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重色愈浓

霜重色愈浓

孔海珠, 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年代:2009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由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1904~1972)的长女孔海珠撰写,她以翔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记述了其父亲充满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全书分为“坎坷人生”、“著述剪影”“生活足迹”、“乡贤族亲”四个部分,不仅反映了孔另境在68年的生命历程中投身革命,四次身陷囹圄,遭受不公以及他奋力抗争的曲折经历;还介绍了孔的主要著述和文学活动;以及他的家庭生活和故乡亲情。

书籍目录:

百岁女作家罗洪题签:“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女儿是爸爸贴心的小棉袄(代序),黄宗英

策划人语

坎坷人生

霜重色愈浓追寻父亲的足印

眷恋乡土的游子

在革命的摇篮里成长

参加艰险的实际斗争

以鲁迅为人生楷模

从事进步文教工作

投奔苏北新四军

喜迎新中国成立

在“运动”中沉浮

在“文革”中受难

沉冤终得昭雪

四次坐牢和手掌皮

“漏网大右派”

从“鸣放”说起

“漏网”之说的由来

“文革”大字报

父亲要控诉什么

错过的历史嘉兴南湖租船人

北国三友:李霁野、台静农、李何林

李霁野奔走营救

鲁迅出手相助

父亲机智救友

绵延的友谊

听父亲讲传奇人生

长房长孙读书难

参加北伐前后

杭州遇险记

孔另境纪念馆筹建之旅

筹建缘起

纪念馆风貌

展板内容一览

著述剪影

感受历史的呼吸编选父亲的书有感

孔另境著作版本小识

父亲与《现代作家书简》

父亲送掉的一部书稿

关于《文艺阵地》的书简

中国文艺家协会的第一件议案

两个动议

慰问高尔基

慰问鲁迅

电唁高尔基

生活足迹

父亲与“虹口”有缘

与鲁迅相邻而居的日子

为长子建婴写的日记

“小苏北”我的出生

不吃“四只脚”的父亲

和父亲一起过年

父亲爱好的一件事去虬江路淘宝

“袋袋户口”

“好儿女志在四方”

乡贤族亲

父亲的故乡情结

乡音未改

清明扫墓

养蚕种种

父女回乡

凄惨之旅

姑父茅盾和姑妈孔德沚

从照片说起

部长家的节俭

“文革”中的通信

“知识就是力量”

一次“耳提面聆”

逝者风范永存

叔叔孔令杰

孩子们喜欢的好叔叔

以司徒宗笔名发表作品

优秀的语文教师

沈泽民传奇

发轫之初露锋芒

亲友眼中的沈泽民

历史文献中的沈泽民

牺牲于实际斗争地

尾声

后记

前言

女儿们对父亲、父辈的感情之浓烈,似乎超过家庭的其他成员,如果从人体基因方面去探究,想来会有说明父女情深的深层原因。有一次,本人与一位出版社老总谈话,内容关于出版父亲的文集。他忽然奇怪地发问,怎么都是女儿来关心父亲的事?他举出不少例子,使我顿悟:有那么一批名人的女儿,她们有着执著的奉献精神,愿意宣传光大其父的精神品格,挖掘父辈的前尘往事,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父亲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幸与不幸的经历。

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要追寻上海这座文化城市的名人过住、生活趣事、创作背景、掌故史实等,人们会想起这些女儿们留下的印记。她们记录的不仅是“这一个”父亲的经历,而且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她们用真情实感追忆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吏。而且,我相信,只有这一代女儿才会有这样的情感和体验,也只有她们能握笔为文,捕捉刚刚远逝的过去,铺陈心中的印痕。因为,父女之间有着曾经共同的一切,他们曾经同呼吸、同命运、同抗争、同沉浮……他们的感情一致,他们的思绪相通。世上,血缘的牵连是道不明的。再过若干年,这些女儿也将进入垂暮之年,用笔来叙述往事,会成为过去虽然,她们对亲人的思念会越发强烈。

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著名女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应我们这些女儿的邀请,在病榻上为这套书作序,几易其稿,其情其景令人感动。百岁女作家罗洪,熟悉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丛书中所涉及的已故文化老人都有接触和交往,对我们这些女儿们也有着长期的关心和顾念。她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拿起好久没提的毛笔,为丛书题签。我们喜欢“为难”这两位上海的女性前辈,让她们为这套丛书留下印记,增光添彩。在此,我也代表这套书的作者们向两位老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她们健康、安享晚年!

这是一套耐读的书、可以长期保存的书。期望更多的女儿们加入到这个写作的队伍,也期望读者诸君喜欢这套书。

“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

策划人孔海珠

2009年5月23日

后记

今天是2009年的清明节,我因为脚骨折,不能去陵园和墓地祭扫,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缺席。然而,坐在电脑前的我,思绪却伴随着键盘敲打的声音,飘入到我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文字中间。同样是思念,是祭拜,是回望历史的足迹,是梳理沉积的心绪,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我对过去时光的追思,这是为了理解我的父亲和父亲经过的那个时代。

为了这本书。我放下了手头其他一切的写作,专心致志地考虑全书的构成和谋篇,最终把它分成四个部分:坎坷人生、著述剪影、生活足迹、乡贤族亲。本还想写第五部分:父亲和他朋友之间的交往故事。很久以来一直想把这部分内容写下来,但是,由于篇幅和时间上的限制,这次只得放弃。

