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巴西

红色巴西

(法) 吕芬, 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是长篇小说,以一种喜剧性的笔触描绘了两种文明的相遇和冲突,揭露了殖民统治对印第安世界造成的灾难和破坏。

书籍目录:

第一部去食人肉部落的孩子们

第二部瓜纳巴拉

第三部肉体与灵魂

第四部锡耶纳

关于《红色巴西》的故事来源

前言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五日,法国龚古尔奖评审委员会经过长达十轮投票之后,在巴黎德吕昂饭店宣布,让-克利斯托夫.吕芬的《红色巴西》夺得了该年度的龚古尔奖。

《红色巴西》是反映最早的、最滑稽的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时代的作品之一。在巴西的出版界,法国对巴西的殖民侵略史已成为文学描写的常见题材。法国作家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在《红色巴西》这部长达五百多页的小说中,再一次充满激情地叙述了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叫维勒加侬的海军司令。他是出色的冒险家,同时又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教徒。一五五五年,他带着亨利二世的诏书和人道主义的梦想,以法兰西的名义,率领“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开始对巴西进行疯狂的征服。当时的巴西属于葡萄牙,当地的士著人在葡萄牙殖民者的统治下已经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法国殖民者抵达著名的瓜纳巴拉海湾(后来被称为里约热内卢海湾)后,马上占领了当时还无人居住的小岛,并长期地住了下来。为了能够让法国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扎根,维勒加侬展开了一系列建设“新法兰西”的活动。首先,他命令他的“部队”建造了一座用以自我保护的堡垒,然后苦心经营一个较为理想的殖民地。但是,由于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严重的分歧,他的殖民地很快就部分地分离了出去。十年后欧洲残酷的宗教战争,实际上就是这段历史的戏剧性重复。尽管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占领了本属于印第安人的那个荒芜的海湾,但他们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学习种植和加工木薯,学会在当地的实际生活中壮大自己的生存力量上面,而是就宗教上的“变体”(圣餐中面包和葡萄酒是耶稣的身体和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样,十五年之后,也就是一五七零年,未能站稳脚跟的南极法兰西远征团最终被葡萄牙人赶出了巴西。

为了全面展现这段历史,在《红色巴西》中,让-克利斯托夫.吕芬使用了两条平行的线索生动有趣地讲述了这段历史。外交方面的线索涉及一些阴谋家、一些叛徒、一个威尼斯间谍和一个狡猾无比的葡萄牙人。让-克利斯托夫.吕芬采用了一些漫画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葡萄牙总督的作用以及里斯本的政治和外交。情感和道德方面的线索则力图再现由于时间的久远而变得十分暗淡的历史画面。《红色巴西》是以描写两个孤儿开篇的,男孩名叫朱斯特,女孩名叫科隆布。他们本来住在表姐家,表姐为了侵占他们的财产,竟骗他们去找海军司令维勒加侬,说是可以找到他们失踪多年的父亲。两个少年被强行拉到了远征的船上,到达巴西后,又被送到土著人那里学习语言,为曰后充当翻译(或叫“媒子”)做准备。在小说开篇中,这两个孩子分别才十五岁和十三岁,天真烂漫,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可是,在巴西的经历使他们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男孩后来竟成了驻扎在海湾的那个远征团的一名出色的头目,成了海军司令维勒加侬的得力助手。女孩因无法忍受那种残酷的征服行动,义无返顾地逃到了印第安人那里,过上了与印第安人一样的生活。她讨厌基督徒们的疯狂行为和血腥屠杀。她的人道主义观点,使她从心底里排斥加尔文派、葡萄牙人和耶稣会士。她认为生活在图皮人那里比生活在西方要好得多。通过女孩与印第安人广泛而深入的接触,让-克利斯托夫.吕芬让我们穿越了那个已经消失的印第安世界。那个女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让-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替身或代言人。

