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

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

(美) 米恩, 著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18.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是美国演员,书中记录了在中国各大城市演出时的见闻。

书籍目录:

初识东方(代前言)

第一章船屋之旅穿越野白玫之家

第二章上海的一家大烟馆

第三章香港记忆

第四章广州一瞥

第五章中国的监狱

第六章中国的新年

第七章东方的葬礼中国的棺材

第八章东方的婚礼中国婚礼

第九章中国的鞋子

第十章日式格调

第十一章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秋藤夫人

第十二章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小山伯爵夫人和瓜生夫人

第十三章我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三宫女士

第十四章汤姆.斯特里特

第十五章东方的葬礼日本的葬礼

第十六章东方的婚礼日本的婚礼

第十七章竹

色俩目(代后记)

前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许多西方男性作家仍然或陶醉于自己的“盲目自大”或恐惧于所谓的“黄祸”而固执地投身于对中国人的人性和中国社会制度的分析之中,试图以一种外科医生的冷静“通过图表和一页一页的数据”寻找出“中国到底哪里出了错”时,一些“来自西方的聪慧的女儿们”则开始为人们提供另外一种不同的视角。她们表达了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批判了她们同时代的男性对待这个国家的傲慢和屈尊的态度,对她们的政府“以进步的名义所进行的伟大事业”提出了质疑,针对白人对中国的干涉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并且描述了一个不同的中国。就像学者罗伯特.瑞格尔(RobertRiggle)所说的一样:“如果说西方男性把我们自己、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思想和文化投射到中国这个大屏幕上并让这一切突显出来,而我们的姐妹们则选择认同于中国,在中国这个背景下认识她们自己,并自觉去感悟它,努力从它那里学习,而不是擅自去揣测它。”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JordanMiln,1864~1933)正是这样的一位先行者。她186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孩提时代曾拜访过居住在旧金山的亲戚,有机会接触到那里的唐人街。19世纪末,她以演员的身份和同为演员的丈夫乔治.克赖顿(GeorgeCrichton)一起来到中国。在中国,她曾出入过显赫之家的豪门大宅,也曾拜访过普通的农家小院,她把自己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中。后来,她转而学习东方文化,成了东方文化的崇拜者。

米恩一生至少有13部关于中国的作品出版,1941年的《美国小说书目》推荐了她的九部以中国为主题的作品。据报道,一位著名的中国外交官曾经如此赞扬她的小说《灯会》(TheFeastofLanterns):“她描写的是真实的中国。真是难以置信,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竟然有西方人能够如此理解和描述我的祖国。”她的写作生涯是在英国度过的。其主要作品出现在赛珍珠的名作之前,以一种唯美的笔调描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打开了视野,在美国一度极为风行。

《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出版于1896年,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东亚各国的见闻。本译著只节选了其中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部分。她在中国游览了上海、香港、广东等地,对中国的监狱、新年、葬礼、婚礼、小脚女人、宗教等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对西方人的不满。她曾严厉地谴责那些西方游客,由于他们对中国“愚蠢”的概括而导致了人们对它的严重的误解。她也谴责了那些游记作家关于中国人无知、野蛮、残忍的说法,认为当时许多西方作家对中国的描述完全是出于无知的胡说,谴责他们根据自己肤浅的对个别中国人的了解就判定整个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是犯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她反问他们:“难道欧洲人中就没有坏人吗?”

她相信“中华民族是当今世界被误解最深的民族。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文明国家如同中国一样受到了我们如此错误地理解和判断。我也坚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值得我们同情和尊重”。她同时对比了西方人在中国所受的待遇和中国人在西方所受到的待遇,表达了对中国人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同情。米恩客观地评价说:“总体说来,我认为,我们在中国所受的待遇要比中国人在我们的家乡所受的待遇好得多。”并且,她认为西方人在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而一厢情愿地试图转变中国人,让他们接受西方文明,这是非常愚蠢的,是对中华文明的摧残。而她关于中国人对待自己的土地的态度也令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汗颜,值得我们思考:

几千年来,中国人开发了这个神奇国度的很多资源。他们培养起伟大的耐心和智慧。马来半岛的南部和新加坡岛几乎被疯长的肉豆蔻树所摧毁。北美目前成千上万亩土地也已经贫瘠或者濒临贫瘠,因为几年以前,土地的所有者过于频繁和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攫取食物,而这已经超出了自然界的供给能力。中国人没有犯这种错误。他们没有从其“演进着的欢乐谷”中索取超出他们生产率的过多东西。因此,中国目前还像是这个奇特的黄色人种的第一批祖先在此狩猎时的处女地,拥有同样丰富的矿产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这些黄种人现在就居住在中国并且十分珍惜自己的土地。膘肥体壮、长着大眼睛的斑点鹿在危机四伏的森林里惬意地散步,数量多得如同当年古老的拉丁作家描述中国居民时称他们为“弓箭手”的那个年代。很多皮毛光滑的野兔在各类蕨类植物中间奔跑。金黄色的野鸡将窝搭建在野白玫花丛中。鹬和鹌鹑在米地里偷食吃。野鸭和鸽子把脚伸进潮湿凉爽的稻田。个头很小的食米鸟儿抓住开着紫色花儿的紫藤枝干,摇来摆去地荡秋千。