现在四个部分的内容总共收了26篇文章,其中万字长文有4篇。关于姑父和姑妈,以及父亲的北国三友等文章,这次比以前发表时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修改。至于记录孔另境纪念馆筹建过程的文章,是由于布置展馆的需要,曾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翻检旧家底和我宝贵的收藏,收罗了林林总总有关父亲的文献资料,查考了孔姓南宗的历史,等等,可以说是倾力完成了这项工程。但是,展馆文字空间有限,有一部分文字无法展示给观众,现在把其中的考索文字收集在书中,相当于进行一次实地参观,我想还是有意义的。还有一篇长文,是考虑父亲在解放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是名“老运动员”,尤其是对“漏网大右派”这一顶帽子,父亲是至死也不承认的。他始终是一位追求进步的文化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拥护者和追随者,这可以从他光荣、坦荡的革命历史中得到证实。那么,他为什么会成为了“罪人”?他的言论是否反动?作为女儿应该有所了解,有所分析。所以,我以“漏网大右派”为题,根据手上现有的材料,作了一次有限的剖析。从中,我看到老父亲刚正不阿的个性,不屈从权贵的死硬。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写着写着,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家乡亲戚中的传奇人物沈泽民和王会悟,是我年轻时从父亲那里知道的,于是一直留意在纸面上结识他们,资料积累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花力气写成(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等原因,记述王会悟传奇一生的长文最终未被采用)。

书中展示比较多的小文章有十几篇,是新近写作的,为了写出女儿眼中的父亲,把父亲日常的状态、平时对子女的教育,细细地描摹出来。父亲个性中有刚性的一面,也有柔情的时候,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为了还原多维立体的父亲,这只是我尝试的一小部分努力。我认为父亲这代人对子女的教育观,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说的,平平常常总归情,不刻意去塑造一个伟人或科学家的后代,但是在对后代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上,他们是十分关注的。还有,他们注重家庭温情、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善待友人。当然,他们也有严肃苛求、怒气冲天,甚至掀起家庭风暴的时候,这里面还有许多小故事,一时也没有好好铺陈,只有留待以后了。

理解人不易,理解人的一辈子更不易。作为父亲七个子女中的长女,虽然我们父女俩长年生活在一起,女儿开始懂事了,开始有点理解父亲了,却因为外力而一度扭曲了对父亲的认识。因为“运动”而从心里排斥父亲。这对于父亲来说很不幸,因为他在世时没有被孩子们好好理解,从而未能在晚年享受到来自子女们的细致关怀;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不幸?作办女儿,这是一辈子无法弥补的缺憾。看到许多文化老人幸运地活到十年动乱结束,迎来又一个文化的春天,发挥着他们更为可贵的余热,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果父亲健在,他也会受到社会的重视,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积淀的学养,会使他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他会帮助、指点我现在的工作,我也可以帮助他完成未竞的事业。现在,我只能做些微薄的补救工作,通过文字走近他曾经的过去;根据我的亲身体验,回望已逝的年华,在书中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也不知是否符合他的内心实情,理解他的程度又有几何?平心而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误读、不解、困惑,始终在我的生活中存在。我以为是简单不过的事却常常搞不懂,或也不想搞懂究竟是怎么回事。时间已经飞速地过去了,不明白,还是不明白……随它去吧!正如父亲希望我们无忧无虑地幸福生活着,简简单单地只为喜欢的人、喜欢的事忙碌。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最好离我们的生活越远越好。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希望用科学的方法、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用事实、史料来说话,然而,掌握资料的程度是没有穷尽的。在书中,我所披露的材料,在我的资料库里仅占一部分;利用好我的材料,是对我有生之年最大的挑战。慎终思远,缅怀先贤,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人的价值,人性的关怀,是时代风尚清明的体现。所幸,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一天。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东方出版中心的大力支持,以及责任编辑刘丽星女士的精心“照料”,她认真、务实,不厌其烦地与“女儿们”沟通、联络,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佩她的敬业精神,在此,谨表达我们衷心的感谢!孔海珠2009年4月5日

内容摘要:

  本书由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1904-1972)的长女撰写。全书按坎坷人生、著述剪影、生活足迹、乡贤族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记述了孔另境在68年人生中积极投身革命,四次身陷囹圄,遭受不公甚至毒手以及他奋力抗争的经历;他的主要著述和文学活动;他的家庭生活,对子女的教育,业余爱好;他与鲁迅、茅盾等进步文人、社团的密切关系;他的故乡情结等。  这套“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书系第一辑选择了上海地区若干已故文化名人作为追忆对象,他们是丰子恺、孔另境、赵家璧、章靳以、王辛笛(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等,由其女儿撰写父亲和父辈的故事,配以大量的珍贵照片,通过女儿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真实地书写过去,捕捉其父亲闪烁光芒的瞬间,使读者对曾为20世纪上海文化做出贡献的一代老人的历史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也可为提升上海文化的形象、保留真实的过去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作者简介】  孔海珠(1942~):孔另境长女。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茅盾和儿童文学》、《左翼.上海(19341936)》、《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痛别鲁迅》、《沉浮之间上海文坛旧事二编》等作品近20种。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霜重色愈浓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女儿眼中的名人父亲
9787547300879
如需购买下载《霜重色愈浓》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东方出版中心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 × 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霜重色愈浓是东方出版中心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孔另境(1904~1972)-生平事迹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