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40.0
本书内容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湖泊水库的水质污染控制为重点,并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表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与控制方面研究成果而编写的一部成果专著。
第1章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1.1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现状 1.1.1 河流水质现状 1.1.2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 1.2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 1.3 地表水源突发性水质污染 1.3.1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事件的分类 1.3.2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特征 1.3.3 我国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事件趋势分析 1.3.4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应急监测 1.3.5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物及应急处理 1.3.6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应急处理事例 1.4 地表水源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1.4.1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方法 1.4.2 国内外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第1章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 1.1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现状 1.1.1 河流水质现状 1.1.2 湖泊水库水质现状 1.2 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特征 1.3 地表水源突发性水质污染 1.3.1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事件的分类 1.3.2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特征 1.3.3 我国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事件趋势分析 1.3.4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的应急监测 1.3.5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物及应急处理 1.3.6 突发性水源水质污染应急处理事例 1.4 地表水源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1.4.1 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方法 1.4.2 国内外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 1.4.3 优先控制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分布简介 1.5 水源地保护与污染控制 1.5.1 水源地保护规划 1.5.2 水源保护区流域污染控制 1.5.3 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5.4 水源保护区管理 参考文献第2章 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 2.1 水源水质标准的发展 2.1.1 水源水质标准的制定方法 2.1.2 我国水源水质标准的发展 2.1.3 国外水源水质标准的发展 2.2 国内外水源水质标准的比较 2.3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2.3.1 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2.3.2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 2.4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比较 2.4.1 我国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与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对比 2.4.2 新国标(GB 5749-2006)与其他饮用水标准的对比 2.5 我国水源水质标准与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分析比较 2.5.1 原有标准的分析比较 2.5.2 现行标准的分析比较 2.5.3 两个标准的协调与发展 参考文献第3章 水源水质的内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 3.1 概述 3.2 地表水源水体的内源污染 3.2.1 内源污染的产生及危害 3.2.2 地表水源水体内源污染特征 3.3 地表水源水体水动力特征与水质污染 3.3.1 水源水体水环境特征 3.3.2 浅水水库/湖泊风浪冲刷与水质污染特征 3.3.3 深水湖泊/水库水力分层与水质污染特征 3.3 西安市J水库水力分层特征及水质污染状况 3.4 水体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规律 3.4.1 磷的释放规律 3.4.2 氮及有机质释放规律 3.4.3 铁、锰释放规律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3.4.4 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 3.4.5 污染物释放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影响 3.5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3.5.1 混合充氧控制技术 3.5.2 物理控制技术 3.5.3 化学控制技术 3.5.4 生态控制技术 参考文献第4章 水体富营养化与藻毒素检测控制 4.1 水体富营养化 4.1.1 富营养化及分类 4.1.2 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及评价方法 4.1.3 富营养化的特征及危害 4.2 藻类及其生长繁殖 4.2.1 藻类的种类及其特性 4.2.2 藻类的生长与繁殖 4.3 藻类生长模型 4.3.1 浮游植物通用增长模型 4.3.2 藻类生长模型 4.4 水中的藻毒素 4.4.1 藻毒素污染现状 4.4.2 藻毒素的种类、结构及性质 4.4.3 藻毒素的产生机理 4.4.4 藻毒素在水体中的转化迁移 4.4.5 藻毒素的危害 4.5 藻毒素检测方法 4.5.1 藻毒素检测方法简介 4.5.2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SPBHPLC)检测法 4.5.3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HPLCESI/MS)分析法 4.6 水中藻毒素的提取纯化与鉴定 4.6.