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5.0
本书是长篇小说。
第一章夜归
第二章检举
第二章调查
第四章觅踪
第五章解读
第六章负伤
第七章诉说
第八章出走
第九章巧遇
第十章口角
第十一章同学
第十二章示威
第十三章禁闭
第十四章月缺
第十五章追杀
第十六章心语
第十七章僵局
第十八章苦撑
第十九章疑云
第二十章取证
第二十一章花窑
第二十二章涉黑
第二十三章押解
第二十四章探视
第二十五章发现
第二十六章转机
第二十七章劫持
第二十八章意外
第二十九章揭秘
第三十章失去
第三十一章温暖
第三十二章行动
第三十三章拦截
第三十四章决断
第三十五章抓捕
第三十六章告别
尾声
后记
前言
刑警马车,马车刑警,好一个马车夫驾车前行的形象!
可驾车的马瘦骨嶙峋,疲倦不堪,那架马车的货物却在不断增加着重量,几乎磨损的车轴被压得吱吱呀呀,可这匹马却只顾前行,丝毫不在乎道路的崎岖和泥泞,不计较被重轭磨破了的皮肤,不管主人给的饲草里有几多养料,它从不溜奸耍滑,大不了撂个蹶子,偶尔仰天长嘶几声,便复又埋头上路了。即使有一天筋疲力尽倒下,也是天地间铮铮作响的一座石雕。
这真是一幅中国刑警的剪影和写照!
我常觉得,刑警是屹立于黑白世间的一堵墙,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罪恶世界的匕首和刀枪,护卫着身后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正由于此,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比如他们身上会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黑色射线的侵蚀,他们的情感会变得粗犷和冷漠,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与常人大相径庭……可有一点,在坚硬的头盔下边肯定是一张张忧国忧民的脸,滚热的胸膛里,跳荡着一颗颗浩然正气的心。
感谢作家洁冰、雪冰,她们以独特的女性文笔,撩开了警察心灵世界的一层面纱,把这个职业群体司空见惯却又为外界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一览无余地展示给大家……
主人公马车是风光无限的,他破案无数,令罪犯丧胆,为鲜花掌声和女记者所追随;可马车刑警又是悲伤可怜的,人们只见月亮的表面光洁,却不知道它背面的苦涩:他有一个同床异梦的妻子,虽善良淳朴却不能进行心灵沟通的伴侣,两人除了吵架别无情趣。一个顽劣不失天真的儿子小锣,因父母失和流浪街头沉湎网吧,竟被恶势力挟裹,将马车手背咬得鲜血直流。马车太不像时下被媒体包装的那种英雄了,他牢骚满腹,动粗闯祸,为拉赞助喝得上吐下冒,但一遇到案子就像猎犬一样兴奋,冲上去扑咬,可以不顾死活……
应当说,马车是我熟悉的战友,并且音容笑貌,伸手可触。记得当年在家乡当公安局长时,一次开全局大会,我注意到有位穿着淡雅的女同志坐在后排,一动不动,组织会议的民警问她,她称自己是民警家属。等会议结束,她找了我,说要送给我们民警几句话,我表示愿闻其详,她说了三句话,希望我告诉我的下属们,不要把家当成饭店,饿了才回家;不要把家当旅店,困觉了才推门;不要把家当成生理发泄的地方,需要了才回来过夜。
我震惊、愕然。又听她讲下去,才知道她是个教师,和丈夫从热恋到蜜月,不知什么时候两人开始交恶,直到最近离婚,“我没有想让你帮我们破镜重圆,我只是想让你的警察们不要像我们这样,都演绎一场从喜到悲的戏剧。知道警察家属怎么说吗?有女莫嫁公安郎,一年四季守空房,十天半月不回家,回家一身脏衣裳,睡觉一个后脊梁”还有更多更多……
思考,更多是内疚。
连年的征战,日复一日的破案战役,面对着层出不穷的犯罪,战斗正未有穷期。可我亲爱的战友们也是人,他们需要过常态的生活,他们的身体需要休整,他们的心灵需要抚慰,他们家庭破损的屋檐需要修缮,他们的生活状态需要有人了解、关爱,于是就有了《刑警马车》这样一本书。
作品创作的角度独具只眼,案件成了背景,成了服从人物塑造的一根根经纬线,凸显的是马车和他的妻子,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战友,象侠骨柔肠的女警戚玲,爱兵如子又心细如发的政委肖志博,脱离实际浑身透着浮华之气的汪兢,富有时代感且理性悲悯的女记者梓寒,包括郎山黑恶团伙的嚣张和狡诈,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原型。
作品颇有叙事语言的功底,读来朗朗上口,有咀嚼味道。记得一位诗人说:“汉语的核心是诗”。正因为厚实的文字底蕴,使行文平实、细腻且有一种音韵美,难怪洁冰的作品《乡村戏子》还被《新华文摘》所收录。
作品的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富有“突出重围”的勇气和决心。众所周知,公安题材的文学作品历经数十年的急行军,数量不少,真正成为精典者寥寥,犹如偶有奇峰,但远不如军旅文学的高原巍巍,个中原因在于,我们一些作者仍摆脱不了写案件的创作方式,由案到案,见案而不见人,人物形象往往“形浅深散”,思想的深刻性也由此大打折扣,可以说,正在经历着一个痛苦的化蝶过程。
众多的有志于公安题材创作的作者,犹如多架马车,正在穹庐大野苍茫草原驰骋探索,而这马车的团队中,出现了红巾翠袖的一架马车,它异军突起,策马扬鞭,勇不可挡,这对姐妹花李洁冰、李雪冰正在披荆斩棘,杀出一条创作的新路来,她们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不仅同出警门,一个是警察,一个是警嫂,并且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她们不事浮华,而是寻觅文学的真谛,寻找通达警察心灵深处的血液和神经。她们放逐自我,脱去写作的枷锁,返朴归真,踏入文学创作的大漠草野纵深处,聆听警察内心世界花开花落,她们肯定能开启那把别人还不曾开启的灵魂之锁,愿她们互相支撑,战胜寂寞,迎击艰难,去摘取金色的桂冠。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是为勉,亦为序。
己丑年十月
后记
开始构思这部书的时候,母亲正病卧在床。待寒来暑往,书稿付梓之际,母亲已在天国安息许久了。
