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唐) 吴兢, 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政治目的,所以它一直为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

书籍目录:

卷一

君道第一

政体第二

卷二

任贤第三

求谏第四

纳谏第五

附:直谏

卷三

君臣鉴戒第六

择官第七

封建第八

卷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五

仁义第十三

忠义第十四

孝友第十五

公平第十六

诚信第十七

卷六

俭约第十八

谦让第十九

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悔过第二十四

奢纵第二十五

贪鄙第二十六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文史第二十八

礼乐第二十九

卷八

务农第三十

刑法第三十一

赦令第三十二

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卷九

征伐第三十五

安边第三十六

卷十

行幸第三十七

畋猎第三十八

灾祥第三十九

慎终第四十

前言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吴兢,唐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病逝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吴兢年轻时就立志从事史学事业,史称吴兢“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经友人推荐,开始担任史官。吴兢作为史官,他不仅能够秉笔直书,还能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政事,发扬了史官忠于历史的赤诚品格。武则天去世后,唐中宗无力驾驭朝政,武三思、韦后、安乐公主各派势力都在拉邦结派,朝臣人人自危。安乐公主要废太子而自立,太子因发动兵变失败而被杀,后安乐公主又把矛头指向相王李旦。吴兢在这严竣形势面前,写了《上中宗皇帝疏》,劝诫中宗要明辨是非,珍惜兄弟情谊,最终保住了相王李旦。数年后李旦执政,是为睿宗。在唐玄宗执政时,吴兢反对玄宗集大权于一身、群臣不敢纳谏的局面,上疏玄宗,主张朝廷行政要按规章制度行事,他说:“上自天子,下至卿士,守其职分,而不可辄有侵越也。”吴兢在担任史官期间,他还利用业馀时间写出了《贞观政要》以及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等书,意欲为后人留下信史。当初,吴兢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刘知几去世后,张说为相,见到书中记载张易之诱他诬陷魏元忠之事,感到不安。故意对吴兢说:“刘五(知几)修《实录》,记魏齐公事,殊不相饶假,与说毒手。”吴兢从容地回答说:“是兢书之,非刘公修述,草本犹在。其人已亡,不可诬枉于幽魂,令相公有怪耳。”张说几次请求删改,都被他断然拒绝,并凛然回答:“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唐会要.史馆杂录》)因为不替当朝宰相张说隐讳其恶,而被贬官荆州司马,后在天宝年间才得以返朝。他的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的一生,他秉笔直书的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的楷模。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经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这就是《贞观政要》的写作初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政治目的,所以它一直为历代的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

在封建社会君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辅佐父亲李渊反隋兴唐,统一天下,也曾亲眼看到过一度繁荣兴旺的隋王朝。但由于隋炀帝施行暴政,因此隋王朝在农民起义中被推翻,他感受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更深深地认识到“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登上帝位后,改年号为“贞观”,执政二十三年,期间经常与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杜如晦、王硅等诸臣反复讨论经邦济世的大计,最后逐渐形成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廉洁奉公、任贤纳谏、奖优罚劣、平衡利害、驾驭群僚、防患于未然等一整套治国兴邦的策略。也正是因此,才出现了建唐以来空前繁荣与安定的“贞观之治”局面。

《贞观政要》虽属记载史实,但并未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组织全书,作者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创作出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书中在以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的经验与思想,从告诫后人的意图出发,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按照为君之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教戒太子、道德伦理、正身修德、崇尚儒术、固本宽刑、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一系列专题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列。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定百姓与自身修养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的安危确实具有普遍的意义。书中还记述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人才使用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贤臣集中于初唐政坛,正是因为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其中做得成功的有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唐太宗是一位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对于如何保持长治久安,使李家天下稳如磐石也是非常关心的。在《太子诸王定分》、《教戒太子诸王》等篇中,他虑及身后,严教子弟的做法,显示出他的政治远见。

全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的教科书。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它能够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开启富国强民、经邦济世、缔造和谐的具体方略,有助于领导者廉洁从政、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在阅读此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骈宇骞

戊子春正月马日

内容摘要:

  本书共十卷四十章,每章多以故事、轶文为引子,生动有趣,概括集中,记叙与评介言简意赅,清晰明了。书中广泛引用了哲理教义较深的格言名句,因此这部著作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所以该书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的历史著作。书中列举的那些在思想上、认识上、决策上有重要实践意义和借鉴价值的史事,既显示贞观年问的政治面貌,又可激发后人的思索与追求,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成了后世“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的教科书。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它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等。此外也记载了一些当时实行的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书中所总结的以民生为本、以德治国等治国理念;诚心纳谏、仁心仁政等领导方法和决策艺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等人才选拔艺术;天下为家、戒奢戒贪、善始善终等修养艺术等等,至今都值得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借鉴。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威严壮阔的唐朝皇宫,亲眼目睹着太宗凝神沉思的表情,亲耳聆听着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贤臣的肝胆谏言,肃然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敬意。“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人才可贵”的无声信息,在今天读来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贞观政要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9787101064476
如需购买下载《贞观政要》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8000

书籍信息归属:

贞观政要是中华书局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D691.5 的主题关于 典章制度-中国-唐代 ,贞观政要-译文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