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 4.6.2 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纯化 4.6.3 原水中藻类产毒类型和产毒强度的确定 4.6.4 测试方法小结 4.7 水中藻类及藻毒素的去除 4.7.1 处理技术简介 4.7.2 水中藻类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研究 4.8 水中藻毒素的预氧化反应动力学和降解机理探讨 4.8.1 研究条件与方法 4.8.2 藻毒素降解动力学模型 4.8.3 藻毒素预氧化降解机理 4.8.4 藻毒素降解机理小结 参考文献第5章 水源水质改善的扬水曝气技术 5.1 扬水曝气技术研究背景 5.2 扬水曝气改善水源水质的技术原理 5.2.1 扬水曝气器的工作原理 5.2.2 扬水曝气器的水质改善原理 5.3 扬水曝气器结构设计与优化 5.3.1 结构设计 5.3.2 气室结构优化 5.4 扬水曝气器提水流速数学模型 5.4.1 模型建立 5.4.2 模型验证 5.4.3 提水能力与结构参数和运行变量的关系 5.5 曝气室氧传质模型 5.5.1 模型建立 5.5.2 参数确定 5.5.3 模型验证 5.6 曝气室提水性能模型 5.6.1 模型建立 5.6.2 参数确定 5.6.3 模型验证 5.7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 5.7.1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系统的组成 5.7.2 压缩空气制备 5.7.3 压缩空气输送 参考文献第6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内源污染 6.1 水库水质污染原因分析 6.1.1 水库概况 6.1.2 水源水质问题 6.1.3 水源污染原因分析 6.2 扬水曝气技术抑制沉积物污染释放的工程应用 6.2.1 扬水曝气系统简介 6.2.2 扬水曝气系统布置 6.3 扬水曝气混合水体的流场与充氧过程模拟 6.3.1 数学模型 6.3.2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 6.3.3 模拟计算 6.3.4 模拟结果分析 6.4 扬水曝气控制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效果 6.4.1 扬水曝气系统运行 6.4.2 扬水曝气水质改善效果 6.5 扬水曝气系统经济分析 6.6 扬水曝气抑制沉积物中污染物释放的应用条件 6.6.1 抑制氨氮释放的应用条件 6.6.2 抑制磷释放的应用条件 6.6.3 抑制有机物释放的应用条件 6.6.4 抑制铁、锰释放的应用条件 参考文献第7章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水源水库/湖泊的富营养化 7.1 藻类的上浮特性及阻止藻类上浮的水力条件 7.1.1 水环境特征及藻类悬浮机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7.1.2 藻类在静水中的竖向分布 7.1.3 铜绿微囊藻在静水中的上浮速度 7.1.4 阻止微囊藻上浮所需的下向流速 7.2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应用研究 7.2.1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工程应用简介 7.2.2 实验期间原水水质与水量 7.2.3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效果 7.3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作用机理 7.3.1 扬水曝气器对流速分布的影响 7.3.2 扬水曝气器对藻类分布的影响 7.4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应用条件 7.4.1 水深条件 7.4.2 混合条件 7.5 扬水曝气技术控制藻类生长的作用范围模拟 7.5.1 物理模型与边界条件 7.5.2 流速场及控制藻类生长的作用范围 7.5.3 水深对控制藻类作用范围的影响 7.5.4 扬水曝气器流速对控制藻类生长作用范围的影响 7.5.5 扬水曝气器出水口角度对控制藻类生长作用范围的影响 参考文献第8章 扬水曝气一生物净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8.1 水源生物净化技术概述 8.1.1 生物制剂投菌技术 8.1.2 生物膜技术 8.2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水源水质原位改善技术 8.2.1 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原理 8.2.2 扬水曝气与生物接触氧化组合方式 8.2.3 扬水曝气-生物接触氧化试验研究 8.3 高效脱氮微生物制剂水源水质改善技术 8.3.1 贫营养高效反硝化菌的驯化 8.3.2 贫营养高效反硝化菌的分离 8.3.3 贫营养高效反硝化菌处理微污染原水 8.3.4 贫营养高效反硝化菌脱氮效果影响因素 8.4 高效脱氮菌剂固定化载体净化微污染原水 8.4.1 高效脱氮微生物菌剂在生物填料上的固定化 8.4.2 高效脱氮微生物固定化载体水质改善效果参考文献
本书内容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湖泊水库的水质污染控制为重点,并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表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与控制方面研究成果而编写的一部成果专著。 本书针对近年来我国地表水源,尤其是水库湖泊水质污染的特点和富营养化日渐突出的问题,结合现行地表水源水质标准和饮用水水质标准,对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的特征、水源水质内源污染及控制技术、水体富营养化及藻毒素监测与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以扬水曝气技术为核心的水源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水体富营养化与内源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应用条件及水质改善效果。 本书可作为从事市政工程、水资源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内容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湖泊水库的水质污染控制为重点,并综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地表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与控制方面研究成果而编写的一部成果专著。 本书针对近年来我国地表水源,尤其是水库湖泊水质污染的特点和富营养化日渐突出的问题,结合现行地表水源水质标准和饮用水水质标准,对地表水源水质污染的特征、水源水质内源污染及控制技术、水体富营养化及藻毒素监测与控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重点介绍了以扬水曝气技术为核心的水源水库水质原位改善、水体富营养化与内源污染控制的技术原理、技术方法、应用条件及水质改善效果。 本书可作为从事市政工程、水资源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控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12116898 如需购买下载《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控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9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饮用水水源水质污染控制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X52 ,TU991.11 的主题关于 饮用水-供水水源-水污染-污染控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