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话本

溪山话本

林冠夫,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0.0

书籍简介:

本书为散文集。

书籍目录:

弁言

师傅

词人

名医

和尚

阿生

阿祥与草台班

丐佬九

罂粟花

乌云盖雪

枣红马

辫子

松姨

守一居士

教勉

诚姐

堂兄

茅哥

对塔,坐拥皋比

红鲇鱼

萝卜

乌烟筒

花椒糊了

醉仙楼名菜记

故家,老屋基

大若岩记游

后记

前言

这个册子共收小文章二十五篇,不像散文,更非小说,与时人的鸿文巨制不同,各篇都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小品,故想命名为小品文集。然而,小品文也者,系一般的通称,可以是出于张三之手,亦可为李四所作,颇嫌笼统。究竟为谁氏的小品文,还得标上名号为是。由于我的另外几本拙著,已名日《林冠夫论红楼》《林冠夫谈诗》《林冠夫说小说》。为求路数一致,故拟标上个名号,日《林冠夫小品文集》。又据友人意见,此当为副题,还应有个能概括内容的正题。既有正题,副题遂作罢。

然而,正题叫什么,还得计及文字的内容。这一组文字有个共同点,都是说的我故乡的往事。翻的都是些陈谷烂芝麻,最初我曾想以此定名,因几位友人都嫌俗,作罢。后来又有友人出了主意,书名中应将江南水乡特点写上。我的故乡,地居浙南的山上,山左日南溪,亦书写为楠溪,或槽溪。溪为溪流,时人因嫌其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升格称之为江。于是就名为欠亨的“楠溪江”。山右为西溪。此山正处于西南两溪之间,所以很难讲我是西溪人或是南溪人。故用一通称日,来自溪山上的人。

说是溪山上人,也是有来由的。在温州府的时代,永嘉为首县,即知府衙门设在永嘉县城。今已称为温州市。两溪之地,当时为县城的乡下。

县城中的市民瞧不起乡下人,不客气背地里称这些人为“乡下鸟”,客气的,当面称呼为“溪山上的人”。这些山上人也是以此自称。“溪山上的人”,大而化之,即浙南的乡下人。这个本子名《溪山话本》者,其实就是永嘉乡下人故事的意思。话本者,话其本也。作者原是溪山上人,至今还深深不忘,以此述说自身的本质、本性和本来面目也。

此外,称之为“话本”者,于我又包含另一层意思。尽管我读书的专业为中国古诗,但小说毕竟又管了我多年的饭。给学生授课时,也时而讲过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由此,自然想到小说史上的“话本”,中国的小说艺术,严格说是在“话本”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为传统。“话本”就是宋人说评话的底本。叙述过去年代的旧事,与“话本”一语,自有关联。

书名为《溪山话本》,其意又有二:一则,它系平日与友人闲话,记录下来而成的文本;二则,此中亦略有旧时话本意味也。

写这一组小文章,从最初命意到成篇,前后历时,无虑十有馀年。那都是在古代文学研究的空隙中陆续完成的。最早写成的几篇,知交陈永春兄看到之后,拿走其中的两篇,即:《智圆和尚》和《堂兄》,他在(《人民文学》杂志任编辑,后来遂同时在这家刊物上发表,那是1997年6月号。

此外的若干篇,也曾交给几家有关报刊发表,那都是上个世纪末季的事。

我这样处理,意在能听取同仁或友好们的意见,以卜得失。

这两篇最初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之后,挚友卜键兄看到了,当即来电话,赞誉有加,并建议继续写下去,将来凑个集子,书的出版由他管。当时卜兄正长文化艺术出版社,说这番话,不尽同于通常那种应酬性的鼓励,而是出于真心实意的。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友人,也都颇说了些好话。如与我属于忘年交的青年友人廖八鸣兄,读了几篇手稿后,说这几篇都很有趣,那是属于两种文化接头上的一些现象,于青年人来说,都很有必要知道。将来出版后,我愿意将它译成日语。还说,他可以物色合适的英语翻译人选。

如今,此书面世在即,自然想到诸多友人当日的种种鼓励。可是,前面提到的几位,各自的生活亦大都有了变化,卜键兄今主另一个单位,八鸣兄亦远赴东瀛求发展。我还提起这些旧事,只是为了说明,我对他们的盛意,都铭感于心,成为我将这组小文章继续写下去的一种推动力。

