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8.0
本书是一位驻外工作多年的大使为纪念知识青年下乡40周年所写的一本回忆性札记,记录了作者在前苏联、白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地的工作,生活片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前言
在苏联的经历
启程之时
苏联第一印象
看望列宁
难以置信的商品短缺
信仰的迷失
1990年的十月革命节
艰难时世的社会文明
苏联人看戈尔巴乔夫
走进乌克兰
受命赴乌克兰建馆
感受乌克兰的“去俄罗斯化”
罗斯饭店工作生活拾零
与美国人“争夺”使馆馆舍
别具特色的教育理念
感受世纪悲剧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花园城市基辅
基辅古都风貌
迷人的雅尔塔
在俄罗斯
处在危机时期的俄罗斯
俄美《反导条约》之争
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
普京接权与普京新政
“9.11”事件后的俄美关系
俄罗斯转轨及中俄关系十年回顾
与西方外交官交往二三事
游历俄罗斯
出使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第一日
隆重的递交国书仪式
客观看待卢卡申科内外政策
多极与单极的大较量
对白俄罗斯全民公决的观察
白俄罗斯没有“颜色革命”
广泛结交官方高层朋友
主动开展舆论宣传工作
没有先例的大使个人摄影展
用心开展民间外交
凝聚国人力量
走进历史
国庆招待会驻外使节的重要外交舞台
邀请卢卡申科总统访华前前后后
离任前夕
“白俄罗斯现象”之我见
获得“人民友谊”勋章的首位外国使节
到保加利亚任大使
独具特色的递交国书仪式
不同寻常的到任招待会讲话
与朝野各界广泛交友
接受挑战,做好媒体工作
解决台湾在保机构更名问题
维护中国公民尊严和权益
令人尊敬的“保加利亚白求恩”遗孀
保加利亚总理斯塔尼舍夫访华
参加第五届欧中论坛
走访季米特洛夫故居
美丽芬芳的玫瑰节
总统授勋
辞行拜会
索非亚的“告别演出”
中保关系随笔
结语
前言
伟大的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3页)20世纪60年代,我就是在自己无法选定的、直接碰到的、既定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1966年5月,我在天津耀华中学(当时称16中学)结束了高三毕业考试,进入高考准备阶段。本想报考清华大学学工程,没想到一夜之间高考制度被废除,我的个人命运从此随着国家的命运走进动荡不定的年代。1968年7月,我加入天津首批志愿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行列,来到位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苏独伦公社插队落户,成为一名“老三届”知青。20年之后,经过生活中无数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碰撞,我获得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成为国家恢复博士学位制度后的首批博士之一。随后进入外交部,就职于当时的苏联东欧司苏联处,以超过“不惑之年”的高龄和高学位的“双高”身份开始了外交生涯。自建国以来,外交部绝大多数外交官都是外语院校科班出身或在国外接受过专门外语培训,像我这样先学中文,后又学历史,唯独没专门学过外语的人在外交部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属凤毛麟角。而作为首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驻外大使,我更是开外交部历史之先河。由于命运之神的安排,我的外交生涯恰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这使我亲眼目睹了世界局势的急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幸运的。为了让大家与我分享这种人生的幸运,我愿意把这些年驻外工作期间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出来。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其他事物都可以改变,只有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虽然由于人们自身对历史了解的程度不同,以及历史观的差异,会对同样的历史产生不同认识,作出不同解释,但这并不能影响历史事实本身作为客观存在所具有的唯一性。任何一个尊重历史的人在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时所应该做的,就是如实地面对历史。尽管自己的经历会有各种局限,尽管当时的一些看法今天看来也许有失偏颇,然而,只有“唯实”的回忆,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借助许多“唯实”的回忆,才有可能接近历史真实的全貌,正如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我真诚地希望,本书的这些“唯实”回忆能够为大家了解和认识这段震撼世界的历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希望有助于大家走近“神秘的”外交。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当年,千百万与我一样的同龄人意气风发地走向广阔天地,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同时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印记。每个知青各有各的印记,这些印记影响着每个知青的一生,我也不例外。在我的外交生涯中,插队生活留下的印记始终如影随行。正因为如此,我愿把这本《驻外札记》献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以此纪念那个曾经承载着我们理想和激情的岁月,表达自己对知青岁月难以割舍的情感。
纪念过去是为了创造未来。希望一代知青的特殊人生经历能够为后来人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我要对南开大学相关领导及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他们对我这位南开历史系校友的热情支持,使我的《驻外札记》得以在母校问世。
于振起
2008年7月于北京
后记
当我写完这些驻外工作生活札记之后,觉得还有些不属于札记范围但又与札记有关的话想说,于是就有了这个结语。
多年以来,我一直很欣赏美国的一句格言:“逆境打垮弱者,造就强者。”一个人的一生,一帆风顺的时候是不多的,伴随人们更多的是困难和挫折。只要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钢铁其实就是这样炼成的。千百万知识青年当年在广阔天地所经受的磨练,生成了一种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的知青精神,成为贡献给整个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从一名知青成长为共和国大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这种精神。人们一般比较熟悉的是外交工作令人羡慕的一面,而对它的另一面了解得不多。外交是一种需要坚强意志和牺牲精神的特殊职业。外交官要面临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和生活困难,经受各种常人难以遇到的心理考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在这本《驻外札记》中对此略有涉及。从1998年开始,我一个人在外连续常驻工作9年多时间,一些外国友人很钦佩我的这种献身精神,同胞们则赞扬我是舍小家为国家,我常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回应:“中国外交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与自己的知青经历有关。我在使馆常对同志们说,对于插过队的人来说,现在的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
