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珍档秘闻

老上海珍档秘闻

邢建榕, 编著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从老上海的档案中采摘了诸多珍贵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市政、经济、文化、政治四个方面揭示了老上海发展的历程。

书籍目录:

上海,还有什么

水电煤: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推进器

近代上海最大的工业区

新式企业中洋专家的薪酬之争

回望苏州河

《水上人家》话上海

上海的奢华所在

马跑出来的路上海早期的道路建设与管理

电车里的上海世象

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

远东第一宰牲场兴建前后

中国科学社的通俗科学演讲

模特儿事件再回首

联义山庄的阮玲玉墓地

开风气之先的中国旅行社

上海女子浴室考

老上海的足球运动

“无线电之父”的上海之行

洪深迎萧灰鼻记

罗素:为上海新文化运动推波助澜

控制与反控制:上海银行家与蒋介石的冲突

银行家的奋斗与苦闷以《陈光甫日记》为例

共产党争取“江浙财阀”陈光甫

上海银行舞弊案的应对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政治交易”

档案中所见的“远东保险王”史带

郭琳爽与永安公司共进退

张伯驹绑架案始末

唐寿民:战时上海金融界的头面人物

小刀会起义坚守和失败的法租界因素

1909:国际禁毒大会在沪召开

五卅运动时的工部局小报《诚言》

陈独秀的“刑事记录卡”

日本人制造的两起假币案

日军强征骗募上海劳工内幕

盛文颐与宏济善堂的贩毒“记录”

端纳:蒋介石私人顾问在上海的最后日子

黄金荣写“悔过书”

黄金荣写“悔过书”的前因后果

杜月笙暮年客死香港秘闻

前言

上海是近代中国一个最特殊的城市,它在开埠后数十年间,即由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而成为近代化国际大都市,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五大都市。这个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其中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历程,令人着迷、玩味和值得探究。上海历史发展的模式也极为独特,堪称“另类”。

开埠后英法美等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立租界,以后一百年间,上海造成“三方四界”或“一市三制”的特殊历史环境,租界的影响实在太大,完全反客为主,政治经济中心全部集中在租界,但在租界的带动下,整个上海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人奋起直追,变被动近代化为主动近代化,使上海真正成了大上海。其间的故事既令人发噱,又耐人寻味,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光是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值得诠释的内涵。说到底,上海近代史,是一部上海人民的爱国史和奋斗史。

与这种眼花缭乱和异常独特的发展模式相对应,上海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多元、繁复错综的社会情境。上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相互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海纳百川而又适者生存。移民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并最终融入这个城市,甚至连他们的生活习俗也变成了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人口的高度异质性和流动性,也构成了上海社会的显著特性,即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上海,视角十分多样化,层次差别虽大,但每一个人都能在上海找到自己的位置。

近代上海的历史与文化虽然独特,但迄今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仍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历史与现实、场景和生活,常常同时出现,如梦如幻,而又真切,足以勾起“思古之幽情”,从而给有关上海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想像空间。

近年来,以老上海为题材的书籍、影视和其他作品层出不穷,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探讨了近代上海城市的历史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老上海阅读的浓烈兴趣,而且乐此不疲。但毋庸讳言,一些有关上海的书籍,其实并不能反映一个真实的上海,而是被不同的作者按照他们自己的理解或想像予以过度的包装,有的甚至变成了时尚和商业化的暧昧符号。

写老上海,且不说通俗读物作家,即使在学术界也很热闹,算得上是一门显学。就是远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也都有许多学术机构及专家学者从事上海史的研究,他们的许多著作已经被译成中文出版。正因为得益于上海史研究热,不才如我,也得以经常参与有关的学术活动,几乎每年都要参加几次关于上海历史的学术讨论会,从国内开到国外,以文会友,以史会友,不亦乐乎。

