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耶鲁

走进耶鲁

苏炜,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海外著名学者、耶鲁大学教授苏炜的随笔集。

书籍目录:

母语的诸天(代序)

辑一讲坛拾趣

“一个不小心……”

语言改变生命

给美国学生起中文名字

为美国学生改中文作文

学生的签名册

“爱你的学生,但不要爱上你的学生”

第一个教吃“中文螃蟹”的人

商学院排行榜所提示的

林徽因与耶鲁

耶鲁二晤龙应台

有声的缪斯

耶鲁理发室一悟关于“学理”与“事理”

会议生活

辑二校园思见

史力文为什么中止了学中文?

一个并非虚构的寓言小S的故事

那块刻镂着浮雕的铜牌

一脚同时踏入两条河流《河城》、“跨语境想象”及其他

“要不要”与“能不能”耶鲁校园的“全球化”风潮一瞥

耶鲁学生眼里的中国耶鲁风景线拾零

倾囊相授的诚挚与急迫有感于中国大学校长聚耶鲁

再说“常识”、“事理”与“学理”

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文化”

夜读西谛再说“历史感”

辑三芳草天涯

金陵访琴

东坡书院三鞠躬

雁犹如此

春日的好心情

一点秋心

湿眼读杜诗

为树哭泣的女儿

旧游时节好花天爱乐琐忆:那个年代的那些故事

爱乐飞鸿一封信引出的故事

小鸟依人

邻家长辈忆秦牧叔叔

辑四海国观想

程坚甫:中国当代农民中的古典诗人一个被沉埋的诗人和一个被沉埋的诗道

一代士人的出入之间读沈君山《浮生三记》

平视“美国月亮”读《美国浮世绘》有感

聆听新世纪写实艺术的足音读陈衍宁油画近作兼论美的形式与深度

以笔墨悟道读刘国玉焦墨

雕塑声音与声音的雕塑听范竞马演唱会有感

走近父亲从《父辈的旗帜》到《落红护花》

回溯文学的童年

那条蓝色的哈达(代后记)

前言

母语的诸天

一本书的序言,应该是一片风景的导游。以这么长的文字作导游,大概是因为这片风景太渊深浩大了吧!

作者题记

微尘

人在时间里的不同感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比方,当知青的年代,我曾在海南岛呆过10年(19681978)。一真的吗?我的“知青生涯”真有那么长吗?每次在简历、简介一类文字里记下这段“纪年”,我都暗自吃惊。“好漫长好可怕啊……”比我小辈的朋友,听了都会这样感慨。是漫长,从15岁到25岁,人生最宝贵、最“牛”的一段光阴,就这样打发了。无论在当时和现下,想起来都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虽然,倒并不可怕。可是,为了写这篇文字,掐指头一算,我呆在耶鲁的时日,竟然也超过10年了!这就真真把我自己吓得要跳起脚来。怎么可能?!这么快?!而昨天的一切,仍旧鲜活得能捏出水来。然而,每回踏上故土天,竟然要叫“故土”了!站在大街上,却又觉得自己确实是如假包换的、除了一身北美土气就只剩下了“隔世之思”的“出土文物”了!埋在“漫长”得没了边儿的隔洋深土里好像物事如昔,一出土,见了光吸了氧,就立即苍老了几百岁。要命吧,10年!鄙人的“耶鲁岁月”竟然也都超过10年了!….-类似的“时空惊诧录”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这,究竟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作怪呢,还是我们中国人自身的经验世界在作怪?

这就逼出了本文的题目。

文题,源自家中厅堂挂的一副康有为的对子:“众香国土薰历劫,微尘世界游诸天。”当初,就是因为这句子里浸润的佛家意蕴“电”着了我,脑子一热,在纽约一个“千禧年中国书画展销会”上,花“重金”把它买下来的。它用的是清府“内宫虎纹纸”,字是碑味十足的康体。这些年日日时时与它相对,这“微尘世界游诸天”,总要触动我的许多心事。譬如提笔的此时,我就在寻思:几近“漫长”的耶鲁岁月,该从何落笔呢?怎么觉得“快”而“短”的纽黑文时光,却又分明像是历过了十世三生九重天似的层峦叠嶂,墨色繁复,“浓得化不开”呢?记忆,只是一个暗色的底座,我应该举起什么样的烛光,才能把时光雕镂在上面的塑像主体,照亮呢?

