速

一、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二、人口红利与资源优势枯竭

三、体制变革红利消失

第十二章欧洲内部再平衡——欧元生存的基础

第一节福利制度变革

一、福利制度改革内容

二、福利制度改革困境

第二节财政一体化改革

一、统一财政机构的建立

二、财政一体化路径

三、强化财政纪律

第三节货币政策:兼顾成员国间的差异

一、统一货币之困境

二、统一货币政策与成员国冲击的非对称性

三、兼顾二元国家的统一货币政策

第十三章走出全球不平衡

第一节美国变革的未来:突破财政悬崖

一、走向平衡发展模式的成就

二、困境与出路

第二节中国大国经济平衡成长之路:跨越“经济减速”

一、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增长模式转换

二、中速高质经济发展

三、中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稳健而现实

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走向平衡发展的真正之路

第三节欧洲复兴之路:实现大同

一、欧元的信用基础

二、欧洲统一的未来:困境与希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全球不平衡;历史视角的全球不平衡;当代全球失衡;美国经济不平衡经济发展模式之透析;美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微观透视;全球不平衡中的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VS不可持续?危机后的不平衡;走出不平衡之路;中国战略等

编辑推荐:

视野宏阔,分析入微,洞悉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产生的逻辑和后果。探求金融危机之源,找寻走出全球不平衡困境的出路。
  国际金融新趋势丛书总序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危机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艰难曲折,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国债务危机警钟拉响,世界粮食危机再现,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国际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国际政治秩序一片混乱,国际经济前景日趋悲观。正确认识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反思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探寻一条更加持续、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经济发展之路,是经济学人的使命。为此,我们推出“国际金融新趋势”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0世纪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经济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稳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独特的负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延续和固化: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资本项目顺差呈现不可抑制之势。1992年中国卸任领导人邓小平南行,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形成和固化的时代——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进入一个持续扩张的时代。与此同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正在经历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的炼狱。源源不断的资本从日本本土流出,到美国和欧洲国家去寻求更好的投资出路,60年代业已形成和固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在国内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上升。世界经济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稳高企,美国与日本和中国以及一些石油输出国家之间的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国际债务规模突飞猛进。

  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强化引爆了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当危机之火已经在悄悄点燃的时候,世界各国领导人都低估了这束火苗的力量。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精英都对此表现了过于漠然的态度!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下,向世人宣布:这场危机刚刚开始!

  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流动性危机。针对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流动性泛滥的抨击声还没有消失,流动性危机就来临了!


  视野宏阔,分析入微,洞悉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产生的逻辑和后果。探求金融危机之源,找寻走出全球不平衡困境的出路。
  国际金融新趋势丛书总序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危机迅速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艰难曲折,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美国债务危机警钟拉响,世界粮食危机再现,世界经济再次陷入衰退。国际金融体系风雨飘摇,国际政治秩序一片混乱,国际经济前景日趋悲观。正确认识当前复杂而多变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深刻反思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探寻一条更加持续、更加均衡、更加健康的全球经济发展之路,是经济学人的使命。为此,我们推出“国际金融新趋势”系列研究成果。

  全球不平衡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2007年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危机,是全球不平衡发展规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20世纪9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美国经济走出80年代后期的泥潭,步入平稳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独特的负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延续和固化: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资本项目顺差呈现不可抑制之势。1992年中国卸任领导人邓小平南行,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一个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形成和固化的时代——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进入一个持续扩张的时代。与此同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正在经历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的炼狱。源源不断的资本从日本本土流出,到美国和欧洲国家去寻求更好的投资出路,60年代业已形成和固化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在国内需求持续疲软的背景下,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上升。世界经济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稳高企,美国与日本和中国以及一些石油输出国家之间的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张,国际债务规模突飞猛进。

  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的强化引爆了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当危机之火已经在悄悄点燃的时候,世界各国领导人都低估了这束火苗的力量。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精英都对此表现了过于漠然的态度!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下,向世人宣布:这场危机刚刚开始!