不过,专家学者们虽对那些所谓的“老上海”读物颇有微词,却又对此无动于衷,仍孜孜埋首于自己的专业研究中,其心得很难为圈外人知晓。搞学术研究的和搞通俗读物的这两拨人马,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难处,有时又“华洋杂处”,难分你我,总体上处于互不买账却又相安无事的局面。虽然二者难分高低,但有区别。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看了5万字材料只能写出5千字,而有的人正好相反,看了5千字材料可以写出5万字。

撇开有的人笔头过滥、注水过多的问题,在关于近代上海的读物中,学术性和通俗性拿捏得恰到好处的非常少见,而要在轻松的文字中,在内容上给人以新意的更是难得一见。我想,如果能在对史实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以学术的眼光、生动的文字和鲜为人知的史料相结合,不凭道听途说,不去感情用事,也不甘心搬搬抄抄,尽力给读者一点新的材料、新的内容,有一点算一点,有一段算一段,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尝试。幸运的是,笔者二十余年来从事历史档案的整理、研究和开发,深感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如果能从历史档案中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或许能为有关上海的写作提供一点新意。

历史档案天然地具有史料性、原始性和内幕性的特点。正是基于这一想法,作为一个学历史出身的档案工作者,当我在整理、汇编档案时,一些有意思的琐碎史料或许就有意无意地留存在脑海中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执笔成文,虽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与历史档案都有些关系。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特点的话,那么从档案史料看上海城市发展,尤其是看上海都市繁华背后的发展脉络,大概是主要的一个特点。

我很高兴本书能成为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老上海系列中的一本。因而所选文章也较通俗,内容侧重与近代上海有关,换句话说,大多集中在1949年以前的上海。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大部分发表过,因发表在不同的报刊上,致使风格各异;有些文章是从学术论文改写过来的,多少还带有一些学术气;绝大部分利用了档案史料,其中难免存在囫囵吞“档”的情况。以上诸多缺憾,谨请读者谅解。好在现在普遍欠缺的不是技巧,而是材料。而在我,虽然技巧不够,但是材料还是可以凑和的。本书名为“珍档秘闻”,其实把它称为“读档随笔”也许更合适吧。上海是写不尽的,借用一句时髦的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愿有关上海的写作能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留下厚重的一笔。

邢建榕写于2007年春分

内容摘要:

  此书是从众多的老上海档案中采摘了一此珍贵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编写而成的。全书共有三十九篇文章,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老上海发展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名人的故事。其中,既有反映正面人物光辉形象的,也有反映反面人物可悲下场的;既有学术性读物的严谨,又有通俗性读物的趣味,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许多文章均涉及到了一般读者喜欢了解的诸多老上海名人最后归宿的故事,诸如上海大亨黄金龙写“悔过书”的真相、杜月笙客死香港的秘闻等。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此书的出版必定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上海是近代中国一个最特殊的城市,短短数十年间,即由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一跃而成为近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奇迹是怎么产生的,其中的风云变幻和曲折历程,令人着迷、玩味和值得探究。  上海近代史是一部上海人民的爱国史和奋斗史。上海开埠后,上海人顺应历史潮流,克服种种陈腐观念,冲开重重阻力,自觉向两方先进物质文明学习,努力变被动近代化为主动近代化,其间的故事数不胜数。  上海历史档案具有原始性、内幕性和学术性的特点。作者二十余年来从事历史档案的整理、研究和开发,文章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与历史档案都有些关系。本书名为“珍档秘闻”,其实称之为“读档随笔”也许更合适吧。作者简介:  邢建榕,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上海史和档案文献研究,曾任《档案与史学》杂志主编。现任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上海市档案史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史志学会副秘书长、中山学社理事、新民晚报特约作者、上海和平饭店文化顾问等职。著、编、译有《上海不了情》、《民国文化人的最后归宿》、《陈光甫日记》、《车影行踪》、《日军占领时期的上海》、《鲍威尔对华回忆录》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老上海珍档秘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32621996
《老上海珍档秘闻》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老上海珍档秘闻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07.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95.1-49 的主题关于 上海市-地方史-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