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

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

高晓芳,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年代:2006

定价:

书籍简介:

本书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入手,采用实证方法和比较史学方法,考察了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重点以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东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为具体考察对象,对晚清的外语教育的史实进行了梳理,并给出评判。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依据的文献史料

五、指称外语的词语

第二章近代以前的外语教育小史

一、元代以前的外语教育活动

二、元代回回国子学的外语教育

三、明代四夷馆的外语教育

四、清初俄罗斯文馆的外语教育

五、早期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章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上)

一、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

二、上海广方言馆的外语教育

第四章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下)

一、广东同文馆的外语教育

二、湖北自强学堂的外语教育

第五章洋务外国语学堂与其他学堂外语教育的比较

一、福建船政学堂

二、上海中西书院

三、洋务学堂与福建船政学堂及上海中西书院外语教育的比较

第六章晚清外语教育规划

一、外语教育规划

二、晚清外语教育规划

三、影响晚清外语教育规划的不利因素

四、晚清外语教育规划的现实教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外语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外语教育的延伸,究竟中国正式的学校外语教育源于历史上哪个时期,如何统合演进,各个时期甚或同一时期内,不同学堂之间,其外语教育有些什么特点,成就与影响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本书从语言学人手,采用史料考据的实证方法和横向参照的比较史学方法,考察晚清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与规划得失。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展开。微观方面,考察了四所典型的外语学堂,并于与同期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学堂进行对比,关注其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既有对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考试等内容的细致描写和客观梳理,也有对教学成就、影响和特点的深入分析与总结。宏观考察关注晚清的外语教育规划,包括晚清政府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的职能、相关政策、经费来源、开设外语的语种和比例、外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关系、成效、得失等。本书研究这一段外语教育既具有语言学方面的意义,也具有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义。
  我国有文献可考的外语教育历史悠久,而现代意义的西方语言文字教育始自晚清的洋务学堂。关于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近20年来学界从社会文化或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有过探讨,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本书从语言学人手,采用史料考据的实证方法和横向参照的比较史学方法,考察晚清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与规划得失。  19世纪60至90年代,迫于西方诸国的多重打击,清政府创办洋务教育,意在培养人才,抗衡列强,进而走上富强自立之路。在此过程中,西方语言文字作为借鉴世界先进知识与科技的桥梁备受重视,成为洋务教育的先导与核心。  晚清洋务学堂外语教育的语言学考察在占有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展开。微观方面,考察了四所典型的外语学堂,关注其外语教育实践的基本事实,既有对办学背景、历史沿革、机构组织、师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考试等内容的细致描写和客观梳理,也有对教学成就、影响和特点的深入分析与总结。  为了更清楚地呈现晚清外语教育的基本状况,微观考察还将外语学堂与同期有代表性的其他类学堂进行对比,主要结论为,外语学堂以培养政府需要的翻译与外交人才为主要任务,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国学知识,旨在造就“知书明理”之才;努力使教习与教材“本土化”;这类学堂虽然希望培养实业与科技“通才”,但效果并不明显。  宏观考察关注晚清的外语教育规划,包括晚清政府在实施外语教育过程中发挥的职能、相关政策、经费来源、开设外语的语种和比例、外语教育与汉语教育的关系、成效、得失等。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洋务学堂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在引进西学的同时,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人才,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观念。研究这一段外语教育既具有语言学方面的意义,也具有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的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100052559
如需购买下载《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19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晚清洋务学堂的外语教育研究是商务印书馆于20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9-092 的主题关于 外语教学-教学研究-中国-清后期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