写一位怎样的刑警队长,是我们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这个时代的荧屏上并不缺少英雄,而他们背后的生存状态却如此鲜为人知。我们要做的,就是还原一批有血有肉、有良知、有正义感的普通人。他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与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有关。于是才有了来自最基层的刑警队长马车、政委肖志博、警员戚玲、方正刚……才有了月亮背后的警嫂朱桂芬、在悲悯中不断追寻的记者梓寒、顽劣的小锣,以及始终沉湎于自我的汪兢、吴悦琳;当然,还有作为正义对立面的郎山黑社会团伙、更为不幸的弱女子阿梅、小艾抑或更多……
作为在社会转型中“戴着镣铐的舞者”,刑警马车的艰辛和坎坷,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基层警察代表国家播撒大爱、传达正义,是其职业的价值所在。而警察家庭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无言支撑。如果将警察面对社会的一面称作太阳,灿烂,夺目;那么他们的家庭则是月亮,凄清,沉静。正是太阳和月亮的彼此呼应,才构成了天地人间的祥和与太平。二十多年警察与警属生活的独特经历,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握住基层警察的脉搏,贴肤见骨地体察与感受,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在灵魂深处产生要为基层警察群体代言的心理诉求。
书里的每个人都是一种符号。世相百态,欲说还休。在整个创作期间,我们跟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去感同身受,去考量,去剖解。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们试图用文字勾勒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重拾信念,与马车们一起体验人生的风雨雷电、拨云见日后的欣慰与欢乐,让罪恶被惩治,正义得以伸张。
这是文学赋予我们的力量。
世界仍在前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自有人类始就没有终止过,如此才凸显了马车们存在的意义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无数战斗在基层最前沿的警察们日复一日负重前行,他们用特有的朴实、忠诚与坚韧,谱写着这片大地上最雄浑的乐章。以我们目前的笔力,仅止写出基层警察生存状态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我们的心是虔诚的。
因为敬意,所以表达。
感谢武和平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本书作序。其谆谆教诲、殷切期望令我们获益良多、深受感动;感谢张武林局长、韩焕新大队长,卜安淳主编、杨桂峰女士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于奎潮先生为编辑此书付出的心血;感谢众多为我们带来创作灵感的基层警察,以及所有关注此书的人。因为你们,才有了这本书的问世。
感谢母亲给了我们行走于这个世界的力量。
风正紧,路正长,前方依然是一片未知的原野。
我们跋涉在路上。
2009.10.25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亲笔作序!扫黑年代刑警生存的前沿观察! 血肉之躯与罪恶贴身搏杀的人性传奇! 《便衣警察》之后,公安文学不可错过的震撼之作! 一部描写刑警故事的长篇小说,深入地挖掘了刑警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内幕,扑朔迷离的侦破故事和感情故事纠结,慷慨正气与复杂的人性纠结。真实、坦荡,畅快淋漓,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由在公安领域工作及生活二十多年的孪生姐妹联手写成。近距离写刑警,许多事件宛若亲历,更加贴骨锥肉,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本书是由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著名作家武和平先生亲笔作序、连云港作家李洁冰和其姐姐李雪冰联手创作的长篇小说《刑警马车》。 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揭示苏鲁边界基层一线刑警生涯的长篇小说。作品打破以往只注重正面破案描写的传统套路,通过警方记者黎梓寒的视角,用两条线索交替推进,将笔触直接切入到基层一线刑警的家庭生活背后,以大量的篇幅展示了龙川市刑警队长马车在侦破一起娱乐业花窑女连环失踪大案,跟地方黑恶势力斗智斗勇的同时,经历了儿子误入黑道,身为下岗职工的妻子猝然去世等一系列打击,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忍辱负重,在以政委肖志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支持下,最终拨云见日,还公正于民间。全书叙写张弛有度,故事情节环环紧扣,起伏跌宕。特别是众多刑警家庭背后的矛盾与情感碰撞,催人泪下,将男主人公马车刚柔相济的硬汉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被业界誉为“继《便衣警察》之后公安文学不可错过的震撼之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刑警马车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9935164 如需购买下载《刑警马车》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
刑警马车是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9.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