后记

一下面,还得说说写这些小文章的最初起因。

说来已是十馀年前的事。那天全家人在一起饭后闲聊,儿子曰:“林冠夫(他对我常常是这般直呼其名的)的强项,是写‘厕所文学’(按:这是戏称某些一二千字,上一次洗手间即可读完的小文章)。讲一则中国文学史上的掌故,一段古代文人的趣事轶闻,说明文学发展中的某个规律性问题。”他这样说,半是调侃,开我的玩笑,另一半,也是由于我几年来出的几部著作、几篇文章的状况。比较可读的,如《红楼梦纵横谈》,如几本关于古代诗词、古代小说的鉴赏书,其中所含的各个单篇,读完一则,都是只需一刻钟或五七分钟时间。而他对我写的那些学术论文,洋洋一二万言者,兴趣都不浓,故有这般戏言。对这番调侃,我也深以为然。

隔了几天,我与小孙女咪咪(大名为林芷伊)聊天,给她讲我自己童年时代的故事。说我小时候馋,特别喜欢吃零食,有一次还曾吃坏了肚子,如此这般,即这个集子中题为《茅哥》的那一篇。此外,还讲了一些别的故事。咪咪听后,都大感有趣,说,“什么‘厕所文学’,暂时不写也罢,先将这些写出来”。自此以后,我就陆陆续续一篇一篇写这些旧目的往事。可以说,是因小孙女咪咪的提议,我才下决心写这些小文章的。

几年来我写学术论文,写作中都感到这是苦事,甚至苦不堪言。往昔,我曾将读书作文,列为三类:其一是饭票项目。在工作单位领饭票,得完成本单位规定的研究任务。其二是换米项目,因为单位发的饭票,不够开销,还得写点文章换几斗大米下锅。其三才是学术项目,对某些自己感兴趣、又有所积累、也是有意义的学术问题,作点研究,写出点不属于祸枣灾梨的垃圾文字。这三类文章中,写前二类,都是为生存、为温饱,带有世俗目的,“著书”不免“为稻梁谋”。我写这组小文章,既不属于规定的写作任务,也没有想到换点大米的意思,亦无意于唱这个时代的什么主旋律唱段。意之所至,心无呈碍,自然是充分超脱的。

后来咪咪远离北京,到沪上读大学,无法像以前那样直接听我闲聊天。我一边写,一边感到,这是用笔墨与咪咪聊天。因而,我写这组文章时,不像写学术论文那样,视为苦事,而感到愉悦、恬淡、闲适和宁和。

这些文章,有的,咪咪已读过,有的是我在她读大学期问写的。后来有一年学校放暑假,咪咪回到北京,我将这些文章一并打印出来让她读。

她读得很用心。事后她说,读了这些文章,心中感到酸酸的。她已不像小时候那样,只感到讲的故事很好玩,而是已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某种情绪。看来,我那可爱的小孙女,确实长大了。这些小文章咪咪都读过。

但我相信,此书出版后,不仅是我的同龄人,还有咪咪的父辈,想要了解两种文化衔接现象的一代,就连咪咪这一代,也会有人对这些陈谷烂芝麻感兴趣的。

二此外,我还须对这些文章作必要的自我剖释。

集子名曰小品,意为这是一组小文章。各篇写作的基始命意,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想到要说明何种思想,于我,更没有什么高妙而深刻的思想,可值得向人们展示。这仅仅为回忆往事,记录过去时代的生活事实,不过是在那里翻腾一些陈谷烂芝麻而已。

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人与人之间,高唱矛盾斗争,从与他人的争斗中求得乐趣。我没有这么深刻的哲理感悟。但这组小文章写的,都是人,是一些没有为利害关系异化了的常人。人不被异化,能保持赤子之心,很难。在特定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组小文章里说到的人,个个都善良、厚道、富有同情心,有一份美好的情怀。大概是由于这点不同,因此这些常人的故事,才长留在我的记忆中。

我所写到的事,不关国计民生,都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常琐事。仁人志士的生活作为,可能是轰轰烈烈,甚至惊天动地。可是,小百姓则不然,生活本身就是无声无息、平淡无奇的。这当然为有思想有抱负的人所不齿,在胸怀大事的能人看来,这更是微不足道。

大千世界的众多人群中,邪恶是实际存在的。有的人,心如蛇蝎,以害人为乐。他们的乐趣就是损人利己,甚至损人未必利己,只要他人受挫折,或生活得不怎么如意,他就感到快意;也有的人,倒不是成心使坏,只因生活准则就是一己之利,其馀一切,一概不在话下。这种种人,在我的生活经历中也都时而遇到过,但没有一个被我记住,我也不想在回忆中出现这些人的事。

