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性命学概论

道教性命学概论

丁常春,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79.0

书籍简介:

本书为作者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其主要内容:一是采用文献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的方法相结合,将道教性命学置于与儒佛性命学相比较的背景中,通过文献学、宗教学诸方法的客观诠释,全面揭示内丹性命学的背景、内容、特点、价值和影响。二是从道教生命哲学角度切入内丹性命学的研究;通过内丹性命学对今日养生学、心理学、心灵哲学、人体生理学所给予的启示,探讨内丹性命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三是从时代思潮与道教外丹术等修持方术所遭遇的困境这一内外因来分析内丹性命学的兴起,揭示内丹性命学是道教对时代课题的回答和自身改革的产物。

书籍目录:

序言【李刚】

绪论

一 选题旨趣

二 研究现状(1980~2012)

三 研究目标

四 研究内容

五 本书创新与不足之处

六 本书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道教性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第一节 道教性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道教性命学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道教性命内涵论

第一节 性命即“精气神”论

第二节 道化性命论

第三章 道教性命功夫论(上)

第一节 性命之“前行”功夫

第二节 炼己筑基——入手功夫论

第三节 初关炼精化炁之命功论

第四章 道教性命功夫论(下)

第四节 中关炼炁化神

第五节 上关炼神还虚

第五章 道教性命功夫拾遗

第一节 内丹三要件——鼎器、药物和火候论

第二节 “防危虑险”论

第三节 调息、冲和、真意和凝神入气穴论

第六章 道教性命学的三教合一论

第一节 三教皆性命之学

第二节 道儒关系论

第三节 仙佛关系论

第七章 道教与儒佛的性命学之比较

第一节 道教与儒佛的性命内涵论之比较

第二节 道教与儒佛的性命功夫论之比较

第八章 道教性命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道教性命学对当代养生学的启示

第二节 道教性命学对分析心理学、生理学的启示

第三节 道教性命学对心灵哲学的启示

结论

索引

附录一 道教与基督教人观之比较

附录二 道教哲学与基督教哲学人性观之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道教性命学概论》为作者丁常春博士后研究出站报告,其主要内容: 一是采用文献学、比较研究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的方法相结合,将道教性命学置于与儒佛性命学相比较的背景中,通过文献学、宗教学诸方法的客观诠释,全面揭示内丹性命学的背景、内容、特点、价值和影响。 二是从道教生命哲学角度切入内丹性命学的研究;通过内丹性命学对今日养生学、心理学、心灵哲学、人体生理学所给予的启示,探讨内丹性命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三是从时代思潮与道教外丹术等修持方术所遭遇的困境这一内外因来分析内丹性命学的兴起,揭示内丹性命学是道教对时代课题的回答和自身改革的产物。丁常春编著的《道教性命学概论》以道教性命学——丹道性命学为研究对象,除绪论外,共有八章。 绪论首先分析了道教性命学的研究意义;其次,综合分析了学术界对道教性命学研究现状;最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分析道教性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道教性命学是在唐末五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型,特别是文化的“向内转”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道教为了适应唐末五代社会和文化的转型而对时代课题的回答。晚唐以前的外丹术、炼气术和炼神术等“道”与“术”的思想是丹道性命学之直接思想渊源。但这些“道”“术”的思想不是在内丹观念下拼接为内丹学之“道”“术”,而是为内丹性命双修实践所体认后才被纳入的。 第二章剖析了道教性命学之性命内涵。道教性命学主张,人之性命由道所化生;性即神,命即炁(精)。精气神又有先天、后天之分。精、炁、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元炁与元神之间的关系。而元炁与元神之间的关系是:炁依神则能化炁,神依炁则能化神。性命双修就是使后天精气神返还为先天,最终使阳神与道合一而成仙,即所谓“逆则成仙”。丹道性命内涵论是对道教已有神气思想的“扬弃”,集中反映了内丹家对生命的新认识及其崭新神仙观念。 第三章探讨道教性命学之前行、人手和初关炼精化炁功夫。修炼者必须要具备“法、财、侣、地”四个必要条件,才能进行性命功夫之修炼。此外,人室事宜亦是性命双修之必要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是内丹修炼之“前行”功夫。