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30.0
本书以文化要素的国际性活动为素材,在时期上,其主要的对象乃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期。作者希望作为“动的国际关系论”的“国际文化论”,对透视现代国际社会有贡献。
中文版序言
译序
卷首语
第一章 序论
一、文化观点下的国际关系
二、国际交流、文化交流与全球化
第二章 国际关系中的文化
一、何谓文化
1.文化的诸定义
2.文化的普遍性与个别性
3.观察国际关系所必要的文化掌握法
4.文化的体系性
5.文化要素的多义性
二、国际关系中的文化
1.国际关系的文化性
2.国际关系单位的文化性——民族国家、民族文化
3.国际关系单位的文化性——族群性
4.国际关系的关系具文化性
5.自己与他人
6.人、物、讯息的国际移动
三、文化和文明
1.“文明的冲突”
2.文化的摩擦
3.文化与文明
第三章 文化的变化
一、内发的变化和外发的变化
1.发明、发现
2.借用、模仿
3.传播
4.文化的类似性
二、文化进化论
1.野蛮、未开化、文明
2.近代西欧
3.从进化到变化
三、文化变容论
1.殖民地文化、印第安保护地文化
2.文化进化论的破绽
3.文化变容论的登场
4.文化相对主义
第四章 文化的接触和变容
一、文化触变研究的登场
1.文化的接触和变容
2.1936年的“研究备忘录”
3.文化触变过程的模式
4.文化体系的安定与动摇
二、外来文化要素的传播和选择
1.外来文化要素的传播→呈现
2.拒绝→抹杀
3.过滤器
4.接触→无变化
三、文化的搬运者
1.文化要素的搬运者
2.快速的媒体与迟缓的媒体
3.留学生、聘雇外国人
4.传教士、殖民地行政官员
5.技术合作者
6.外国旅行者
7.接触状况
第五章 对文化触变的“抵抗”
一、外来文化要素的受容
1.第一次选择
2.文化受体的文化特性
3.文化触变的环境
二、文化抵抗
1.文化要素间的机能关联
2.文化抵抗
3.本土与外来
4.抵抗的重要性
三、抵抗运动
1.抵抗的必要性
2.抵抗的各种形式
3.抵抗运动
4.本土主义·国粹主义·文化民族主义
5.文化危机与边缘人的作用
第六章 文化触变的结果
一、文化因素的重新解释
1.文化因素的重新解释
2.文化的翻译
3.“中体西用”与托古
4.文化因素之多义性的意涵
二、文化的重新构成
1.文化的重新构成
2.文化的整合
三、文化触变的结果
1.文化触变的结果
2.编入、同化、融合、隔离
3.日本文化的多重结构
四、文化触变的创造力
1.文化触变与世代、性别
2.文化触变发生的部位——文化结构的说明
3.“文化焦点”论
4.需要性
5.文化触变的创?性
第七章 抵抗的文化触变
第八章 从文化触变论看近代亚洲及日本的文化
第九章 文化变容与文化交流
第十章 结束语
附录
研究指南2.专题研究讨论报告事例集
《国际文化论》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理解或预测当今、未来的国际社会的动向。读者在阅读《国际文化论》的内容后即可明白,笔者所建构的国际文化论框架,是为了能进一步理解过去、近代的亚洲国际关系,并进一步加以系统把握。概言之,要让东亚近代国际关系史之整体与部分(每个国家的近代国际关系史)的系统性理解成为可能,而摸索这种具有一贯性的说明方法,结果就促成了《国际文化论》的诞生。换言之,《国际文化论》乃以抵抗和文化触变为视角,来理解亚州人们如何为近代化付出艰苦的奋斗,并针对此一事实进行尝试。《国际文化论》以近代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历史过程为素材,即为不言可喻的事实。另方面,《国际文化论》显然并不局限于素材的特殊性,并将之与文化、文化变化的动态等一般属性进行比较,再来理解东亚的国际关系史。又《国际文化论》曾先被翻译成朝鲜文,此次更有幸被译成中文,或许可以说以文化触变论、国际文化论来理解亚洲近代史的方法,已经成为东亚的共同财产了。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国际文化论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0085140 如需购买下载《国际文化论》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3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85 | 印数 | 5800 |
国际文化论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于2011.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114 的主题关于 文化-研究-世界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