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28.0
本书追本溯源,从史前传播媒介到数字媒介,探究媒介如何改变人类传播方式,如何与其他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本书既适合用作大学专业课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对媒介史感兴趣的朋友阅读思考。
第一章 媒介与传播
第一节 信息与传播
第二节 传播媒介
第三节 媒介与社会
第二章 史前传播媒介
第一节 史前人类与早期传播
第二节 口语传播
第三节 岩画艺术
第三章 文字媒介与书写材料
第一节 文字的产生
第二节 文字的演变
第三节 早期书写材料
第四节 文字与文明
第四章 造纸术与印刷术
第一节 造纸术的发明及改进
第二节 造纸术的流播
第三节 印刷术的产生及发展
第四节 造纸术、印刷术发明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印刷媒介
第一节 印刷媒介的产生
第二节 图书
第三节 报纸
第四节 杂志
第六章 人际传播电子媒介
第一节 电报
第二节 传真
第三节 电话
第四节 摄影
第七章 大众传播电子媒介
第一节 广播
第二节 电影
第八章 数字媒介
参考文献
一、在人类发展早期,单个的人没有足够的能力生活下去,于是人们常常集群而居,并且开始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他们需要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于是原始的传播活动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这个时候,人们利用各种简单的手段,来达到他们相互交流的目的。人类开始不断地探索,这个过程使人类的感官不断得以延伸。人类使用各种方法来突破自身感官的限制,从而使信息的传递也不断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麦克卢汉形象地称之为:人体的延伸。实践往往走在理论的前面,这个过程早在我们认识到媒介这个概念之前,就已经在进行了。
二、早期传播媒介 早在话语出现以前,人类便已经开始了相互间的沟通。但是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清晰地勾勒出一幅早期人类的传播图景,这个时期留下的可供利用的资料实在太少了。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设想,最原始的语言系统通过触觉、视觉或有时以嗅觉来传递意义,而绝少使用发声机制。这种传播主要依靠肢体的运动——如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进行,另外还包括某些讯号(如山顶火光)和标志,这些全都属于非语言传播。随着人类的进化,特别是思维的发展,语言出现了,并逐步成为了人们最基本的传播手段。但非语言传播媒介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争、经济等方面,它仍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即使是在现代,非语言传播也有其巨大的优势和不可样,他们使用了各种物体来达到传播目的,比如饰品、烽烟、旗、鼓、木铎甚至镜子等等,都被用来传递信息。它们在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中都有所使用,当然具体的方式各有不同。 火光在古代世界,不论东西方,都有过用高处的火光来传递信息的记录。如根据荷马史诗记载,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后,希腊人就是利用一个接一个的山顶火炬的火光来传递己方胜利的消息。在古代中国,人们用“烽火”来传递军情。从边防到国都,沿途置烽火台,并派人日夜守望,一旦发现敌人入侵,即于烽火台点燃火堆,烟火相传,很快就可以将边地警报传到国都。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代,这种方法就得到了利用。中国古代史上极有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周幽王时代。此后,烽火制度在中国沿用了几千年之久。随着经验的积累,烽火传送警报也越来越迅速和准确。现在的非洲平原地区,仍有许多部落使用篝火和烽烟的复杂信号,把各种信息,诸如敌人临近、欧洲人到来、头领死亡、号召拿起武器、邀请参加庆典等传到远方。鼓鼓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摩拉维亚出土的一面鼓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的鼓便已被运用于音乐、舞蹈和诗歌中;此外,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国都是鼓的发源地。在人类生活的早期,鼓除了充当娱乐工具之外,还担负着传播信息的功用,在人们的宗教生活中也有着举 足轻重的地位。地处非洲中部的巴米累克族使用两种鼓,其中的一种叫“恩卡”,它采用挖空的树干,下端安有三个木脚,上端蒙一张兽皮,击鼓者用手击皮,击三次表示有危险,击五次表示要集会。另一种鼓叫“恩都”,是在一段树干上挖一个大洞,洞口蒙兽皮,击鼓者用两根木棒打击鼓面,全族人便知道要投入战斗了。在我国古代,两军争战也常常是旌旗招专职的记事官员。同时,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复杂化,又出现了比较复杂的表意的绳结和系绑实物的标志,如羊角、兽骨、羽毛等。这已经产生了文字因素的萌芽。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媒介史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2265115 如需购买下载《媒介史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5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