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

修道

王邦雄, 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作者为中国台湾人,该书是《老子道》再次整理沁编,收录王邦雄教授讲课精髓:融合经典于生活,总在苦闷仿徨的十字街头,站出来救人,引领疏离冷漠的当代心灵,走出自然天真的道路。书中对于《老子道》的阐释,同样也是对现代人生命存在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能,同时也包括了作者的感悟。

书籍目录:

老子道

序《老子道》、《生死道》

开场白

第一讲人生的困苦何在?

第二讲为什么我们流落天涯?

第三讲人生总在相互牵引中同归沉落

第四讲让每一个人回归他自己

生死道

第一讲婴儿永不受人文的伤害

第二讲不给死亡留下余地

第三讲水的高贵就在它承担卑下

第四讲虚无的妙用无穷

人间道

序《人间道》

第一讲常道常名与可道可名

第二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三讲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第四讲小国寡民的桃花源

跋在家读老子念动真言

后记

老子《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道贯古今,与孔子《论语》同步并行,源远流长几千年。太上老君与至圣先师在文化心灵的千年传承中,地位均等,分量等同。

他身世如谜,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仅能将三个传说并列,已难以判定三者间哪一位传说人物,会是老子的本尊。不可思议的是,却可以明确地说出他详尽的户籍资料,说他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此隐喻对老子其人的批判。因为,老子书有“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第五章)与“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第十九章)的激切语,故有此等形同诅咒的情绪反应,倘若,吾人也站在儒学的立场,加入这一不满的行列,还可以再加两笔:“不义邻失礼户”,那就更为儒家平反了。

“孔子问礼于老聃”,他似乎是孔子的前辈,不过依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的思想脉络来看,他认为儒学的仁义礼,若失落道德的活水源头,将会干枯僵化;且若无存有论的天真本德,作为内在的根底,礼制仅成外在的权威教条,会引生抗拒而带来纷扰。所以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故攘臂而扔之。

……故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三十八章)由是而言,他不会是孔子问礼的礼学专家,也不能是孔子的前辈,他的年代一定在孔子之后。

有位院士学人力主孙子是老子的祖师爷,就有人依常识观点质疑,没有老子怎么会有孙子呢!甚至还有人进书局,试图找寻二者之间的转关人物,结果遍寻不着,口中还念念有词,兀自不解:“奇哉怪也,有老子,也有孙子,怎么偏偏就少了中间的儿子呢!”原来他老兄还真死心眼,要为诸子百家排辈分,写家谱呢!实则,老子书中零散的兵学观念,仅依附在形上道体的思想体系之下,若不从道家义理去解读“孙子兵法”,那么兵法只有权谋韬略,而未有“道”的价值依据了。

老子说“道”,为的是要合理的解释万物的存在,问“道”凭什么可以生成万物?他的体会是“道”有两面向,一面是“无”,一面是“有”。

因为道体是“无”,是无限的存在,超越在万物之上,而没有万物会疲累会病痛的有限性,所以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之始;道体也是“有”,内在于万物之中,永远陪伴万物的成长,所以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生成之母。

天道自然的表征道一体两面,同时又无又有,这不是矛盾,而是玄妙。此好有一解,记得在南师求学期间,游泳课老师教导水中救人的原理。首先你要下水,且游向陷溺水中的人,用手抓住他的手,这是“有”;此其同时,要用脚推开他的肩膀,以免他在挣扎时抱住你,那就同归沉落了,这是“无”。

既抓住他,又推开他,再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游向岸边,这就是“玄”,人救上来,不就是“妙”吗?“道”在两面向之外,又兼具双重性。在有无之间,“无”更为根本。“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生于无”,可不是“无中生有”,“无”不是存在样态的描述,而是修养的观念,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执著无分别。“绝仁弃义”与“绝圣弃智”,不是反对仁义,或否定圣智,而是解消心知的执著;我不是仁义的化身,且放下圣智的身段,我忘掉了我的高贵,也消解了我的傲慢,从高高在上的权威宝座走下来,才可能跟天下人走在一起。也就是说,我“无”了我自己,而把“有”的成长空间给了天下人。

道体的“无”,是“独立而不改”,道体的“有”,是“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从本体论而言是“有生于无”,从修养论而言则是“无了才有”。能无掉名利权势,不攀缘不投靠的人,生命人格才可能独立自主,而一生不改本色初衷;且人格独立的人,才能遍行天下,而不会迷失沉落,毁坏了人生的行程。原来,人活一生的大智慧,就在我永远是我,我也永远陪他,我不改天真烂漫,有生机有活力,才有余力闲情,去陪伴亲人朋友走出坎坎坷坷,却又潇潇洒洒的人生路。

