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5.0
本书收录2007年国内优秀争鸣小说,代表了2007年度争鸣小说的成绩。
编者的话(代序)
新自由小姐
女性自由的迷失与重建读王坤红中篇小说《新自由小姐》
浮华之下的虚脱评王坤红中篇小说《新自由小姐》
你为谁辩护
《你为谁辩护》:现实关怀与悲悯情怀
在通向诗意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哭泣的箱子
谁扼杀了我们的理想评中篇小说《哭泣的箱子》
是悬疑故事还是“现代主义”小说?读钟晶晶小说《哭泣的箱子》
桑小娜的城市生活
表现转型期农裔城籍人的心态
“爱情”的砝码到底有多重?
我不是你婚姻的暗箭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婚姻
体制挤压下的肉身之痛
铩羽而归
文化反思与人性批判
叙事的失衡评中篇小说《铩羽而归》
黄金画家
灵魂的扭曲与挣扎张庆国中篇小说《黄金画家》简评
生硬的撕裂读张庆国中篇小说《黄金画家》
豆选事件
现实的艰难与未来的希望
问题小说的传统与当下文学的使命
造节
权力漩涡里的精神之痛
直面官场“厚黑学”
前言
红孩大凡识字的人,一定会阅读很多的读物。在众多的读物中,文学作品肯定不同于文件、信件、报纸、公告、讲话稿一类的东西。那些东西往往很直白,看看就会明白。文学作品的不同在于,你看过了,不等于你就看明白了。譬如《红楼梦》。不然,就不会产生“红学”,引得那么多的人为它研究,为它争论。当然,还有许多的诗歌和散文。
在当下的文学刊物中,小说自然是重镇。除了十几家专发散文和诗歌的刊物,基本上以小说控股。有的综合刊物,虽然也发些散文、诗歌,不过十几个页码点缀一下而已。通过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不可以说在读者中读小说的人居多?我觉得,从狭义的文学体裁分类,完全可以肯定,小说拥有的读者最多。
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分析,读者为什么要看小说。我以为,看小说就是看故事,看热闹。多年前听作家陈建功讲课,关于小说的定义,他大致的意思是“把生活中一些不相识的人,通过自己的想像,将他们弄在一起,让他们热闹热闹而已”。这话很精彩,也很通俗,我觉得不错。根据自己的经验,我也曾作过这样的表述:散文和诗歌是说我的世界(向内),而小说则是我说的世界(向外)。就是说,我们在拥有一个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同时,还有一个作家给我们提供的想像的世界,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身的那个世界。这样,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同时拥有两个世界。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过去,也有人说过,作家再能想像,也没有生活本身更丰富。这话当然不错,但这里有一个思维上的认识问题。我们说作家能创造第二世界,好像那第二世界就一定要高于第一世界,这显然是一个误区。不论是哪个作家。
知识积累再厚重,生活阅历再丰富,其终究还是个体。想想看:一个个体无论如何是不能与整个大千世界相比拟的。所谓的高于生活,并非是指高于所有的生活,而是指高于作家自己看到的和感知的生活。一个作家写一些。另一些作家也写一些,累计在一起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升华与丰富。我们为什么反对雷同化作品,其意义就在于雷同化缺乏创造。离开了创造,艺术本身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文学的可贵在于发现,小说的可贵也在于发现。这个发现是通过作家眼里的“这一个”去感应世界的“那一个”。“这一个’’可以是“阿Q”、“孔乙己”那样的典型人物,也可以是唤起人类共鸣的某种思想与情感。谁创造的越多,谁对文学的贡献越大。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创造出典型人物的作家能称为大师。四大名著的作者可以成为大师,鲁迅、老舍可以成为大师,因为他们创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
最近几年,文学界有个提法,叫“贴着地面行走”。意思是作家要深入生活,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我们注意到,有一批作家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比如早些的刘庆邦、何申、谈歌、关仁山、肖克凡、孙春平,近些年的孙惠芬、郭文斌、曹征路、李铁、陈启文、吴克敬、胡学文等人。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文学,特别是小说,一直有贴着地面行走的传统,特别是鲁迅、老舍、赵树理、柳青、浩然、路遥那样的经典作家,几乎代表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即使新时期出现的刘心武、从维熙、蒋子龙、铁凝、陈建功、贾平凹、莫言、冯骥才、王朔,他们的成名作品也都是反映底层人命运的。那么,文学经过八十年代关注生活、干预生活的传统之后,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有意识地整体向内转,结果作品越来越小众化。于是,人们远离了小说,文学期刊发行的大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造成的。从文学的发展规律来讲,这似乎无可厚非,一个流派,一种思潮,在一定时期盛行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大量所谓“贴着地面行走”、“关注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小说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并不是来自于生活,而是作家想当然的杜撰。就个人而言,我不大接受“底层”、“弱势群体”这样的词汇,如果一个作家总是把这些词挂在嘴边,这就意味着他仿佛是中层,上层,是强势群体。在小说里,不论是哪种人,他们不过是作家笔下的人物而已。在人物塑造上,只有典型不典型,而不能有皇帝与平民之分。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过分的强调人物的社会属性,就会淡化它的艺术性。读者喜欢看小说,表面看的是故事,是热闹,其实也是在寻找思想,寻找大师。读大师的作品,不仅能看到文学中的自己,还能提升生活中的自己。再有,就是审美的需要。美可以体现在语言、技巧上,也可以体现在思想的升华与人物的塑造上。对于当下的中国,不论当作家还是做读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在2007年度中国争鸣小说年选的内容选择上,我便有意地选取了一半以上关于“底层人”、“弱势群体”的小说。不能不说,这些作品确实反映了我们作家的道德良知和悲悯情怀。但仅有这些肯定是不够的,它还有一个如何表现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自然需要作家去歌颂描写批判,一味地光明或一味地黑暗,都不是客观的选择。最终,小说还是要靠人物说话。看一个作家究竟是不是一个大作家,其能否为中国文学乃至为世界文学画廊增加几个鲜活的人物尤为关键。在此,我恳请作家、评论家以及广大的读者,我们在关注小说本身的同时,也关注艺术的本身。文坛不怕争论,没有争论的文坛是死去的文坛,是没有希望的文坛。
2007年11月28日北京西坝河
当下的作家,不论你是谁,也不论你创作出什么样的小说,要想一夜走红,市场发行火暴,恐怕都是很难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只要能在省刊以上的刊物发上几个短中篇,几乎就能被人关注。那么,今天的作家要想提高知名度靠什么?当然,首先要靠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第二,就得靠炒作。炒作的方法有多种,目的只有一个,让人家关注你。第三是主动与影视挂钩。我不能说我们年年编选、出版的争鸣小说就做到了思想的丰富与深刻。但我可以说,这些小说还是很有特色的。 本书的编辑方针是,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中篇小说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本书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的。除了示范、引导价值,它还具有文学史价值、资料文献价值、培育新人的价值等等。本书精选了2007年度最有代表性的20多篇中篇小说佳作。这本争鸣小说真正做到了如何以故事的思想、理念来影响读者。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35436269 如需购买下载《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武汉 | 出版单位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8000 |
2007年中国争鸣小说精选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8.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