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自然史

感觉的自然史

(美) 阿克曼, 著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书籍简介:

本书是美国当代作者撰写的文化读物,梳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人体感官的起源与进化、感觉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等。

书籍目录:

前言

嗅觉

触觉

味觉

听觉

视觉

联觉

后记以前的丛书,都有弘远的抱负。大部头像“四库”这样的,固然不说了,小的如鲁迅的“朝花译丛”,也是以“传新知,启民智”为宗旨的。洋的如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Elliot)的“哈佛古典丛书”,则为记录2000年来人类进步的痕迹,“给受教育不周备的人,一个袖珍的图书馆,使砥砺思想,陶冶性灵,跻于文明的传薪者之列”。

这是自信、开朗、庄重的时代的往事了。

咱们时代的人,性子要阴郁,精神则萎靡,对善、对美、对进步,抱的都是犬儒的心。书虽然和前人一样,也依然在写,依然在读,但目的则变了:或为传授、学习生存的兵法,或为生存之余,松一松心里的压力。无论写书,读书,似都是生存的余事了。求写作、读书而为传薪的人,渺不可得。

因此编一部译丛,却以前人的宗旨为宗旨。这在出版者来说,是“不可”的,在编者是“不能”的,对读者来说,又是可笑的。

这名为“三尺书架”的译丛,是套用了查尔斯.艾略特的“五尺书架”,即“哈佛古典丛书”别名。但面对它的抱负,我们很惭愧,因此自裁了两尺,以表示不如人家。但“五尺”是汉子,“三寸”才是“钉”;之所以裁两尺而非四尺七寸,是我们还有小小的抱负,尚可以自诩。兹略述其意,就教于读者。

选目的标准,是不求经典,但都得是“好铁”打的。也不求读者奉为思考、行动的指南,只在于让人知道:有过这样的人,想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体验。这些知识、想法、体验,都是我们曾有却不清晰的,或想有却没有的。总之不谈奇,不言怪,不故作玄虚与高深,务求知识的平正,经验的练达,和人情的通脱。常人不愿有的东西,本译丛一概不取。

第二个标准,是选书不按知识的分类,比如从这个鸽笼里,揪出本科学,从那个鸽笼里,掏一本文学。我们只选天上的野鸟,只长得俊,叫得好,飞得漂亮,那不管它挂的是科学、文学、哲学,或难以类分的标签,都在我们的选取之列。因为知识有类别,经验是整体的。

第三个标准,是文字要有风格,即便不能,也要清晰。无论正说,反说,斜说,侧说,但句句都得是人话。译文的风格,也以此为追求,至少不让读者掰着手指头,去数句子的“主谓宾”。

一个译丛该有的说明,也就是这些了。简而言之,本译丛的宗旨,是为读者提供一点有意味的知识、想法和体验。使我们于“兵法”之外,还有人所该有的知识,在平淡的生活之外,有人该有的更好的体验,在俗常的想法之外。还有让我们感到自尊、自信,感到不枉而为人的想法。在这犬儒的时代,这就是文明的薪火了,虽不足以“雄”,亦足以“豪”。

感官也有其局限性。狂喜意味着忘我的境界,可那仍然是感觉体内的骚动。神秘主义超越世俗的范畴,进入语言这件约束衣无法解释的更高真理:但这种超越也在感官上留下了烙印,那便是静脉中的一团烈焰,胸膛中的一阵颤动,骨骼化石般的无可奈何。来自体外的体验的目的是摆脱我们的感官,但它们却无法做到。人们也许可以从某个新的角度观察,但那仍然是一种视觉体验。计算机现在能帮助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过程,而我们以前只使用感官来寻找、跟踪、理解这些过程。宇航员更喜欢观看它们的望远镜监视器,而不是用肉眼观察星星。但我们继续运用感官来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来观察监视器,来判断某项分析,来设计更新的人工智能梦。我们将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感觉这座宫殿。