米恩在接下来的几章里记录了她在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游历。她对她所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的描述资料翔实、可信度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中日女性的区别。而有关日本的葬礼和婚礼两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日两国习俗的差异以及他们对待死亡、生命以及婚姻的不同态度。米恩在描述日本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比如说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孔子的尊崇、中日两国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他们艺术品位的不同,等等。这都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横向的坐标。

尽管米恩的作品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她的描述比较零散、琐碎、感性,尽管她和她所批判的同时代的西方人一样,对中国也做了简单化的概括,对中国和中国人也有一些误解,甚至是错解,但是总体来说,她对中国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欣赏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她对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或者说试图表现出来的理解和同情还是令我们感激。她试着去为中国人辩护,试图找出中国人各种行为背后的原因。通常她会把它们归结为过剩的人口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这些都使得她的作品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形象在西方人心目中的提升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西方人所描述的中国为我们竖起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虽然有些镜子或许只是哈哈镜,夸大了我们身上的某些部位,但是也会有其一定的真实性。透过这些镜子看看我们自己,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作者提到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目前有些已经改变了,有些仍未改变。那么,哪些改变了?哪些又被我们保留下来了呢?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文化遗产,应该如何向西方介绍我们的国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后记

色俩目

(代后记)

是时候跟东方以及我所留在那儿的一切说再见了,但我却无法割舍,只能说句:“色俩目,珍重,平安。”

很多时候,期盼越迫切就越感到无力。但我仍然心怀期盼,盼望着有一天还能重返东方。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对东方的描述能够更恰当、更充分这是我最迫切的渴望。

还有那么多令我心驰神往的事,但是已经没有时间在文中提及了。

该动身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和朋友们道别。就在火车即将开动之时,暴雨倾盆而下。风在呜咽,车窗的玻璃也颤抖着、战栗着,发出“咔嗒咔嗒”的响声。我在心里对着我们的营地默念:“色俩目,珍重,平安。”那里曾经是我们深爱的家,是我们将要告别朋友们的最后一站。

人之所望,天必与之。而如果真的没有期望,反而会得到更多。离开东方的这天终于到了。我心里的难过无比真切。无论我将要返回的家乡和未来将要给予我些什么,毫无疑问的是我的许多神圣而珍贵的东西已经留在了东方。东方,埋葬了我的进取心,却给了我更多的关切和抚慰。

我们对英格兰充满了渴望和思念,但是离开东方的步伐却无比沉重和艰难。

到达利物浦时,同样是大雨如注,但完全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到家了终天到家了!我们欣喜而感慨地彼此注视。终于,我们手牵手走出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又一起手牵手回到了演员们的圣地伦敦。

我浏览着自己写下的这份文稿,怀疑自己是否写得过于感性和自我。但这是我唯一能够运用自如的写作方式。

我有一种天赋。也许这么说有些不谦虚,但我相信会得到原谅的,因为我得坦白地承认这确实是我唯一的天赋。这得益于我父亲的遗传,这一天赋在他身上体现得格外鲜明。它有时会给你带来悲伤,但同时我也敢肯定再没有哪一种天赋能够像它一样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快乐。这就是爱的天赋。我有一个近乎偏执的观点:如果一位女性只能有一种天赋,那毫无疑问就应该是爱。我曾那么深沉地热爱着东方。我发誓,如果自己不能如实地记录亲眼所见的东方,不能记录下在那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一定会选择保持沉默。于是我决定一吐为快,写下了这本小书。还有一句话我希望自己已经成功地表达了出来,那就是:“到东方去到东方去!”

这本小书中如果有任何瑕疵,那么将由我全权负责,与我所描述的主题没有任何关联。

虽然我已远离东方,但是我的心却依然和它靠得很近。我要给仰光和卡苏里送去问候一个来自遥远的英伦大地的带有紫罗兰气息的问候。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东亚各国的见闻。  本译著只节选了其中关于中国和日本的部分。作者在中国游览了上海、香港、广东等地,对中国的监狱、新年、葬礼、婚礼、小脚女人、宗教等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及对西方人的不满。在日本的游历部分中,她对她所认识的四位东京女性的描述资料翔实、可信度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中日女性的区别。而有关日本的葬礼和婚礼两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日两国习俗的差异以及他们对待死亡、生命以及婚姻的不同态度。米恩在描述日本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JordanMiln,1864~1933),186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孩提时代曾拜访过居住在旧金山的亲戚,有机会接触到那里的唐人街。19世纪末,她以演员的身份和同为演员的丈夫乔治.克赖顿(GeorgeCrichton)一起来到中国,她把自己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中。【作者简介】  路易丝.乔丹.米恩(LouiseJordanMiln,1864~1933),1864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孩提时代曾拜访过居住在旧金山的亲戚,有机会接触到那里的唐人街。19世纪末,她以演员的身份和同为演员的丈夫乔治.克赖顿(GeorgeCrichton)一起来到中国,她把自己的这些经历都记录在《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一书中。后来,她转而学习东方文化,成了东方文化的崇拜者。  米恩至少有13部关于中国的作品出版,如《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北京往事》《沈氏夫妇》《苏州河畔》等。她的主要作品出现在赛珍珠的名作之前。以一种唯美的笔调描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打开了视野,在美国一度极为风行。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
9787807184461
如需购买下载《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南京出版单位南京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1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180 印数 4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一个西方艺人的东方印象是南京出版社于2009.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712.64 的主题关于 游记-作品集-美国-近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