  2008年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流动性危机。针对2005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流动性泛滥的抨击声还没有消失,流动性危机就来临了!

  流动性失衡是一种常态,是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之间的动态失衡,表现为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或者是流动性需求大于流动性供给。前者持续到一定程度表现为流动性泛滥,体现为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的持续和大幅度上扬;后者持续到一定程度表现为流动性危机,体现为资产价格剧烈下跌,融资需求难以满足,投资活动因流动性严重不足而停滞。流动性失衡是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动态异常波动的结果。货币当局大规模的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激进的放贷倾向、个人与非银行类机构的持现比例下降和投资需求旺盛,都会带来流动性的扩张,并进一步带来流动性过剩。而货币当局紧缩基础货币投放、商业银行对放贷的保守态度、个人与非银行机构的持现比例上升以及货币需求上升,都会带来流动性不足,进一步演化为流动性危机。流动性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在资产价格放大器、杠杆加速器和会计催化器的作用下呈现乘数扩张或收缩。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MBS与CDS资产价格迅速下跌,并进一步恶化房地产价格,资产价格放大器和杠杆加速器发生作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遭到破坏,会计催化器发生作用;商业银行放贷意愿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欲望不足,流动性供给极度萎缩;与此同时,流动性需求无限放大,流动性危机瞬间爆发。世界流动性管理的混乱,使一场流动性危机迅速演化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危机后各国央行大规模发放流动性的行为受到微观主体审慎行为的制约,流动性的扩张机制遭到破坏。流动性危机与经济危机交融在一起,相互强化。为了走出这一困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给流动性周期带来新的问题,流动性波动周期变短,波动幅度加大,这就是我们看到的2008年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艰难复苏,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几起几伏。

  危机救助的措施之一是全球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在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丧失功能之后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旨在修复常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经济摆脱流动性陷阱。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零基准利率、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急速扩张、直接购买长期债券及不良资产为特征,反映了中央银行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的激进态度。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有效摆脱了货币危机的同时,却迟迟不能达到修复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目标,更不能实现对经济的根本性刺激作用,但却带来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扬和新兴国家的资产泡沫以及遍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主权债务危机。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尚难正确评估。日本实施了长达十几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未能使其真正走出流动性陷阱。在美国、欧洲乃至新兴国家复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效能呢?对此,众说纷纭。尽管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成效存在争议,但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和日本,在财政政策空间受债务规模约束越来越狭小的状况下,继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操作是唯一出路。这便最终出现了美国的QE3和欧洲央行无限制购买主权债务危机国债务的法案。各国央行的姿态表明:金融危机的阴霾不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会消失。

  全球经济危机阴魂不散,危机后的财政和货币救助又将危机推入一个新的深渊——主权债务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主权债务危机早已有之。20世纪70年代的美元危机事实上是一次美国主权债务危机,是美国政府变相拖欠和违约其他国家对美国的美元债权。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阿根廷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都是典型的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在规模、持续时间、覆盖范围、影响程度等方面都堪称历史之最。

  2010年主权债务危机是危机国长期以来的债务依赖型、政府赤字型经济发展模式使然,更是2008年金融和经济危机后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和救助的必然结果,是危机后凯恩斯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复活的产物。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严重损害了世界金融信用。主权信用作为顶级信用,一直以来是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顺利发展的信用基础。主权信用缺失使国际金融体系陷入混乱。资本大规模逃离欧洲,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债务国信用级别,使欧洲债务危机陷入恶性循环。

  短期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出路,就是发行欧元来(直接或间接)购买危机国政府债务。欧元区成员国经济的非对称性决定了通过发行欧元向世界转嫁欧债危机的做法遭遇到核心国家的强烈反对。发行欧元在解决债务国家债务的同时,也必然向债权国转移债务负担和通货膨胀。在欧债危机解决的过程中,欧元区成员国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寻求平衡和一致:一方面欧元区通过救助基金和欧元发行集体救助债务国,另一方面债务国强化财政纪律约束、转变债务依赖型发展模式。前者是短期解决危机、缓解危机蔓延和恶化的重要途径;而后者是解决危机的根本。