我想到了母语。是的,无论从哪一个层面上说,是母语,带给了我在耶鲁的“诸天”。

后记

那条蓝色的哈达

我不愿意说,这是一次“衣锦还乡”之旅。尽管2007年我带的这支耶鲁学生中文辩论队,已经打败了哈佛、普林斯顿、哥伦比亚诸名校出线,但这一回是代表美国大学赴京,打这场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号称“汉语奥林匹克”的全球中文擂台赛的。临行前,校长接见,东亚中心送行,新华社采访,确乎是簇拥着“鲜花与掌声”,踏进的故土家门。

我也不愿意说,这是一次“与时俱进”之旅。虽然,近年的“中国崛起”话题带动全球“中文热”升温,耶鲁莘莘学子的中文造诣,曾在CCTV摄制组造访北美诸名校时技惊四座、享誉一时。带耶鲁学生进中文母语的大本营北京央视的大舞台献艺,似乎恰逢其盛也,恰正其时也。

我的感觉,却复杂得多,也“暧昧”得多。

“我本飘零江海客,一啖乡果泪潸潸。”这是刚刚过去的夏天,我重踏40年前下乡的海南岛时写下的诗句。多少年前的赴美,我选择站到了耶鲁的讲台上,获得了一张能以自己的中文母语安身立命的“平静的书桌”。“感恩”这个词,如今成为坊间俗语了。用卡莱尔那句有名的话说:“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如果不是在失土失根的焦虑中面对过苍茫无助的荒芜是的,如果不是在晦暗幽长似乎无垠无尽的人生隧道里,蓦地遇见满天星光、满襟霞彩,我就很难表述出,自己这么一种独特的,对于母语、对于命运的感恩之情。忽地从托马斯.曼的“祖国文化就在我身上”一语中顿悟,从而获取自我拯救的力量的。“背负着黄土地漂流。”“故乡和故乡文化也在我的潺潺流动的血脉里,它也和我一起浪迹天涯。……到处都有漂泊的母亲,到处都有灵魂的家园。”命运待我何其宽厚母语,正是母语,成为我海国漂流中的舟楫,承载我的故土乡愁、家国之思的一片坚实的黄土地。作为一位自孩提时代起就开始做文字梦的中文从业者,还有什么,比能在西方院校里以中文母语为志业向这些“红须绿眼”的洋孩子们讲授“风花雪月”与“青梅竹马”、“大美无言”与“相濡以沫”、孔孟与老庄、陶渊明与苏东坡……更能体证“语言即存在”、“母语即家园”这一命题的切肤之感、悦心之快的呢?

不,不仅仅为“稻粱谋”。我不敢以“文化托命人”自诩,但曾在文字中言及:把恒久的价值坚持,转化为一种全新的个体生存方式,继续前行。我曾在一文中如此言述:“那是为一脉青山留住一片云彩,为一条河流留住一叶扁舟的诗性坚持。”但价值的坚持,是要以载体呈现的。如今我明白,母语的授业与耕耘,就成了我的生命理想的全新载体,也成为自己一种独特的个体存在方式。站在耶鲁讲台上,我内心确是存有这样一种自觉的:一种民族精神的存亡继绝,文化、思想和语言的深度耕耘,实乃千秋万世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比生意场上的益损、政治博弈中的得失所讲究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要远为旷达的战场,远为高远的视界,同时,也要付出更多沉潜渊厚的努力。我庆幸自己终于觅得了耶鲁这张“平静的书桌”。在这张“平静书桌”之上,可以育人,可以弘道,可以澄思,可以筑梦,更可以修为。借用画家友人为我写的行草条幅南朝大画家宗炳的“澄怀观道”的意蕴,我把自己在耶鲁校园的办公室命名为“澄斋”,就是言说的这样一种澄然舒坦的心境。

