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本书试图从副刊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关系入手,探析延安整风运动前后延安文艺界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精英话语、以陕北农民为主体的民间话语之间的内在龃龉与冲突,还原延安文学体制化生成和现代文学转型的历史过程,阐述延安文学如何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述模式、语言形式等方面经历了从“五四”新文学传统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过渡,演化为日渐规范的体制文学,并成为共和国文学的奠基、雏形及预演的历史过程,为延安及解放区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传播力场”
第一节 “天下人心归延安”:文化中心的西移与延安文艺政策的演变
第二节 战争背景下的乡村视阈:民间力量的崛起与读者的变迁
第三节 革命队伍中的“多余人”:延安文人的角色错置与文化失落
第二章 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
第一节 “众声喧哗”:团结作家·培养新人
一 怀安诗人的“旧瓶”与“新酒”
二 不存“门户”之见
三 文学新人的摇篮
第二节 “平滑”的过渡:承上·启下
一 五四传统:人性的审视
二 新的气息:时代的华彩乐章
第三节 新潮文艺的探索:写什么·怎么写
一 “歌颂”与“暴露”的困惑“政治性”、“艺术性”之争
三 关于“思想”、“生活”、“技巧”及其他
第三章 “不完全”的党报:“文艺栏”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第一节 性质与任务:“党的喉舌”
第二节 编辑的话:“稍具泼辣之风”
第三节 作家的意见:“还是杂文时代”
第四节 读者的分化:想象的错位
第四章 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运转方式:“全党办报”
一 “没有标准,难明是非
二 《讲话》权威的确立
三 文学生产的体制化管理
第二节 监督机制:“批评的空气”
一 对王实味文艺观的批判
二 关于“演大戏”问题的论争
三 对《落伍者》及《腊月二十一》的批评
四 围绕《叹息三章》的争论
五 《意识以外》和《纺车的力量》引起的风波
六 论“忘我的境界”与“日常生活”
第三节 编辑职能:为工农修理文章的“理发员”
一 “请和我们携手”:编辑主体的议程设置
一 “理发员”的尴尬:“大众习作”栏的批评与误读
三 “讨论”缺失与“笔谈”的终结
第四节 创作理念:“必须改造自己”
一 “此心光光地”:“内圣”与“自省”
二 灵肉的“蒸煮”与思想“顿悟”
三 下乡入伍:“与工农相结合”
第五章 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
第六章 歧义的民间:现代一民族文学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创作索引
附录二 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人名索引(选录)
附录三 相关文献
后记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延安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包括:“里程碑式”的现实: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传播力场”,多元的文化空间:延安文学前期的“文艺”阵地,“不完全”的党报:“文艺栏”的改版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体制化的生成:《讲话》的传播与接受,现代文学的转型:时代交替的文学标本,歧义的民间:现代-民族文学的建构等。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07898 如需购买下载《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体制化的生成与现代文学的转型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6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现代文学-文学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