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38.0
本书主要选取了12位江苏成功的企业家,将他们的财富故事记录于此。
序一:又见苏商
序二:苏商的气质
序三:新苏商的历史“镜像”
第一篇厚重锡商
第一章红豆为什么这样红周氐父子红豆缘
第二章朴素的力量富豪华若中的低调生活和事业
第二篇金陵英才
第三章走近张近东江苏首富创富史
第四章舍得之间,方显英雄本色江淮俊杰祝义才
第三篇红色苏商
第五章红色少帅蒋锡培一第一位民营企业家党代表
第四篇苏州时尚
第六章波司登的中国式崛起小裁缝高德康的发家史
第七章顾振华的优雅与执著雅鹿之路
第五篇吴江名士
第八章静思园记“老爷”陈金根与他的私家园林
第六篇现代士绅
第九章天下第一村的故事吴仁宝的政治经济学
第七篇资本大鳄
第十章张国平的传奇人生从生产队长到包装大王
第八篇三泰商神
第十一章药王徐镜人的惊人之处是什么成就了扬子江药业
第九篇隐形冠军
第十二章锚链大王陶安祥
附录:
附录1:2008胡润富豪榜江苏94位上榜富豪及榜单排名
附录2:2008福布斯富豪榜前400名江苏富豪上榜名单
后记:近观苏商我的采访手记
前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周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亲身经历过改革浪潮的人,都有一种沧海变桑田的感慨。这种改变表现在经济,则更为明显。
提到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说到江苏。江苏,尤其是苏南,是改革开放进程中“苏南模式”的发源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在我国近代商业史上更是占据重要地位。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苏南地区的青铜器冶炼和锻造技术就已经很高超了。隋唐之际,更是“天下大计,仰于东南”、“赋之所出,江淮居多”,一条大运河贯通南北,扬州城成了当时东南财赋、漕运、盐铁转运的中心。到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这里更是商贾云集,家家都做小生意,经商观念深入人心。
作为地域性商帮,“苏商”基本形成于清朝中后期。与擅长金融票号的晋商和专注商品贸易的徽商不同,他们更加崇尚实业报国。《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这对当时爱国人士的冲击很大,很多人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实业救国”的口号,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商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刘国钧,张謇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依托上海,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建起了现代化的工厂,兴办纺织、冶金、航运、食品、成衣等加工制造业。有关材料记载,截至1919年,全国工商注册的工厂共有375家,而江苏一省就多达155家,占了全国工厂数的40%多,位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苏商的整体形象也日渐明晰。他们注重实业,以商贸为副,重视产品质量,注重商业信誉,讲究诚信为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做大,在获得了财富之后,能够不断谋求发展,很多都成为当地甚至全行业的龙头,他们大都怀有满腔的报国热情和爱国之心。因为出身良好,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十分重视人才和管理,也注重个人修养,讲究仁和谦让、诚实守信、不断学习。他们作风低调,不贪求个人享受,即使拥有巨额财富,也依旧平实俭朴,但又十分热衷慈善,重视地方教育,极力回馈社会、造福百姓。作为苏商的杰出代表,荣氏家族和张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依然很受重视.毛泽东曾经说过:“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民族工商业在世界上能够称得上财团的,只有荣家。”
改革开放之后,苏南地区以上海为依托,大办乡镇企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再加上深厚的工商文化传统使他们很快发展了起来。“苏南模式”红极一时,几乎“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带领群众集体致富的吴仁宝更是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典型。有数据显示,1994年,江苏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5,出口创汇占全国的1/4,上缴税金占全国的1/11。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习“苏南模式”的热潮。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苏南模式”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的两大弊端日益显现。很多企业开始踏上了改制的道路,有的在改制过程中倒下了,但更多的企业却抓住机遇迅速发展了起来,蒋锡培就是其中的典范人物。与此同时,在红豆集团的引领下,一些企业也开始了对“新苏南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到了新世纪之交,旧的“苏南模式”被时代所超越,新的“苏南模式”茁壮成长起来。这时候,真正的新苏商群体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以周耀庭、张近东、高德康、华若中、蒋锡培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传承“苏商”精神,在新的形势下,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创立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和事业。与传统苏商一样,他们大多注重实业,低调务实,成功之后积极回馈地方和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新苏商的形象也越来越醒目,他们的出现是对“苏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作为一种集体现象,更是体现了苏商作为一个商帮的复兴。