那天,当我的三位耶鲁洋弟子邵逸青(AdamScharfman)、温侯廷(Austinwoernet)、苏克思(NicholasSedlet)过五关、斩六将,先后打败了英国牛津大学和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在来自五大洲的央视国际大学生辩论赛中独占鳌头、赢取总冠军的时候,我的心情其实是平静的。因为我了解自己的学生他们不同凡响的中文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邵逸青站在央视一号演播厅的舞台上就是那个蜚声遐迩的“春晚”大舞台,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京腔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全文背诵下来的时候,“四分十六秒!四分十六秒!”央视的红牌主持人激动得大喊,“哪位在座的华夏子弟,愿意接受这四分十六秒的挑战?!”在举席骚然之时,我的心情,依然是平静的。我知道,背诵乃古来华夏弟子的“童子功”,我的秉性聪睿的耶鲁学生所掌握的,还只是中国文化的皮毛而已。翌日的才艺表演,当温侯廷弹着古琴、吟唱李白的《秋风辞》,然后再以古琴即兴伴奏,为苏克思朗诵《红楼梦》的《葬花吟》添韵增色时,央视演播大厅又一次骚动了起来。我却借个由头,悄悄溜到门外去了。“耶鲁苏老师在哪里?”我听见导播在摇杆摄像机后面压低嗓门叫喊,“要补一个苏老师的镜头!”可我想避开那个镜头。这些天来,我一直不想上镜,在避开各种镜头和聚光灯,而把我的四位学生(还有一位是候补队员甘简亭J.T.Kennedy)推到各路媒体前面。耶鲁队获得总冠军的当晚,为准备辩论赛折腾了大半年时光的四个洋小伙子,乐得在我的客房里撕纸打滚他们把几轮赛事的“备战提纲”撕个粉碎,然后躺在碎纸上撒欢;不过瘾,又脱得只剩下一条裤衩,在旅馆楼道里“裸奔”;还不解恨,在狼吞虎咽了一顿饺子后,终于被频频响起的手机铃声催促着,和来自各国的学生们会聚到酒吧去了。我知道,除了提前离去的甘简亭,三位大男孩都超过了美国允许喝酒的法律年龄一一21岁。我这个老师只是担心:看他们被众多美眉“粉丝”簇拥着,怕他们喝得忘形,斗酒生事。没有想到,学生们不仅仅只是耶鲁学生,还有座中新识的众人们却把“斗酒“的目标,转向了我。乐声震耳,烟气迷蒙。我和远从山东赶过来看我的姐姐、妹妹低头闲聊着。座中众人忽然一个个举着酒杯,走到厢座前,轮番敬酒,在我耳边吟吟说着令我动容的话语,“苏老师,我特意要敬你一杯!”“苏老师,我也要特意……”我不善酒,他们却不勉强我“干杯”,却“特意”地把一杯杯酒喝了个底朝天。这时候,一阵悠扬的乐声响起来了,一位刚才劝酒的中年汉子跳到了台上,对着麦克风高声说:“我今晚,要唱一首特别的歌,特意要献给苏老师”又是这个“特别”和“特意”!他唱起了一首草原上的古歌,辽远而哀伤,唱得动情、投入。歌罢,他从友人手中接过一条蓝色的哈达,几步跨到台下,忽然一个深鞠躬,双手捧送,献到我的面前。我在慌措中接过这条蓝色的哈达,哽噎着说不上话来。我知道,所有无言的感怀、祈愿、祝福,都凝聚在这蓝光熠熠的丝绢里。我披上哈达,向着暗影中那些莹莹的目光,深鞠一躬,举起了酒杯……2007年12月20日始笔,2008年12月10日结篇,于耶鲁澄斋

内容摘要:

  这里是美国第一所具有授予博士学位资格的大学;这里拥有全美大学中最早的博物馆、最古老的艺术馆和全世界规模第二大的大学图书馆;这里,走出了普林斯顿、康奈尔等著名大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美国学院之母”;这里,孕育了5位美国总以及德国、墨西哥总统,被誉为“总统的摇篮”;这里,培养了16为诺贝尔奖得主、20多位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和50多枚奥运金牌得主;  这就是缔造了300多年传奇历史,以“光明与真知”为校训的学术圣殿耶鲁大学,让我们跟随一个很“美国”的中国人一起走进耶鲁,探寻一个旅美作家的生活点滴……  苏炜,笔名阿苍。中国大陆旅美作家、文学批评家。现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高级讲师。著有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迷谷》,短篇小说集《远行人》,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散文集《独自面对》并论文多种。  苏炜的散文,无论是记人或叙事,均坦诚投入。本书是他对耶鲁这片校园热土的深情随笔集。书中既有他在耶鲁讲学的一些趣事,又有校园文化留给他的思考,还有对一些名家著作的读后感。耶鲁对他来说就如同枕书而眠的梦乡,另他深深依恋。【作者简介】  苏炜中国旅美作家、文学批评家。现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中文部负责人。1953年出生于广州。19681978年下乡海南岛农垦兵团。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洛杉矶加州大学文学硕士,并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中心担任过研究工作。1986年回国后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赴美国任教。发表或出版有:长篇小说《渡口,又一个早晨》(1982,《花城》)、《迷谷》(2006,作家出版社)、《米调》(2007,花城出版社);短篇小说集《远行人》(1987,北京出版社);学术随笔集《西洋镜语》(1988,浙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集《独自面对》(2003,上海三联书店)、《站在耶鲁讲台上》(2006,台北九歌出版社),以及论文多种。他也是新近出版的“中国知青组歌”《岁月甘泉》的歌词作者(霍东龄作曲,2008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走进耶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292692
如需购买下载《走进耶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凤凰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走进耶鲁是凤凰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