在《红色巴西》里,让-克利斯托夫.吕芬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十六世纪的法国人征服巴西的经过,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鲜为人知的殖民事件,其叙述的着眼点在于揭露法国的殖民统治政策对巴西印第安人肉体和心灵的摧残。通过深受其害而成功逃脱的女孩之口,作者表现了他内心深处对人道、友善和尊严的渴望。同时,通过两个被绑架的少年对立的人生态度,作者表现了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对立和冲突的关注,以及由这些对立和冲突所引发的感伤。让-克利斯托夫.吕芬说:“我在这部作品里痛斥了乌托邦,乌托邦产生了一种绝妙的能量,但同时威胁也随之产生了。”在《红色巴西》中,作者引用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把历史事实和文学虚构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把自我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全部融入文学叙述之中,在较深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创作才华。让-克利斯托夫.吕芬以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时间间隔,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宗教思想冲突不断的法国殖民地的解体过程。他曾对《快报》直言不讳地说:“说到底,这是一部最终用以叙述狂热思想形成的小说,因为在基督教信仰方面,今天仍然有着各种狂热的思想萌芽,无论狂热是哪个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色巴西》不仅仅是一部资料翔实、扣人心弦的小说,一部展现两个少年快速长大并传授宗教教义的叙事作品,同时也是对宽容,对两种截然对立的文明碰撞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具有征服性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欧洲文明自认为能够解放他人,而实际上却是杀人凶手;印第安世界具有奔放、幽默和神圣感等特点,是对幸福的永恒呼唤。

《红色巴西》在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夏娃.德.卡斯特罗在《费加罗报》文学版上撰文说:“这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精神和物质相结合,充满了丛林意象、文明意象。难以置信。过瘾。”威尔西尼.乐莱在《快报》上称赞道:“在一个特定的情节里,吕芬天才般地创作出了一部充满异国情调并使之重新流行起来的叙述冒险经历的作品。”让-莱米.巴尔朗在《读书》杂志上指出:“把狂热的教士、吃人的士兵、马路上的强盗和理想主义者放在一起,这种建立在泛神论描写和面貌一新的讽刺性对话基础之上的对‘热带地区法国’的生动再现,就像一部武侠小说。”热拉尔.德.科尔唐兹在《文学杂志》上写道:“《红色巴西》……是本文学年度最伟大的作品,是作者本人写得最宏大、最雄心勃勃、最深刻的一部作品。”《红色巴西》所关注的事,已经大大超越了作者的个人范畴,他把个人的痛苦、困惑上升到了普遍意义的层面上。他怀着慈爱的态度对待我们这个世界,他用社会的、历史的方法观照了生命的意义,他的作品里闪烁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光芒。

让-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文学创作与他个人的经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常常强调记忆的表现功能,他们把记忆看作“意象”、“印象”、“观念”等等,而这些记忆经过叙述便成了“故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事”并非记忆本身,它的形成经过了主体的筛选和加工。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故事”是以自身为坐标的,从历史、社会和心理等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九五二年,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出生于法国布尔热。自一九七七年起,他就成了人道主义组织“无国界医生”的先锋。在东非和拉丁美洲,他领导过医疗团体。他分别在尼加拉瓜、阿富汗、菲律宾、卢旺达、巴尔干半岛和巴西生活过,其间所遇到的两种文化、两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他对所从事的人道主义事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种在第三世界的不寻常经历,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为他的文学创作指出了方向。在文学创作中,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对人的命运充满了无限的善意和深深的关注,在紧紧抓住史实的基础上,成功地写出了历史的氛围,生动再现了十六世纪法国殖民主义掠夺的画面。他那史诗般的笔触里闪烁着智慧之光。文学成了他用以表现两种文化冲突的绝妙方式。他曾告诉读者,长期在国外生活之后,他有了一种“通过写小说,能够生活在‘真理’当中的感觉”。自一九八六年出版《人道的陷阱》之后,让-克利斯托夫.吕芬接着又推出了《拯救伊斯法罕》(1988)和《人道主义冒险》(1994)。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阿比西尼亚人》叙述了埃塞俄比亚的过去,使他一举进入当今法国最畅销作家的行列,这部作品迄今已经销售三十余万册。一九九九年,他又以《失败的事业》获得了法国传媒文学奖,通过展现“道德要求”与“国家理性”之间的矛盾,这部小说广泛地涉及到了人道主义的主题。此外,他还写过政治题材的小说《帝国与新野人》和《自由主义的专制》。二零零一年龚古尔奖的获得,使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文学知名度超越了国界。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红色巴西》在法国至少销售了二十五万册。尽管让-克利斯托.吕芬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他仍不愿放弃他热爱的医生生涯。他说:“我之所以写书,是因为我渴望写,是因为我有写作的需要。我从来没有想到由此选择什么生涯,或建设什么生涯。”他把自己有关第三世界的文学创作仅仅视为“隐形活动”,他的远大志向仍然是当一名出色的医生。他不仅要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类的不幸,而且要在现实生活中为人类摆脱痛苦。