作为《大地》周刊的一名新闻记者,鹏飞经常去长三角地区采访,长期追寻苏商发展的轨迹,凭借其在新闻工作中对经济现象的敏感性和对企业原生态深刻的观察力,积多年采访之记录,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编撰本书,很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本书选取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江苏企业家,用朴素的语言,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了他们的创业历程和财富故事,尤其对他们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作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这些企业家经历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这些江苏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他们灵活多变的商业智慧也足以给当下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启迪和激励。
后记
编写这本书,是很久以来的想法。
因为工作的缘故,让我有机会接触了很多江苏的企业家。
30年前,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风云际会处,英雄辈出时。从城市、乡村、工厂车间,成千上万的人在时代大潮的召唤下,焕发出空前的热情,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创业发展洪流。这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开拓者。
而今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将他们的发展史、财富史、创业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记录下来,编成册子,就显得很有历史价值。
1.红豆之缘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我采访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周耀庭先生时的情形。那是在2002年5月的一天,我和时任《南风窗》财经主笔的袁卫东一起来到无锡郊区的港下镇,在红豆集团的接待室见到了久仰的周耀庭先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红豆集团的周耀庭,是中国一位知名度和美誉度很高的乡镇企业家,被媒体和经济学界誉为“乡镇企业常青树”和中国企业思想家,与浙江万向集团的鲁冠球一起享有盛名。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上,已年近60岁的周耀庭热情接待了我们,在小镇的三天时间里,我们与这位长者有了多次交流。当时所谈的话题是关于苏南乡镇企业的转型与变革,以及苏南模式的传承与发展。周耀庭先生作为企业思想家,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苏南模式并没有终结,而是在发展中变化,变化中升华(这与当时主流媒体的判断和一些经济学家包括江苏省的部分官员的观点是有一定出入的);二是他认为不能把红豆分掉,要坚持内部的集体所有,从而走出一条民营企业的所有制创新模式,在大力发展企业经济的同时,寻找一种更为稳健又能够促进发展的新路子。这次采访后,我在《南风窗》发表了一篇题为《不能把红豆分掉》的专访文章。当时苏南的变局,已是一个焦点,这篇文章出来后,立即在苏南的企业界激起了较大的反响,并引起了业界的共鸣。
当时的苏南,在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纷纷开始改制,改造成私营企业,或者干脆将企业折价卖给了个人,或者将一个大企业集团分拆,分给不同的经营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红豆集团中也有一部分人提出将红豆分掉,周耀庭却坚决否决了这个建议。后来的发展证明了周耀庭这一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召开前夕,我又去了一次港下,周耀庭先生再次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与我作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回去后,我在我所供职的人民日报《大地》时政周刊刊登了一篇专访,题为《红豆模式新集体经济》,作为在十六大召开前的重要新闻选题,这篇文章被《大地》周刊按头条编发,文章刊出后,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被中央有关部门作为研究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的范本案例。红豆集团的新集体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民营企业在发展进程中要快、要好、更要稳的企业架构组织模式,他更好地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又兼顾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性。
本书选取了12位具有代表性的江苏企业家,用朴素的语言以传记的形式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和财富故事,尤其对他们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做了细致的描绘。通过这些企业家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这些江苏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他们灵活多变的商业智慧也足以对当下的创业者有一定启迪和激励。 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缩影,曾经的苏南模式,是改革开放30年中具有历史价值的一种经济形式。如今新苏商的崛起,则是苏南模式裂变下的成果,苏商已经成为中华大地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商帮。本书从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透视、剖析了新苏商的发展历程,很有阅读价值。本书适合青年创业者及关注苏商的人群阅读。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苏商领袖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111263067 如需购买下载《苏商领袖》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200 | 印数 | 8000 |
苏商领袖是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9.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38 的主题关于 企业家-生平事迹-江苏省-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