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2.0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主要描述了以甘肃兰州为中心的我国西北地域的风物、方言、饮食、历史、地理与流变,记载了周遭的人物、时代的更迭,风尚的转移和思想的变迁,这些都是通过日常的生活故事加以表现的。
序一:把世界抱在床上(叶舟)
序二:一个忧患主义者苦涩的微笑(韩松落)
半个兰洲
巴图之死
半个兰州
被曝光的爱情
出门是江湖一
大地上的事情
大哥
当牛肉面成为兵器
当牛肉面成为兵器
到火星上去了
地包天
动物凶猛
遁入空门
粉墨登场
风吹来的沙
风吹来的沙
干洗店的女孩
冈察!冈察!
跟哑巴结婚
缑老爷子
狗头金
河西酒廊
鬼打墙
河西酒廊
黑河流过古日乃
黑社会
刻葫芦
花房姑娘
黄河茶摊
黄河茶摊一
黄河是他们手中的武器
黄河水鬼
火车不再开来
假诗人
街头争霸
离神更近的城市
嗑瓜子的男人
苦水玫瑰
老爷车
离神更近的城市
另一个男人
流浪歌手的情人
算命村
流浪艺术家
露天电影
马不停蹄的忧伤
算命村
美国雷锋
棉花俱乐部
那个凶暴的男人
摩羯星座
那个凶暴的男人
你那边现在几点
牛主编
跑体育的
偏执狂
羚羊跑动的地方
葡萄美酒夜光杯
前面是玫瑰,后面是棍棒
枪响了,出事了
窃听器
羚羊跑动的地方
人民浴池
石头记
杀人游戏
上帝在我里面
十年设一局
一个诗人叫老乡
石头记
双百酒吧
挖了秦始皇的祖坟
酥油歌手
洮砚乡
挖了秦始皇的祖坟
外面的世界
温州发廊
像颜峻一样有名
羊皮筏子
行为艺术
醒酒屋
录像机
羊皮筏子
一个朋友在路上
移山记
早知道黄河的水要干哪
鱼缸里的生猛海鲜
早知道黄河的水要干哪
浙江扁头
中国最高爱情方式
中山铁桥
最后一杆
拉萨的小世界
拉萨的小世界
我们内心的爱与怕
老大哥在看着你
愤怒的早晨
原来你也一样
摸吧摸吧
尘世里的城事
兄弟
像一把刀子
情欲艺术家
在学童中间
你嘴上有一种风暴的味道
尘世里的城事
后记:万物生长
前言
认识张海龙,是从报纸开始的,《兰州晚报》。
大概是1996年,这张报纸上,开始出现一些文章,我们立刻发现了,这些文章不一样,会介绍《在路上》,会提到我们没有听过的音乐。我看报纸,犹如福尔摩斯在一切碎片里拼出线索,渐渐我拼出了写这些文章的人的线索,他是重点中学的老师,他要进入这家报纸,他成为特邀记者,他成为记者,他开始报道案件,他开始担任编辑。他是张海龙。
1999年,这张报纸,突然出现了一个版面,我们立刻嗅出来了,这个版面不一样,这样的版面,出现在这个城市,这个人们还习惯于蹲在路边吃牛肉面的城市,多少有点不可能,至今也不大可能。我们默默地看,慢慢地谈论,在遇到陌生人时,如果对方也提起这个版面来,立刻省略了互相介绍的必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张海龙。
终于有一天,因为这个版面上的一篇文章,我坐着34路车,去报社了。
这篇文章,叫《愤怒的早晨》,作者的署名是“榆中一农妇”,她这样写:“我是一个只读过小学四年级的农民,是为了一个我想不同(通)的问题,才这样写了一个愤怒的早晨,请你们不要笑我”,她这样写:“她急(疾)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被冷风吹乱的秀发在白嫩的脸上来回穿梭,黑色的平底鞋踩着积雪”,她这样写:“就像做了一场可怕的恶(噩)梦,眼前时尔(而)出现书记凶恶的咀(嘴)脸,和可怕的那只大右手。”能把这样一篇文章发表出来的人,一定不寻常。
一米八,胖,戴眼镜。
我们开始是编辑和作者,是朋友,后来,是上下级,是同一个专栏版面上的两个作者。他带我认识这个城市里的作家、诗人、画家、无业游民,看画展,去那些奇怪的酒吧和聚会。我的世界,在2001年渐渐打开,在顶楼小屋写作的那些日子,常有风浩荡地从窗子里穿堂而过,我常常没来由地想起“好风万里”这样四个字。
给2001年、2002年由他编辑的专栏版面《新龙门客栈》写稿子,是最快乐的日子。可能在新的、更年轻的一代那里,还有人正在经历世界展开的快乐,在心里经历那些小小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暗流初涌。但在2001年、2002年,我也经历过。