实际上,《红色巴西》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关于一块土地和一种文化的开发与思考。让一克利斯托夫.吕芬在投身子中东、非洲和拉美的人道主义行动中,常常有着一种步以前殖民强盗后尘的感觉。但作为一名医生、散文家、小说家和“政治家”,他喜欢这种感觉。每当与另一种文明相遇的时候,他总是感到很新奇。他感到新奇的时候,就觉得对于人类也是新奇的,因而也就有了把这种感受通过文字的形式告诉读者的愿望。在他看来,过去法国殖民强盗带到巴西的欧洲基督教文化给巴西本土的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今天,国际人道主义的行动,由于受到短期目标的影响,也常常会偏离红十字会创始人的初衷,或者说,与之相距甚远。尤其是当一种固执的思想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当接受援助的人们感到畏惧的时候,这项旨在创建信任气候的人道主义工作,就显得更为艰巨。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具有驾御虚构和史实的双重能力,通过叙述南极法兰西远征团的短暂历史,尤其是通过描绘两个青少年的不幸遭遇,把现实与虚幻、勇气与背叛、理性与非理性等二元对立的东西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独特的视角,让人们重温了法国十六世纪的一段殖民历史,并从一定的层面曲折地反映了当今残酷的社会现实。

《红色巴西》中所描绘的南极法兰西远征团,尽管得到了当时法国国家上层人物的大力支持,但最终还是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这个历史事实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并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性进行新的认识。

内容摘要:

  《红色巴西》是反映最早的、最滑稽的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时代的作品之一。在巴西的出版界,法国对巴西的殖民侵略史已成为文学描写的常见题材。法国作家让-克利斯托夫.吕芬在《红色巴西》这部长达五百多页的小说中,再一次充满激情地叙述了这段在西方鲜为人知的历史。  少年朱斯特和一直以为是他妹妹的科隆布被企图夺占家产的表姐哄骗,跟随海军上将维勒加侬前往巴西,去寻找失散的父亲。维勒加侬受命于法国国王,在南美野蛮开拓,建立所谓“南极法兰西”,与早巳来到这一带的葡萄牙人和海盗发生了矛盾冲突。他的朋友加尔文派来援助他的新教徒又与他在宗教信仰上发生对立,双方几乎爆发宗教战争。受到维勒加侬器重和培养的朱斯特在维勒加侬走后,成为南极法兰丙的长官,担负起保卫这块殖民地的重任。而科隆布第一次接触上著人,就觉得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毫无顾忌地融入到印第安世界中。在与葡萄牙人的战斗中,这对年轻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小说以富于喜剧意味的笔触讲述了十六世纪法国在巴西建立殖民地的经历,描绘了两个世界、两种文明的相遇和冲突,揭露了殖民统治对印第安世界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作者简介】  于一九五二年出生于法国布尔热市。自一九七七年起,成为人道主义组织“无国界医生”的先锋。现为人道主义组织”反饥饿行动”的主席。在第三世界的不寻常经历,不仅力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为他的文学创作指出了方向。他说,长期在国外生活之后,他有了一种“通过写小说,能够生活在‘真理’当中的感觉”。自一九八六年出版《人道的陷阱》之后,吕芬又推出了《拯救伊斯法罕》(1988)和《人道主义冒险》(1994)。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阿比西尼亚人》使他一举进入当今法国最畅销作家的行l列。一九九九年,他以《失败的事业》获得法国传媒文学奖。此外,他还写过政治题材的小说《帝国与新野人》和《自由主义的专制》。二零零一年龚古尔奖的获得,使让-克利斯托夫.吕芬的文学知名度超越了国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红色巴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21世纪外国文学大奖丛书
9787544703956
如需购买下载《红色巴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译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红色巴西是译林出版社于2007.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565.4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法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