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0
定价:48.0
本书以朝代的自然更替为线索,选取了从先秦到当代的大量文献进行穷尽式的研究,并对出现的各种句式进行了定量统计,力求对汉语平比句的发展作一个客观的描述。
序李如龙
绪论
0.1 汉语平比句研究的现状
0.2 平比句的认定以及语料的选择
第一章 先秦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1.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1.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1.3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2.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2.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2.3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3.1 单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3.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3.3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四章 唐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4.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4.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4.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结构
4.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五章 宋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5.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5.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六章 金元时期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6.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6.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七章 明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7.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7.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八章 清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8.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8.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九章 现当代汉语平比句的形式
9.1 单前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2 双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3 单后比较标记的平比句
9.4 统计数字及小结
第十章 汉语平比句的历史分期
10.1 平比句的后置期:先秦一南北朝
10.2 平比句的转换期1:唐宋
10.3 平比句的转换期2:元明清
10.4 平比句的前置期:现当代
第十一章 “A+前比较标记+B+APVP”格式的语法化
11.1 先秦时期的“A+(不)前比较标记+B+APVP”结构
11.2 两汉到南北朝的变化
11.3 唐宋时期的变化
11.4 元明清至今的变化
11.5 “A+前比较标记+B+AP”格式语法化的衰退原因
第十二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格式的语法化
12.1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示相似、相同、比拟的表达方式
12.2 唐宋时期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
12.3 金元明清至现当代表示相同、相似、比拟的表达方式
第十三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格式的语法化
13.1 先秦到唐宋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
13.2 元明时期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
13.3 清代至今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VP”结构
第十四章 “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的语法化
14.1 先秦到唐代的:“A+AP+比较标记+B”格式
14.2 宋元明清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
14.3 现当代的“A+(前比较标记)+B+后比较标记+AP”格式
第十五章 汉语平比句语法化的机制
15.1 汉语语法化的两个领域:从实词虚化的语法化到句法结构的语法化
15.2 平比句语法化演变的诱发机制
15.3 平比句结构演变的竞争机制
15.4 平比句结构的功能扩展机制
引用书目
参考文献
后记
《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是从多年来关于语法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法化包括实词的虚化和句法结构的定型化。书中所考察的汉语的平比句正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词汇、语义、语法功能和语法形式是交互作用的,推动其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由比较标记的后置转变为前置的过程,主要是语言结构的内部原因。关于平比句和差比句之间的消长,后置和前置的交叉和替换,书中都有详尽的分析和深刻有力的论证。事物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在比较古今平比句的变化过程中,作者紧紧贯彻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这也可以看到《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是抓住了根本。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5078743 如需购买下载《汉语平比句的语法化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南京 | 出版单位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452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