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鲁西奇,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4

定价:42.0

书籍简介: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部分,分别探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城市与乡村以及乡村聚落的“集中”与“分散”等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

书籍目录: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一)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二)文化景观的多样性 (三)景观认知与意义的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一)历史进程的区域差异 (二)历史道路的区域差异 (三)影响历史发展诸要素的区域差异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一)“五种社会形态演进”阐释模式的终结 (二)走出“王朝更替”的叙述与阐释模式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中原道路 (二)南方道路 (三)草原道路 (四)高原道路 (五)沙漠-绿洲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一)适应 (二)抉择 (三)互动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畜牧经济带、旱作农业经济带的南移 (二)宋代旱作农业经济带与畜牧经济因素的南渐 (三)明清时期稻作农业与旱作农业因素的北渐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一)黄龙垱与刘起荣、张汉潮集团 (二)夹河洲与宋之清-高均德集团 (三)刘家集与齐林-姚之富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 主要征引文献……………………………………………………………………………………图目图1. 汉代的经济区划……………………………………………………………………………图2. 隋代的经济区划……………………………………………………………………………图3.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图4.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图5. 六朝政权的核心区…………………………………………………………………………图6. 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图7. 辽金元政权的核心区………………………………………………………………………图8. 明朝与清朝的核心区………………………………………………………………………图9. 清乾隆后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核心区”…………………………………………

内容摘要:

作者从认识与理解空间及其力量出发,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模式、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模式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书稿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探索出了一些论证翔实、思想深邃、极具启发性的历史阐释路径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边缘’的‘核心’”、“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多角度、多层次回答“统一、多元中的中华帝国是如何可能的”这一宏大命题,得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认识。【作者简介】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1982-199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7年间在武汉大学工作,2001年任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著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338770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桂林出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4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 × 15装帧平装
页数 488 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07 的主题关于 中国历史-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