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后的她们

影壁后的她们

刘建波, 著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6.0

书籍简介:

本书通过对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情感、家庭与社会中的定位分析,揭示了她们的生存状态与历史风貌,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女性生存状态、权力地位和情感意识与西方女性的不同,重新解读了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使之以一种新的风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介绍:

刘建波,山东乳山人。毕业于山东大学,先后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老文青、资深媒体人、编审,曾经参与创办《新闻图片周报》、《生活日报》,主持创办《小记者》杂志、《成长先锋》(现名《城色》)杂志,主持《旅游世界》杂志改刊,获山东省首届新闻出版奖年度人物奖。甚爱写作、摄影、读书、旅行。中学起发表作品,在多家国内有影响的报刊开设专栏,并有多篇作品被《读者》等报刊转载。获得首届山东省新闻出版奖优秀人物奖,著作有散文诗集《梧桐》(漓江出版社,1993)、随笔集《坐车艳遇与尚山方式》(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书籍目录: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论所运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依据

第一章 女性主义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兴起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

第三节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

第二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 先秦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初期确立与发展

第二节 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

第三节 西汉《列女传》: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体的第一次集中书写

第四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第三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与权利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中的“客体”与性别意识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的第一重社会身份:女儿性

第三节 第二重社会身份:妻性及其权利结构

第四节 从《女诫》看第三重社会身份:母性及其权利结构

第四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女性意识

第一节 《诗经》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楚辞》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

第四节 《风》、《骚》“弃妇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及“双性同体”体验

第五节 早期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特征:先秦两汉诗赋中的“拟女性写作”

第五章 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与中国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第一节 孔孟的情色观

第二节 《庄子》的情性论与道家的情色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结语:重读中国古典文学,构建“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诗学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近年来,女性主义理论日渐盛行,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文学批评,为我们重新审视文学史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女性主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人我国,随着西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各种理论的结合,它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家的有力武器。简言之,女性主义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性别的视角,这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女性主义发端于上世纪的欧洲,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广大女性的观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受到夫权与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针对第三世界女性的理论建构又存在着文化霸权的倾向。另一方面,无论中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多是近现代和当代的文本,生硬地割裂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文本,还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解构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即菲勒斯逻各斯必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话语体系与审美体系的变化甚至逆转,与之相对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话体系与审美标准难以建立起来,会形成思想上的混乱与行为上的失措;将传统的文学文本绝对化地视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产物而不注意辨别、细介,不注意男权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其中积极的成分,这都使得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和发展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用女性主义视角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重新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些矛盾和发展女性主义理论,尤其是建构中国女性主义者所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影壁后的她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0743240
如需购买下载《影壁后的她们》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3 × 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