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

呼喊

凌志军, 马立诚, 著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2.0

书籍简介:

本书介绍了新中国发展世程中的五种主要声音——主流内教条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民主的,即五种推动中国前进或倒退的五种社会力量。为我们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巨大的借鉴。

书籍目录:

引言/001

卷一主流的声音

第一章乍暖还寒

劫后余生/002

“老九”回来了/005

堂堂五尺男儿全都啜泣起来/009

把印“红宝书”的纸拿去印考卷/012

大学里的“新三届”/014

汪东兴说,邓小平“马列主义水平不高”/016

第二章中南海纷争再起

舆论制造的伟人/018

华国锋注定不能成为新时代的旗手/022

中国曾经怎样批判邓小平/023

“拥邓联盟”步步进逼/027

十八个月的“批邓”全都白费了/028

第三章胡耀邦与“文章救国”

胡耀邦其人/031

京城的“理论维新”/034

“胡青天”/038

背水一战/042

“文章救国”的季节/046

第四章万里与民心向背

泪洒江淮/048

“有些人什么都管,就是不管农民的死活”/049

华国锋为中国确定的主旋律/052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054

万里能否再次逢凶化吉/058

第五章昔日“逆流”今日主流

邓小平到处“点火”/061

谭震林说:第一次畅所欲言/064

“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066

新时代的宣言/069

新核心/072

卷二教条主义的声音

第六章冰冻三尺

三十年反“左”,屡战屡败/076

为什么把极左派说成极右派/077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是谁的发明/079

极左思潮造就的千万冤魂/081

向极左的经典之作发起挑战/086

一把“达摩克利斯剑”/087

“红旗”落地,“人民”上天/090

“英明领袖”四面楚歌/092

第七章忽喇喇似大厦倾

把人民公社的老一套主张全都翻过来/095

“张浩事件”为什么震撼全国/098

“观望派”与“反对派”/100

“左派”阵营土崩瓦解/103

人民公社的终结/105

第八章保守派卷土重来

“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108

从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过渡/109

风起青萍之末/110

邓小平的种种忠告全都没有用/113

是不是新一轮“批邓”/114

第九章邓小平力挽狂澜

邓小平问:这东西姓“社”还是姓“资”/120

中国人为什么格外热衷“左”与右/122

1992年夏:反“左”的呼声/125

魔鬼是怎样变成天使的/128

“左派”再度销声匿迹/132

第十章大批判烽烟再起

失去邓小平的中国/134

“左派”阵营发布不同政见/140

江泽民排除干扰/143

“阴转晴”/148

朱镕基前边有多少“地雷”/149

卷三民族主义的声音

第十一章我们对于别人的民族主义不以为然

喜玛拉雅南麓的轩然大波/153

吓人的自尊/155

“我们还不如当年的犹太人”/159

第十二章何为民族主义

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163

潘多拉盒子里飞出的怪物/165

第十三章中国涅槃

从义和团到火烧英国代办处/169

邓小平扭转乾坤/177

第十四章开放的冲击

砸烂麦当劳?/182

“租界”之争/184

何谓“卖国典型”/187

民族工业:封闭还是竞争?/188

第十五章新冷战

说“不”何以升温/193

“妖魔化”的背后/204

民族主义危害中国国家利益/210

中美关系亟待突破/217

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和克林顿互访成功/223

欧洲大同、全球化和亚洲价值观/230

卷四封建主义的声音

第十六章东方的迷信

书记原来信狗血/240

万众膜拜气功师/246

有识之士泣血呼唤/248

第十七章愈演愈烈官本位

八方兴起买官潮/250

杀手重现为哪般/255

第十八章儒家学说再度崛起

新儒学谁来评点/259

五四运动是罪人吗?/268

卷五民主的声音

第十九章潜流激荡

科学无禁区/275

“西单墙”风波/277

佩服得五体投地/279

重点讨论民主问题/280

第二十章周扬之死

形形色色的人全都为一个人默哀/287

一篇报告引起的是非/288

“自由讨论”之后的“紧张空气”/292

问题的关键:“不要发表”是否合法/294

周扬的悲剧所在/296

第二十一章民主要走向制度化

毛泽东:民主是一个方法/300

邓小平:最重要的是制度/302

万里:政治问题也可以争鸣/308

“十三大”: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310

“十五大”: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313

主要参考文献/316

前言

老实地说,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呈现多种声音并存的局面。所谓“多种声音”,也就是说,大家今天谈论的不仅仅是所有人都能认定的思想,而且也包括了一些有争议的思想。即使对一些不合时宜的,甚至明显对立的言论,也能够兼听包容,不再像二十年以前那样,“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人们已经日益深切地理解了“不争论”这句话的含义,种种老式的和新式的“大批判”,也不再具有益惑人心的作用。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国家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这个变化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的,但对于所有中国人无论是赫赫有名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进步。

