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5
定价:35.0
本书在回顾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典型高校在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上,运用实证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索了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措施。
第1篇 理论篇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体系
2.1 协同创新概念
2.2 高校协同创新的界定
2.3 高校协同创新与共生理论
2.4 高校协同创新与自组织理论
2.4.1 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生长特征
2.4.2 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适应特征
2.4.3 高校协同创新的自我复制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机理
3.1 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3.2 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
3.3 高校协同创新的要素
3.4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管理
4.1 高校协同创新的协同过程
4.2 高校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
4.3 高校协同创新的分配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2篇 现状篇
第5章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现状
5.1 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地位
5.2 高校协同创新的环境建设
5.3 高校协同创新的主体联系
5.4 高校协同创新的成果扩散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及组织平台现状
6.1 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现状
6.2 协同创新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培养现状
6.3 协同创新背景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
6.3.1 创新平台多样化
6.3.2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7.1 治理机制原因
7.1.1 利益分配机制
7.1.2 协同机制
7.1.3 保障机制
7.2 组织管理原因
7.3 人才培养原因
7.3.1 教师发展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2 大学生培养目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探索
8.1 美国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2 欧洲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2.1 德国
8.2.2 法国
8.3 亚洲典型高校协同创新
8.4 各国高校协同创新比较分析
8.5 本章小结
第3篇 机制篇
第9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动力
9.1 高校协同创新动力的构成
9.2 构成要素对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
9.3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9.4 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协同过程
10.1 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理论
10.2 研究方案设计
10.3 多主体参与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型
10.4 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多案例分析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高校协同创新共生演化机制
11.1 高校协同创新的共生关系分析
11.1.1 高校协同创新共生单元
11.1.2 高校协同创新共生环境
11.1.3 高校协同创新共生模式
11.2 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体系
11.3 斯坦福工业园案例分析
11.4 本章小结
第12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12.1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内容
12.2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影响因素
12.3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
12.4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配模型的应用
12.5 本章小结
第13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13.1 外部保障机制
13.1.1 立法保障
13.1.2 政府计划的支持
13.1.3 管理与服务保障
13.1.4 人力资源保障
13.2 内部保障机制
13.2.1 高校的自我完善
13.2.2 企业的自我完善
13.2.3 政府的自我完善
13.3 高校协同创新的平台构建
13.3.1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原则
13.3.2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
13.3.3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保障
13.3.4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制度
13.4 本章小结
第4篇 人才培养篇
第14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14.1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4.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
14.3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育系统
14.3.1 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校体系
14.3.2 高校学生创新人才培育的价值系统
14.4 本章小结
第15章 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5.1 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1.1 四川省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案例
15.2 国外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2.1 斯坦福大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2.2 柏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
15.3 中国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15.3.1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创新人才培育特征
15.3.2 学生创新人才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培育
15.4 本章小结
第16章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培养
16.1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
16.2 高校教师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16.2.1 国内高校——电子科技大学
16.2.2 美英高校
16.3 本章小结
第17章 协同创新背景下人才培养对策
17.1 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17.1.1 研究型与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人才培养案例
17.2 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环境
17.3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17.3.1 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体案例分析
1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协同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理论内涵、发展路径等问题在学界和业界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现有文献对其内容尚缺乏研究,因此,本书以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国内外现实背景,运用协同学、创新管理、共生演化等理论以及计量模型、案例和实证研究等方法;通过四篇、十七章的篇幅,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理论内涵、发展现状、创新机制、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本书阐述了高校协同创新理论体系的发展内涵;剖析了国内外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和现状;探寻高校协同创新的创新动力、协同过程、演化机制等内容;并对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进行剖析,由此提出针对性策略。本书适合从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进行创新研究、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清华汇智文库 | ||
9787302407461 如需购买下载《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5.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高校协同创新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1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G647 ,G649.2 的主题关于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 ,高等学校-创新管理-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