说文学以写人反映现实,已被讥为肤浅陈腐,甚至是老掉牙的常谈。

可是一写到人,就不免接触到人的这两种心地。请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幼儿园小朋友要问的问题:这是好人还是坏人?以政治阵营划分,壁垒分明,似乎没有多少人直接这样写了,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却深人人心。

近年来,文学创作的重大进展,就是写人的复杂性,好人也有心态上的缺陷,坏人有时表现某种可取的作为。我这里说的,与此都是不相干的两回事,我只是说人间的美,只是写人的美好情怀。

为什么这样?只说美,而不想去说人常有的邪恶,大约只是当时的特殊感觉。产生这种感觉出于何种心态,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由此,不免想到人在饥饿中常有的生活欲求。

饥饿者梦寐以求的,莫过于一份果腹充饥的食品。最初,只是求有一份粗粝杂粮做的饭食,以求填饱肚子。然后,亦自会得寸进尺,想到一份十分难以得到的美味佳肴。我所幻想的究竟是什么?是粗粝杂食,抑或是精美佳肴?不知道。也许,我的这种寻求美好心怀的欲求,大概可以算是饥者幻想一份十分难得的精美佳品了。

因为,就时下而言,善良、厚道或同情心,几乎是难得一见了。倒是一些挨过整的人,才感到人应该有同情心。当然,挨过整的人,不全是能有悟于此的,仿佛打排球的,也存在:球在别人手中时挨扣,一旦球回到自己手中时,则着力猛扣他人。

没有这种经历的人,又是另一种观念,这部分人的考虑,更多的是现实利害关系。所以有人说,时下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谁个还顾及人与人之间应有善良、同情心,并据此处世行事,就会被人们视为“冒傻气”,或干脆被称之为“傻帽”。

观念如此,也是有来由的。因为确实有人利用人的善良之心在行骗。更有甚者,几年前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一位很有才华的女作家,留一名中学时代老师的后人在家住宿,因为她家存有少量财物,落在此人眼中。那人为洗劫这点东西而杀害了她。几年前的作家,能有多少财物?结果就因这点财物,因不忘师恩的这份善良之心,结果惨遭杀害。世风如此,有的人对他人冷若冰霜,你怎么能怨他缺少同情心。

如此说来,我的这些小文章只写人间的真善美,只写人的善良、厚道和同情心,不全是背时的心态。有时,我颇感自身是中国式的“堂.吉诃德”。有一次在本院研究生部讲授传统文化课,在课堂上说到治学,讲到治学中应抱何种态度时,突然感到,我说这些,简直无异于手中握着那锈痕斑斑的长矛,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向着正在运转、而且转得十分酣畅的风车冲将过去。一位学生郑雷兄,如今与我也已成为忘年交的友人,他听我讲到堂.吉诃德与风车的事,以及这种自我感觉,曾写了两首律诗赠我,其中一联日:百转肠回魔侠传,孤枪赢马此生涯。

我自比堂.吉诃德,郑雷颇以为然,故即举以为戏,作是诗相赠。诗中语日“魔侠传”,是用的典故。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第一个中文译本,记得是出于老翻译家伍光建之手,书名即译成《魔侠传》。

写作这个小品集,是否也近于向正在畅转的风车冲过去?我自己难以作判断,将由高明之士明之。

内容摘要:

  这个册子共收录小文章二十五篇,不像散文,更不是小说,与时人的鸿文巨制不同,各篇都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小品。这些小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幼时的家乡事和故乡人,写出了朝花夕拾的意境。该书文字平淡素雅,一定广受读者欢迎。  作者林冠夫是著名红学家,书中用平淡素雅的文字叙述出幼时的家乡事和故乡人,写出了朝花夕拾的意境。  书中配有藏书票一张。【作者简介】  林冠夫,偶用笔名观夫、秦谙。生于1936年。浙江永嘉人。1962年毕业于复_大学中文系本科,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红楼梦纵横谈》、《红楼诗话》、《重编今古奇观评讲》、《唐宋律诗选讲》(合作)、《重编千家诗评讲》(合作)、《林冠夫小品集》(即将出版)、《秦淮旧梦》(即将出版)等;编选有《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丰编,合作),又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箩》等五部名著的节编本。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溪山话本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06339278
如需购买下载《溪山话本》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作家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溪山话本是作家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 的主题关于 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