老子说存在的位阶理序,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离不开大地的乘载,大地离不开上天的遮覆,上天离不开天道的生成作用,天道离不开它自己永远如此的法则。“自然”不是泛指自然界,或自然现象,而意谓“道就是它自己存在的理由”。“然”是存在的价值,“自然”是“然”从自身来,与“然”从外在来的“他然”对反。“他然”近似佛门的“缘起”观,依外缘而起现,如同“然”从外在来,“缘起”一定“性空”,“无自性”的支撑,等同生命不自然,存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家的保证,而可能落空,所以人生路要如何走,就在“道法自然”。

天真的婴儿与朴质的乡土,是天道自然的表征。“道法自然”的人生路,就在“复归于婴儿”与“复归于朴”。此所谓的回归,可不是向后倒退的回归,而是向上超越的回归,才不会在权势奔竞名利争逐间,忘了我是谁,还有我成长的乡土童年。故要无心无为,无掉心知的执著与人为的造作,而回归自然朴质。此所以婴儿不是哭闹的婴儿,而是纯真的婴儿;乡土也不是落后的乡土,而是厚实的乡土;自然也不是现象的自然,而是境界的自然。如同山水画田园诗的诗情画意一般,那是修来的,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物天真,人间淳朴,那不就是世外桃源、人间乐土的体现吗?拆除自己心里的监牢老子开宗明义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道是道路,名是名分,走怎样的人生道路,就活出何等的生命内涵。可道是人为言说去引导的人生道路,可名是心知执著去规定的生命内涵,那就不再是人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与人人自己想要的生命内涵了。此有如赶流行追时髦一般,生命成了他然,而痛失自身的风格品味。

而可道可名,却由知善知美而来。老子所说的“知”,主体在“心”,本质是“执”,心知执著善之所以为善,与美之所以为美的价值标准,而责求天下人符合我执定的标准。问题在,这一美善的标准,却是心知的执著,与主观的偏见,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实则,回归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身而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家的善,与自身的美,把标准定在自己,而把跟我们不同的人判为不对,这是人世间最大的傲慢与偏见。把本来相对的对,推向绝对化,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此形成。

化解之道,就在拆除自己心里的监牢,从自我禁闭中走出来。我放下我的对,我才会肯认你的对;我忘记我的好,我才会看到你的好。所以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三十八章)我不以为自己有德,我才真正的有德,且是更崇高的德。

总说,老子《道德经》,这一部堪称质量最高的智慧宝典,留给我们的就是“无”的形上智慧。别看道体冲虚,却妙用无穷,有如水库冲虚,水注入它不会盈满,水倒出它也不会枯竭,不用担心它会挤爆或被掏空,所以台风豪雨不必调节泄洪,引水灌溉也无须分区轮流。吾心致虚守静,一者可以无限的包容,二者虚静如镜,可以观照万物。“万物静观皆自得”(程明道语),在吾心静观之下,万物可以回归自然,活出自家的美好。

这就是道家式的“生”,我以“看”你的方式来“生你”,此所以人间恋爱中的男女,最动人心弦之处,就在对方的眼神中获得新生与再生。

最后,容我说段也算不可思议事,以为印证。十多年前在某大学演讲,夜宿招待所,当天就我一人投宿。未料,深夜时分,室外长廊竟传来脚步声,赶忙起身,打开房门,长廊空无一人,当下以为错觉,又躺回床上。没多久,室外又响起清晰的脚步声,我不信邪,再开门看去,并呛声哪一位,仍是空荡无声,这时顿觉不对,闭门躺下,口中念动真言:“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复诵念,脚步声就此平息。原来,念动真言,还真法力无边呢。

内容摘要:

  老子开宗立教,言简意赅,全书五千言,而体大思精。本书融合经典于生活,观察、体验与思考现代人的生命存在,包括作者自家生命的深层触动,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能,从而在苦闷仿徨的十字街头,站出来救人,引领疏离冷漠的当代心灵,走出自然天真的道路。  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五千多言,但却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到底这部作品讲了些什么呢?过去的注本偏重于老子出世的一面,凡谈及老子必与“田园”、“山水”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老子之道正是作“入世”用。【作者简介】  王邦雄,1941年生,台湾云林人。台南师范大学国文系、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1975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历任文化大学哲学系所、淡江大学中文系、台北中央大学中文系所与哲研所教职。现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儒道之间》《老子道》《庄子道》《韩非子的哲学》等书。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修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44323451
《修道》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海口出版单位海南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修道是海南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3.15 的主题关于 道家 ,老子-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