他写作,但在他专栏作家、诗人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个记者,这很重要,他选择这个职业,这个职业选择他,都是有道理的,他的天性里,更多的是记者的天性。在生活中,他有一种谨慎的深沉,他喜欢在置身事外和忘我投入中掌握自由穿行的权力,有时候,看得出来,他也想摆脱这种深沉,然而,这种方式已经成了他的习惯,成为他与世界交接对话的基本策略,所以,当他偶然显得不那么沉着的时候,所有的人,反而不习惯了。在一次次的交谈中,在那些朋友聚会的夜晚,在那些灯光晦暗不明的酒吧里,我们习惯听到他告诉我们,那些他媒体生涯里经历过的事,无论是能写的,或者是最终没能写的,我们与他的对话,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大量信息交换的基础上,而当他偶然流露出他的情感、他的忧愁、他的颓唐的时候,我们都难免四散而逃。作为朋友的我们、作为读者的我们所要求的他,就只是这样:不动声色,手眼通天,掌握着这个世界的密匙,令人放心。大多数时候,他的确非常令人放心。
当然,写作中的他,也是一样令人放心的。他在一开始,就避免了那些写散文的人的老路:故土情怀,青春迷思,都市烦恼,或者陷于爱情的人的呓语。他在一开始,就决定把自己隐藏起来,只写那些他看到的、听到的别人的事情。而且,他从不掉书袋,而是洋溢着一种我所喜欢的市井江湖气,也从不雕琢,只是尽着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的本分,把自己记者生涯里经历的那些诡异的、滑稽的、悲伤的、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一呈现出来,他的文章,看起来是一个城市的细节,其实却忠实地勾勒着这个城市的真实的轮廓,还有,那些言语所不能描绘的城市的气氛,让我们看到,入夜以后或者光天化日之下,在别的地方,在别人的生活里的那些别样风情,别样景致。
题材的丰满和溢出并不意味着他就此忽视了文字本身,他有着惊人的适应性。在诡异的故事里,他的文字像黑房子里错落的钢琴;写到妖艳的情事,他可以在我们眼前铺开一层层的缤纷绸缎。所以,有人疑惑地提出“这些似乎不像散文”,但是,面对复杂诡谲的世界,“像散文”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在他“像散文”的那些部分,也充满了由一角冰山猜测暗涌与船难的可能:“在我们曾经的生活里,他曾经也像一颗遥不可及的火星,粗粝、荒凉、空气稀薄,并且充满想象。我们一直渴望接近他,却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失败。等到他可亲可近的时候,才发现他果真如此荒凉。”但是,他也让我们看到,那些生生死死,或者惊心动魄,或者波澜诡谲,却也只能刚好容纳进一篇1000字的文章里,虽然曲折有致,却文终情止,仅仅是这个事实,就足以让我们黯然心惊,而他却不动声色,隐藏在他的文字后面,把自己的悲伤、无所适从保护得很好,只在细微的地方,露出一个忧患主义者苦涩的微笑。
后记
这些文章,最早是给《京华时报》写的一个专栏,那个专栏名叫“西北偏北”。文章里写了一些西北旧事,大多与一个叫兰州的城市有关。我在这个城市里出生、长大,然后离开。我在这座城市里体味了太多的东西。一座城市,也像一个人一样,自有它的筋骨血肉,自有它的温度与冲动。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脱离开某一个具体的地点去生活。那么,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就是我自己手绘的一卷地图,就是我的私人地理。我想写出城市里那些日常生活的传奇。它们的材料,来自于我的经验、道听途说、阅读,或者虚构。
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后来发表在《杭州日报》的专栏版上,我起的专栏名叫“万物生长”。我想,我的笔下,也的确是写到了万物生长,我们可以在静夜时分,听到那些生长拔节的声音,听到那些花大朵大朵扑噜噜开放时的声音。那些故事里的人和事,和我一样,都呈现出一种卑微的生存状态。我们都是一样,不露痕迹地活着,与万物一起生长,也与万物一样经历衰荣。《杭州日报》的编辑莫小米老师说,我的文章一看便是陇海线以北的,自有一种地气与血性存在。这一点,我相信,并且深以为荣。当我的表达也具有某种温度时,那些黑压压的文字便真实可感,仿若一群不惜力的蚂蚁雄兵。