外交工作具有直接感知外部世界对自己国家看法变化的晴雨表功能。这些年来,我在国外切身感受到中国国际影响的明显增强、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记得当年在基辅工作时,一位乌克兰工程师邻居曾经对我说过:“中国现在比我们强,但是,亲爱的于,再过10年20年,还是我们强。”现在,听不到有人说这样的话了,外国人经常议论的话题是“中国经济什么时候会超过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2l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他们形象地比喻说,将来伦敦交易所的外汇比价不再说一英镑相当于多少美元,而是说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外部世界对中国看法的这些变化根源于中国30年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奇迹”和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国外,每当我听到那里的人们对中国的赞美和钦佩,都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时就会觉得所有个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这也许就是外交的特殊魅力所在。
外交因在国际舞台上直接为国家利益服务而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曾经有国内大学生问我:“您认为作为一位大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回答说:“我个人认为,一个大使要履行好自己肩负的职责,有四个条件是必需的:一是对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绝对忠诚;二是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三是掌握外交工作所需要的基本专业知识;四是具备较高的个人修养。在同样执行国内指示的前提下,每个大使的工作质量实际上就取决于个人的素质,而这四个条件是决定大使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这个认识是我两任驻外大使实践的收获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大地震”对世界造成的强烈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它把人类历史带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开启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重组的新进程。现在这个进程仍在继续。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自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以来的近20年里,中国充分利用历史机遇,成功应对时代挑战,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的重要因素。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40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却是一代知青的主要人生。我们有幸参与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我更有幸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效力。在以往的外交岁月里,我始终为自己是一名知青外交官感到自豪。
生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人是幸运的,能够为这一伟大复兴事业作出自己贡献的人是幸福的。这就是我在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之际想向知青朋友们以及年轻一代说的心里话。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曾经支持过我、关心过我的同事和朋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关心,才使我能够得到这本《驻外札记》中讲述的那些工作上的成功和生活中的快乐。
这是一个知青在近20年驻外工作期间的生活片段。书中洋溢着知青一代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流溢出的作者对世界、对自然、对人、对文学艺术的浓浓爱意。《驻外札记》告诉人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每一代人的奉献都不是无价值的。本书的这些“唯实”回忆能够为大家了解和认识这段震撼世界的历史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希望有助于大家走近“神秘的”外交。 《驻外札记一个知青大使的外交生活片段》一书讲述了于振起大使从一名知识青年成为共和国外交官的成长经历,记载了他在近20年驻外工作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这部著作真实反映了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影响的增强。【作者简介】 1968年7月1972年8月: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苏独伦公社插队;1975年7月: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1年10月: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8年7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8年8月1990年10月:外交部苏欧司苏联处二秘;1990年10月1991年5月: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5月1992年2月:外交部苏欧司苏联处二秘、一秘;1992年2月1995年3月:中国驻乌克兰使馆首任临时代办、一秘;1995年3月1998年6月: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国际政治处处长、参赞;1998年6月2002年2月: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2002年3月2005年8月:中国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2005年10月2007年10月:中国驻保加利亚共和国大使。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驻外札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10030651 《驻外札记》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天津 | 出版单位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60 | 印数 | 3000 |
驻外札记是南开大学出版社于2008.12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7=7 的主题关于 外交人员-回忆录-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