炼己筑基是丹道之入手功夫。炼己就是去除恶习、私欲,即凝练常意识,净化潜意识,使元神不再转化为后天识神。筑基通常指补足先天精气神之亏损,而伍柳派却主张筑基就是精固炁足。炼精化熏的过程为:采小药、封固、炼药、止火。炼精化炁实质上就是使元精不顺去化为有形之精,而复归元炁,达到精固炁足之目的。 第四章探讨丹道性命功夫之炼炁化神与炼神还虚。中关炼炁化神的过程为:采大药,过关服食,封固,行大周天之火至神胎全。炼炁化神实质上就是指纯阳之炁助神,使阳神变成纯阳之神,神炁俱大定而常定,即谓炁之化神。上关炼神还虚的步骤为:先三年乳哺,次九年大定(面壁还虚),最后炼虚合道。炼神还虚实质上就是使阳神超出三界,与道合一。 第五章对丹道性命功夫中一些细节问题——鼎器、药物、火候、调息、冲和、真意、凝神人炁穴和防危虑险等,给予了详尽的解答。鼎器、药物、火候是丹道性命修炼的三个要件;药物是基础,鼎器是条件,火候是方法和实践。防危虑险是内丹性命双修之重要机密,也是修炼成败之关键。不防危险,则有丧生失命之事。调息就是以神驭气,即心息相依,一呼一吸合乎自然,不可执著于有无,如是小周天火候才符合天机。冲和是伏气(调息、胎息)之主要功夫,它指先天炁、后天气混同,充塞天地,不为呼吸之所障,亦不为升降之所囿。真意是元神于虚静中之正觉;元神是体,真意是用;返观内照,即真意之妙用。凝神人炁穴是指息念而神炁返归炁穴,神炁在炁穴有交媾。 第六章探讨丹道性命学的三教合一思想。丹道性命学从性命学的视角提出儒道佛皆性命之学,皆是讲性命之道。丹道性命学将儒家的“五伦”等道德修养作为修仙的必要前提,强调“人德合天”。内丹学提出仙道、佛道都是为了复真性,还将佛教明心见性等修性法门吸收转变为炼神之法。显然,丹道性命学援引儒佛人丹道,是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来融摄和会佛儒二教思想中与自己相通相近之点,吸取儒佛的长处,丰富发展自身。 第七章对道教与儒佛的性命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就性命内涵来说,丹道性命学以“道”来界定性命,主张性即神,命即炁。理学以“天理”来界定性命,主张人性有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禅宗与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以“佛”来界定心性,主张人的本性、本心即佛。就性命功夫而言,丹道性命学主张,通过炼己筑基、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等功夫次第,使元神变成纯阳,实现纯阳之元神与道合一,从而即生成仙。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为善去恶,回归本性而成圣,实现天人合一,达到“至善”的境界。禅宗主张,通过明心见性,依无相、无念、无住调心,证人一相、般若、一行三种三昧。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主张,通过修习大圆满法和大手印而“即生成佛”“即身成佛”。可见,性命功夫的实质就是复归人的本性。 《道教性命学概论》第八章探讨道教性命学的现实意义。丹道性命学对养生学、分析心理学、生理学和心灵哲学提供了以下重要的启示:人养生的关键就是保养人的精气神,因为精气神是人生命的本质要素。而色欲、物欲是养神炁之大忌;道德败坏、追名逐利亦是养神炁之大忌。《太乙金华宗旨》之丹道性命学促使荣格坚定了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即人的心灵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构成。人的身心是个统一体,身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理活动,如心宁体健;而生理健康亦会促使心理和谐。心灵是存在的,它虽依赖于身,却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离开身体;意识体验是主观性精神活动,不可以简单还原为物理过程。可见,丹道性命学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道教:性命学【作者简介】丁常春,男,1971年生,安徽肥西县人。2006年夏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李刚教授。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教。与他人合作编著《成都青羊宫·二仙庵志》;在《社会科学研究》、《宗教学研究》、《弘道》(香港)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道教性命学概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9754924
如需购买下载《道教性命学概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7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道教性命学概论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3.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3.05 的主题关于 道家思想-生命哲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