我的很多精神滋养都来自于西北的这座城市,它一直都是一座粗陋而简单的城市,但也真实动人。我在很多故事里都有意触摸一种命运感,我的很多文字都在寻找一个命中注定的主人公。就像叶舟那句诗里写的:午夜入城的羊群/迎着刀子/走向肉铺。那些羊群,几乎也是命定般的西北化身,是整个西北的一个隐喻。很多人,很多事,在西北,都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就是如此这般,就是顺其自然,就是那么一个看得清清楚楚却无法说得明白的结果。
在这么一种背景下生活,似乎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何谓悲剧。在西北,你会很容易感觉到那种沉重苍凉的东西,与南方的轻飘浮华完全不同。就像穿过兰州的那条黄河,滚滚浊流,泥沙俱下,它的水质里混杂了太多的物质,甚至已经不完全是水的概念了,而它的力量却正在于此。万物被它裹挟而下,可能半途蒸发,可能中道断流,可能奔流到海,也可能沉积成大地的一部分。命运有多种可能性,而我只是一个貌似冷静的观察者,和一个不由自主投身其中的参与者。世界在我眼里是一架永不停歇的搅拌机,我们都在其中疯狂旋转不止。世界的目的在于把我们变成坚硬的混凝土,而我们却永远想着逃离,像一颗飞溅而出的石子。
做一颗这样特立独行的石子,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我们便会遭遇“鬼打墙”,就会看出物是人非,看出江湖意气,看出无处可逃的窘境。我们在努力飞溅而出的过程中,也见识了人心和道理,见证了川流不息的天命。
在我们与自身争辩的过程中,产生了所谓诗意。在我们与世界争辩的过程中,相伴而生的则是大量非诗意的细节。就是这些细节,才成就了一个一个故事。而故事,你以为仅仅是故事么?说来奇怪,这里面的大多数文字,我都是在离开兰州之后,在另一个遥远的城市杭州写就。也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当你身陷其中,你沉默你不发一言;当你远离,你反而会更好地说出真相。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接近真相的一种努力。
此外,我写的这座城市,也可能是另一座城市。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会有一座不断建筑的城市,繁华或者坍塌,有时并不全由你意。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座迷宫,我们误打误撞,有时会找到出口,大多时候,只在迷宫里面大口喘息,无法突围。
断断续续写了三年,如今,这些文字积累成册,也是一种天意。
向我的所有朋友们致意,是你们的烛照,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这里收集的都是作者在各大报纸专栏写的“西北偏北”系列文章。共90篇。每篇都是一个新的兰州。这座本来就显得诡异、恐怖、男性、神秘、冷硬、粗砺的城市在他的笔下就更具成色了。 他带着一丝近乎零度的口吻,述写了西北偏北之下的风物、万言、饮食、民谣、历史、地理与流变。他以一种解构夸饰的表情,记了周遭的人物、闪逝的脸孔、河浪两岸的气象。风尚的转移和思想的变迁。甚至,他用了一种嘲弄和仿写的手法。将目力所及的一些典籍与文本,一一撕毁,重新仿写并装,令入愕然。她精明且筒单,又游刃有余地放肆,颠覆文本,向秩序开刀,时时骇人心跳。【作者简介】 媒体从业者,专栏作家。1973年生于兰州,199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创立纸老虎传媒机构。现居杭州。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837992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西北偏北 男人带刀是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7.0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67.1 的主题关于 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