如果说我们处在陈规陋习中,那么这是一种壮丽、独特的陈规。可是,我们就像被困在囚室里的犯人,从里面抓住铁栅,摇动它们发出声响,乞求被释放出去。《圣经》上说,上帝命令摩西点燃令他中意的馥郁的香。上帝有鼻孔吗?神对人间的气味怎么会有偏爱呢?腐烂的基本原理是要完成成长与解脱这一循环。我们觉得腐肉很臭,但那些将它当作美味的动物却觉得它很香。它们的排泄物将使土壤更加肥沃、五谷更加丰饶。这并不需要神祀来选择,感觉本身就是一种恩赐。1829年,歌德在论及色彩理论时说:“人们无为地寻找现象之外的东西,这本身就是启示。”人们的体质特征干变万化,有些人心脏强壮,有些人膀胱虚弱,有些人双手比别人更稳,有些人则视力不好——视力有好有差才是合乎逻辑的事。

可是,我们的感官多么一致——科学家们甚至能够将“红波”确定为660毫微米的振动,这能刺激人的视网膜看到红色。我们可以同样精确地确定声音,以及让我们感到热或冷的不同温度。我们的感官可以集合起来将我们变成共同的短暂辉煌,也可以将我们一一分开,有时候是短暂的,但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却是毕生的。

今年冬天的某个早晨,我醒来后看到突如其来的大雪压弯了我屋前的那些常青树。如果我不帮它们一把,积雪的重量就会将它们压断。于是我拿了把铲子,开始拍打树枝,将雪摇落下来。突然,一根积雪最多的树枝断了,雪像阳光一样灼烤我的脸,冰冷地沾在我身上,不停地倾泻下来。我站在那里,下巴歪向那决堤处,一动不动,身上的每个感官都异常清醒。不过,这一幕一定让邻居家的男孩迷惑不解。低沉的“啪!”声打断了他的玩耍,结果他看到一个疯女人被她自己弄出来的风雪迷住了。我从眼角看到他一脸怪相,然后解开他的雪橇,踩着积雪走了。对于我来说,时间像是在跳着太空舞;每一分钟似乎都过得很慢,我想起了猛犸、鹅毛、冰川世纪白色的冰川移动时发出的漫长的声响、极地峡谷中的雪崩。对于那个男孩来说,同一刻却像小昆虫一样飞走了。

……廉姆.布莱克写道:“你何以知晓划破天空的每只鸟就不是你的五官没有体验到的巨大的快乐世界呢?”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地了解而且需要更多地学习动物的感官,否则,如果我们的角色确实就是照顾好这个星球,我们又如何能将它照顾好呢?女口果我们与外星人接触,该如何明白他们的心灵呢?如果我们对心智和感官如何工作了解得不够,我们又如何能相互更深、更有同情心、更满意地相互了解呢?我们为数不多的感官虽然属于我们个人且喜欢即兴发挥,虽然有时显得要将我们与其他人彻底分开,其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个人范围。它们是将我们与古往今来所有人联在一起的遗传链的一种延伸;跨越时空与巧合将我们与其他人和其他动物联在一起。它们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搭起了桥梁,在个人的灵魂与其众多相关物之间搭起了桥梁,将个人与宇宙以及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联在了一起。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中,我们的脑电波介于8至13赫兹之间,在这种频率状态中,闪烁的亮光会诱发癫痫发作。不甘寂寞的地球大约以10赫兹轻轻地颤抖着,所以我们在熟睡状态中与地球的颤抖保持了一致。我们在梦中与地球的梦融为一体。

内容摘要:

  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其敏感而睿智,行文细腻,广征博引,使本书读来饶有趣味,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感觉,远离粗糙,做一个细腻的人,更好地感觉生活的质地。
  凡夫俗子的肉身携带着七二情六欲,注定是逃不脱感觉的五指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布成一张雷达网,将我们所有的感觉一网打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用我们的感官去感知世界,失去感官的世界将会是一片混沌。然而,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官与感觉又了解多少呢?《感觉的自然史》从文学、神话、历史与现代科学的浩翰富矿中淘取真金白银,探索感官的起源与进化,感觉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感觉的传说与科学,感觉习语,等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感觉的自然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三尺书架
9787536047594
《感觉的自然史》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广州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感觉的自然史是花城出版社于2006.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842.2-49 的主题关于 感觉-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