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27.0
本书是研究经学与文学的关系是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往经学界关注的主要在汉代经学,间或涉及清代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其他朝代则多有忽略。北宋经学之于文学、文学思想有特殊意义,该论文正是对二者关系的一次专门探讨。为将问题落到实处,该论文特意选择北宋《诗》学、《春秋》学和《易》学之于文论的影响作为支点,系统梳理它们与诗学、散文理论和创作以及艺术思维理论的关系。北宋《诗经》学始于疑《序》、破《序》,终以诗歌本义及艺术技巧的探求;对“六义”的理解,也反映了这一时期诗歌本体的学理化倾向,以及涵养性情、追求风雅的创作论和风格论特性;《春秋》学中“尊王攘夷”的政治观与“正统”观,成为连接道统与文统、学风与文风的纽带,对古文运动有重要影响。“春秋笔法”最终成就了以尹洙、欧阳修以及三苏为代表的经史文章之学;《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为宋人诠释文道关系提供了诸多思路;《易传》中的“寂感”理论,发展为重心性内敛与涵养、重意趣与神韵的特殊思维方式,与北宋的墨戏理论、文人画的题材选择与意境营构,以及重“神”的艺术思维理论有直接关系。该论文希望通过对经学与文论关系的专门探讨,对北宋学术史和文论研究有所助益。
引论
第一章 以诗说《诗》与诗歌阐释方法的变革
第一节 毛、郑辨妄和疑《序》之风与方法论
一、北宋《诗》学中的《毛》《郑》之辨及疑《序》问题
二、以诗说《诗》中的方法论问题
第二节 据文求义与北宋诗学阐释方式的变革
一、据文求义的两种方式
二、主“文理”、“人情”与“意脉”的诗学批评原则
三、从“意新语工”到“意与言会”的诗学细读法
第二章 《诗》之“六义”与诗体理论
第一节 “六义”之说与诗之体用观
一、北宋的“六义”论
二、北宋的诗体理论
三、“因事激风”与“吟咏性情”
第二节 “风雅”之体与尚雅风气
一、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涵养性情之正
二、“风”之含蓄与诗之韵味
第三章 《春秋》学与宋代古文运动
第一节 北宋《春秋》学的阐释方法与尊王、正统观
一、北宋《春秋》学的阐释方法及其学术品格
二、“尊王”观念与“正统”之说
第二节 北宋《春秋》学对古文运动的影响
一、倡立道统与文主宗经
二、学风的建设与文风的转变
三、“断烂朝报”之公案及其时代意义
第四章 从“春秋笔法”到经史文章之学
第一节 尹洙、欧阳修的“春秋笔法”说与古文创作
一、尹洙古文的“简而有法”说
二、欧阳修经世致用的古文观念
第二节 三苏的经史之学与文章理论
一、苏洵的经、史之论
一、苏轼的《左传》学与古文创作
三、苏辙的《春秋》学与其古文理论
第五章 《易》传之“观物取象”说与北宋的文道观
第一节 “观物取象”与宋人儒道兼宗的处世心态
一、从天地之道到性命之理
一、“满目云山俱是乐
三、“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第二节 “观物取象”对宋人文道观的影响
一、从“假象显义”到“寓理之具”
一、从“人文化成”到“文明以止”
三、从“道充中实”到“以气为主”
四、从“风行水上”到“无意为文”
第六章 《易》传之“寂感”说与宋人的艺术思维理沦
第一节 “寂感”说的本质特征及其理论蕴含
……
结语
附录一:北宋《春秋》学著术补考
附录二:北宋《易》学著述补考
参考文献
后记
经学与文学之互动影响是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学术界关注的主要在汉代经学,问或涉及清代经学与文学的互动,其他朝代则多有忽略。北宋是经学新变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形态、内涵及其特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将问题落到实处,《北宋经学与文论》创造性地选择《诗经》学、《春秋》学和《易》学为北宋经学的代表,从阐释方式的变革,到哲学认识论、价值观的表述以及思维方式的折射等方面,寻绎它们与诗学、散文理论以及艺术思维之间的深层关联。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北宋经学与文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010095646 如需购买下载《北宋经学与文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人民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7.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北宋经学与文论是人民出版社于2010.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2 ,Z126 的主题关于 经学-研究-中国-宋代 ,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宋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