  美国债务危机已然箭在弦上。2011年8月,虽然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提高债务限额上达成一致,将债务限额从14.3万亿美元提高到16万亿美元,但两党对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缩减计划尚未达成一致,这便带来2013年自动减赤风险。2013年的“财政悬崖”(税收减免到期和自动减赤)使美国经济复苏再次蒙上阴影,也使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全球不平衡发展的基础,也是2008年国际经济和金融危机爆发和持续的基础。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风雨飘摇,面临重大变革。

  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那么牙买加体系中的美元地位则是市场自由选择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无制度的体系。美元、德国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英镑、日元等货币共同承担世界货币的功能。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加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形成的世界对于美元的惯性依赖,成就了美元世界第一货币的地位。

  美元的国际地位使得美国从容不迫地向世界征收铸币税,使美国通过印制钞票就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购买任何产品和服务、偿还任何国际债务;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越高,世界经济对美元的需求就越大,内在的特里芬难题就越强化。结果是,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持续扩张,对外负债规模日益扩大,一个债务严重依赖型的、储蓄投资缺口持续扩张的、虚拟经济控制的美国经济模式形成并强化。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是一场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金融经济危机使世界人民意识到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危机后的救援政策,无论是美国的积极财政救助,还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际货币体系都是重大冲击:美元指数一路下滑,美元岌岌可危。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又引发了一场欧元危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国际货币体系何去何从?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设计多种多样,有回归黄金本位的建议,也有建立世界统一货币的意愿,美元、欧元、人民币三足鼎立也是方案之一,更有人坚持维持美元本位,如此等等。当世界各国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争论不休之时,中国确立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战略。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第二贸易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在日益成熟,股票市场总市值全球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世界第一,黄金产量自2007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具备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要摆脱长期依赖美元、并被美元绑架的局面,中国的唯一出路就是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成功摆脱我国人民币汇率长期钉住美元、货币政策自主、资本项目开放和资本流动日趋自由化之间的“三难冲突”,可以扭转我国外汇储备刚性增长尤其是美元储备刚性增长的局面,可以使人民币价值充分体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地位的提升,真正使所有中国人享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成果。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鉴于存在着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利率尚未市场化、人民币尚未自由兑换等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我们应该采取动态渐进性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分阶段地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国际投资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采取先周边化,再区域化,最后国际化的道路。渐进性国际化的道路选择决定了香港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本市场开放改革、人民币自由兑换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要真正走出流动性危机,走出金融和经济危机,走出主权债务危机,世界需要进行一场真正的变革。
  全球不平衡的发展模式需要变革。美国需要改变债务依赖型的、经常项目逆差扩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再工业化进程,加速去债务化和去杠杆化,逐步形成内外部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需要变革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经济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经济开放,加快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向一个可持续的,消费主导型且消费、投资与出口相协调的,集约式环保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欧洲内部各国,也需要向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

  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变革。要强化20国集团国际金融和货币的协调作用,加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纪律约束,进一步推动发展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欧洲货币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加强经济货币一体化基础建设,尤其是推动财政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改革,逐步消除内部的非对称性。人民币需要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改革。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体系将会使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更加稳定。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需要择机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障碍和制度性障碍,相反会强化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矛盾。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向世界输出美元和欧元,在转嫁债务危机的同时,也在侵蚀美元和欧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是一个短期、临时刺激和救助政策,一个短期临时政策常态化、长期化必然带来市场经济扭曲,加剧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结构性矛盾。

  世界经济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主流经济学正在饱受挑战和诟病,我们尝试着去剖析、去拨开重重迷雾、去探索光明之路。我们谨以此套丛书献给所有关注和忧虑世界经济发展前途的人们。

  戴金平2012年10月

显示全部信息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国际金融新趋势
9787561544440
如需购买下载《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厦门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 × 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全球不平衡发展模式是厦门大学出版社于2012.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113.4 的主题关于 世界经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