我们在这本书里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这种归纳一定有不精确和不严谨的毛病。事实上我们也在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难道今天我们国家的思想潮流就只有这五种吗?有没有第六种、第七种?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还有一些方面我们没有能够涉及。再比如,各种思潮是不是可以断然分开?其中有些思潮之间有没有交叉和融会,至少不是那样泾渭分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我们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五种声音”,只不过是对“多种声音”的一种表述方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说当今中国是多种声音并存的局面,这并不是说没有一种声音成为主旋律。事实上,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也许可以说是经过近五十年的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建设自己国家的思想旗帜,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的理论从一个被曲解和被批判的地位,到最终为党和人民所接受,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这一段历史也说明了,一个好的思想为人们所认识,并且最终成为社会的主流,往往要有一个过程,甚至要有无数人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代价,十之八九都是在只准许“一个声音”的岁月里发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既坚持“主旋律”,又最大限度地体现我们的包容度,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一定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作者

1998年12月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评析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作品。该书高度概括又生动形象,其中历史叙事和理论探讨十分严谨简洁。作者正在把枯燥的社科类政论文体变得引久入胜,在图书市场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树一帜。书中将二十年来中国的思潮概括为五种,作者并没有试图给予解释,只是要求自己如实地描述一些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不能产生新思想的民族,是生机衰竭的民族。一个不能产生思想家的时代,是贫乏危机的时代。中国需要思想家和新思想,他们的涌现,使我们的精神天空星光灿烂。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多种思潮并存的局面。本书对这些思潮进行反思,运用大逻辑大视野的审度和人物活动事件脉络的细节化书写,对五种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历史、现状和影响作出独立的深刻剖析。  作者以“声音”来表达思潮之意,重点考察了五种:“主流的声音”,阐述邓小平理论如何从“逆流”成为主流;“教条主义的声音”,阐述了极左思潮如何从主流成为逆流;“民族主义的声音”,剖析了极端民族主义对国家的危害;“封建主义的声音”,提醒人们警惕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封建主义的死灰复燃;“民主的声音”,着力区别民主化不是自由化,倡导民主建设制度化。【作者简介】  凌志军,祖籍广东,1953年生于上海,长在北京。十五岁到工厂做工,十六岁做农民,十九岁当兵,二十五岁成为新华社记者。三十岁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三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资深记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被誉为“中国的威廉.曼彻斯特”、当代中国记者的“标杆”。2003年《南风窗》年度人物。他的每一本书都引起巨大反响。他拥有广泛的读者。他在过去十多年间连续出版九部著作,全部进入畅销书排行榜。他的著作还以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2007年出版的《中国的新革命》,被境内外媒体和研究机构评为当年“值得记忆的好书”、“年度商业书”、“最佳商业图书”。◎2005年出版的《联想风云》,入选当年“最佳风云榜”,并获得“2005年度北京地区最佳版权输出图书奖”。◎2003年出版的《变化》,被中国大陆媒体评为“年度图书”,同时在台湾获得“开卷好书奖”。◎2000年出版的《追随智慧》,被媒体评为当年“最佳纪实文学”。◎1998年和同事马立诚合著的《交锋》引起轰动,也引发了激烈争论,成为当年“中国第一畅销书”。◎1996年出版的《历史不再徘徊》,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呼喊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凌志军文集
9787216055512
如需购买下载《呼喊》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武汉出版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呼喊是湖北人民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5 ,D092.7 的主题关于 报告文学-中国-当代 ,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