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的“现代”

追寻中国的“现代”

王晓平,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6.0

书籍简介:

本书研究四十年代(1937~1949)在三个政治上分据的区域即国统区、解放区、与沦陷区的小说。它立足于现代中国多元的“新文化”彼此竞争的特定历史,从中国特殊的“现代性”语境出发,对“中国四十年代小说”在这三个文化场域进行重新解读;在理论架构上则切入目前作为学界热点的现代性问题,探讨其多元历史经验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在理论总结上提出不少引人思索的新观点、新论断,对当前的一些主流结论有新的思考。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调商“梦魇的现代”:沦陷区文学

导言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雅俗文学”和“中阶文学”

第三节 张恨水早期致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努力及其局限

第一章 无法建构的“新女性”之梦:以萧红和梅娘为例

第一节 无“家”可归的灵魂和错置的乡愁:流亡经验与萧红的“离散文学”

第二节 “新女性”的双重陷阱:梅娘对殖民地社会的小说叙述

第二章 被围困社会中的婚恋综合征:张爱玲“闺阁小说”中的身份焦虑

第一节 个人主义处于危机中

第二节 “琐屑描写”中的历史和政治无意识

第二部分 重思“分裂的现代”:国统区文学

导言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新”)现实主义理论再评价

第三章 异化的心灵梦想同一:无名氏和徐讦“现代文人小说”中受制的世界主义

第一节 无名氏的“中产阶级罗曼史”和“反成长小说”

第二节 徐讦的“现代志怪传奇”

第四章 “主体性”、个人主义与失败的“成长小说”:现代中国知识

分子的政治困境与路翎的“新左翼小说”

第一节 “主体性”的丧失、寻求和失效

第二节 承认的政治与“风格”的政治学

第三部分 求索“新民主主义的现代”:解放区文学

导言

第一节 简介

第二节 建立新的“文化一政治民族”的尝试: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再认识

第三节 创建“革命新文化”的困境

第五章 “民族形式”和“问题小说”:转变中的农业社会和赵树理的“农民故事”

第一节 乡村社会在历史性大变动中

第二节 赵树理故事及其形式的另类现代性

第六章 从“新女性”到“人民的批评家”:丁玲身份认同的转变与她的“新女性小说”

第一节 从无政府主义“新女性”到“为大众”的文化工作者

第二节 “革命新文化”创造中的彷徨与矛盾

结语

附录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在美国

附录二 后现代、后殖民批评与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以王德威的研究为中心

附录三 论一种现代文艺理论新概念:“中阶文学”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追寻中国的“现代”:“多元变革时代”中国小说研究1937-1949》分成三个部分,它大体上对应于其时文化生产的三个区域。第一部分“调商‘梦魇的现代”’研究沦陷区文学。沦陷区人民生活于梦魇般被封锁、压迫的境地,而不得已与此做屈辱的调停协商。第一章以东北沦陷区的萧红和梅娘为代表,探讨被称为“流亡文学”和“合作文学”的文人作品。作为流亡东北作家群代表的女性作家萧红的作品,被放在她的成长经历和流亡背景下加以讨论。从她写作的故事里,我们既能看到其早期作品中对农民英勇抗敌的描写和其苦难生活的叙述,又能在其晚期作品里感受到一个漂泊无依的灵魂和被错置的乡愁。她的小说成为陷于(半)殖民地、半传统状况的中华民族苦难生存的一个缩影。而对于在沦陷区内生活处于中下等的市民阶层的梅娘的小说叙事,笔者则试图将这些文本中显现的女性主义话语,与其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作一种有机的勾连与对照性阅读,以便分析它们在对“五四”理想的声张中的复杂利害关系。梅娘的小说通过女性命运的展现显示出“殖民(主义)现代性”的保守倾向和广泛压制性,而一些小说也显示出“新青年”和“新女性”的变异和堕落。第二章以张爱玲作为分析对象来研究上海的“闺阁文学”。通过探析她小说里主导性的题材——它们显示了在一个被围困的社会中浓厚的婚恋焦虑——笔者深入到她表面上非政治性的婚恋小说里的复杂的身份政治的困境。她的小说展示了在被封锁的“借来的时空”中,女性深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者和传统文化的压迫,无法实现成为中产市民的各种梦想与幻想。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现代性”在中国的土地上得不到人民的认同和配合,民众在梦魇般的禁闭封锁生活中等待解放的到来。
  第二部分“重思‘分裂的现代”’研究国统区文学。国统区民众在分裂异化的处境中生存,文化人于是大多梦想一种世界主义的自由和大同。第三章讨论无名氏和徐讦的“现代文人小说”。它们目前无论在大陆学界还是在北美都被放在“浪漫主义”的框架里加以研究。但我却认为他们是一种现代中国独特的文类,一种被笔者称为“现代文人小说”的寓言性作品。它们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些对中国当时社会政治环境深感无奈、困惑与绝望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异化的心态。他们理想中的文化普世主义受到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极大限制,因为表现为奇异的受到梗阻的幻想。
  第四章研究胡风领导的“七月派”作家路翎的“新左翼小说”,将它们置于其时知识分子的精神与政治困境中来加以检视,并通过对角色的“主体性”和作为他们的“情感结构”的阶级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加以阐明。这种小说作为左翼小说在40年代的新发展,表现当时的“新左翼青年”力图突破“分裂的现代”的困境,通过走人民间与民众“结合”来增强自身力量和影响力;但由于无法有效地将个人主义的权利与民族救亡与阶级解放的要求加以协调,而最终无法达到一种新的“理性”。现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步履维艰,终于无法在内外矛盾夹击中延续其分裂异化的局面。
  第三部分“求索‘新民主主义的现代”’研究解放区的文学。解放区的群众在一种前所未见的、被称为“新民主主义”的新的政治经济结构下,在共产党的政治动员下被发动起来与旧世界抗争,并探索新世界的轮廓。第五章讨论赵树理的“农民故事”以及他所设想的一种另类“新文化”。赵树理的故事以其本真性内容所呈现的本土风味表现了通往现代中国的另一条道路,或中华民族成为新的国族的一个新趋势。
  而他所面临的创作困境也体现出中国现代社会的终极悖论:对于一个前工业社会,没有充分经历资本主义现代“合理化”过程的国族,其另类现代进路如何进仃?赵树理和他的同志们所期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缺少可靠的来源:尽管据称他们将吸收一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但如何吸收、如何改造却是难题。坚定的革命意志有助于推翻旧世界,但如何建设新世界却是个更难的课题。第六章检视从新文学阵营里出来的资深作家丁玲与她创作的“新女性文学”。对于从国统区过来的经受过五四文化洗礼的解放区作家,其艰苦的思想转变和自我改造既是由身处其时其地的政治压力所致(以及他们相应的自我审查与纠错努力),也是伴随着一个有着新结构和新范式的文化场域调整的结果。丁玲在小说创作中主题和风格变动所体现出来的身份转变(大多数是关于“新女性,,遭遇和命运),虽然似乎解除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焦虑和“存在主义,,烦恼的困境,却仍然留下了很多需要填补的缝隙和裂缝,它们可以同时被视为她所支持与宣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困境。这一困境显示了“新民主主义现代性”只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渡状态,它自身无法包含一种独立存在的新型伦理道德和革命价值观。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追寻中国的“现代”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6144077
如需购买下载《追寻中国的“现代”》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6.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追寻中国的“现代”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42 的主题关于 小说研究-中国-1937~1949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