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往事

亲历往事

张珑, 著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29.0

书籍简介:

本书为张元济之孙女张珑的回忆录。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我的家庭背景

1.极司非而路40号

2.牯岭中路118号A

3.上方花园24号

第二章求学的年代

1.中西小学

2.中西女中

3.圣约翰大学

第三章步入了高等学府

1.进京

2.在老北大工作的一年

3.燕园均斋

4.教学

5.学习

6.接受再教育

第四章建起了自己的小家

1.甲五楼

2.乙三楼

第五章告别北大

第六章下放干校

第七章湖南黔阳

1.黔阳师范

2.回家

3.重执教鞭

4.苦与乐

5.出入湘西

6.还京

第八章翻到大变化的一页

1.变之一:工作

2.变之二:住房

3.变之三:有客自境外来

4.变之四:西出国门

第九章感慨万千话交流

1.编写中英对照《词汇》

2.十年辛苦编杂志

第十章我的退休生活

1.岁岁还乡

2.不能落伍

3.病痛

4.祖国山河多美景

5.写回忆录

前言

在个人事件中见证大历史汪凌说起来,我作为一个晚辈,是没有资格为张珑老师这部回忆录做序的。

可是,她三两次提起,我要是再推辞,就有些不敬了。所以,恭敬不如从命,这也是晚辈后生应持的态度吧。

我和张珑老师的渊源,若要细究,可以追溯到1999年夏。那年,为采写一篇商务印书馆在“一.二八”事件中遭日机轰炸的文章,我去上海淮海中路一处里弄楼房上方花园,拜访了张元济先生的独子张树年先生。当时,张元济的孙子张人凤先生也在座。转年,我参与李辉先生主编的一套丛书的写作,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先生进入了我的视野。五一长假时,我再次前往上海,这次接待我的,是张人凤先生。经他介绍,我回京拜访了他的姐姐、张元济先生的孙女张珑老师。

在北京百万庄大街一栋公寓楼内,我见到了张珑老师。老人极有风度!屋内窗明几净,布局雅致,有几件祖父留下来的宝贝,她一一指点给我看。

后来熟悉了,她领我去书房看她扫进电脑里的照片,以她这样的年龄如此娴熟于电脑操作,让我惊讶而感佩。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张珑老师的童心。

真的是这样呢!她对新事物敏感而易于接受,对时事保持着关注之心,并无老年人常有的疏离感。她的声音清亮、悦耳,从电话里,你是断断想象不出她已年近八旬。她的眼睛亮亮的,极有神采,倾听时,注视着你的眼睛,显示出专注与尊重。

在我的写作中,她给予了许多帮助。然而在当时,我的学力尚嫌稚嫩,很多东西现在看起来,我并没有想到和问到。好在张珑老师是个有心的人,尤其以她丰厚的家传与学养,写下这部回忆录。在我看来,除了对自己的一生做了“重点性”回顾,更重要的是,她以个人化视角,对中国自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各个时代,都做了见证式的记述。更因为她特殊的出生背景,以及成长和工作的环境都不同于一般人,因此,她的见证就格外能见出一些“典型”意义。比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政治时局变迁对一个家族的影响、西式女校的教育方式、建国后知识分子渐渐远离学术被强行拖进历次思想改造运动、改革开放后国人迟缓的前进步态……通过她叙说的那些个人事件,都极其鲜活地体现出来。

从回忆录里我们知道,张珑老师出生于1929年,到50年代初离开上海,实际上她在祖父张元济的身边度过了20多个年头。关于张元济先生,已有的传记和文章,更多是着眼于他对商务印书馆的创立经营和对中国民族出版业的巨大贡献,事业之外,著者一般都甚少涉及。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的历史记述,习惯于“明志”、“载道”,所谓生活琐事,都是归于“野史”一类(这大概和中国自太史公起的“正史”记述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张元济一生的事业辉煌是在民国时期,1949年后,随着民营出版业渐渐退出新中国舞台,人们的注意力也就被更多的新人新事和一波接一波的运动所牵扯,少有人再去关注这位大出版家;当然还因为,张元济一生致力于出版与学问,他的日常生活、交际往来也几乎围绕于此,所以即便有同时代人著文,同样也多围绕于此,结果便导致人们对于这位大出版家的了解也多限于此。

记得我当年查找有关资料时,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显然,对一位文化与出版大家的研究,这是远远不够的。而这个缺憾,在这部回忆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弥补。书中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述,无论是对当时社会、时政、人际、风俗、建筑、家饰、生活习惯……都铺写得极详细。张珑老师的笔法细腻,有时对细节的描述不厌其烦,可是如果当史料来读,就觉得仿佛远去的历史场景被她拉近了,在阅读中,很多事物都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比如当年的极司非而路老宅,在张珑老师印象中,家中并没有豪华陈设,多是祖父搜集的书和陶土文物。“书则更是无所不在。在大客厅、小客厅、小书房、楼梯厅,楼上祖父的工作室、卧室里,无处不是书。似乎无书就不成其为家了。”一位有着浓郁传统士大夫气质的现代出版家的家居环境,便跃然纸上。而且,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这样一种古朴的文化气氛中,张元济对后辈人的不言之教亦历历在目。

还有一些祖孙间的日常乐趣和拳拳亲情。“每天早晨,祖父总起得很早。……我往往在那时候去和他玩。他坐在大沙发里,我爬到他身上假装给他洗脸,洗完还要抹雪花膏,点胭脂,他从不嫌烦,任凭我折腾。这样一直要玩到吃早饭。”诸如此类的生活点滴,都是对张元济先生学问人生之外的补充。

她还提到祖父崇尚俭朴,虽然家有花园洋房,却并不奢侈浪费。比如“翻转信封,就是把收到的信封拆开,翻过来重新粘贴好,再次利用”;还比如,“勤俭持家之风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从最小处说,绳子、纸片都是不允许浪费的。祖父的书桌里有一个抽屉专门用来放绳子,凡是有包装物品用过的绳子,都绕起来放入抽屉以便重复利用。大小纸片也都收起来,用以写便条、记事等等”。这些细节勾起我自己的回忆,小时候我也做过“翻转信封”的事;那些可利用之物的收集利用,我也非常熟悉。其实“环保”的现代概念,在传统儒家教育中早有体现,读书之外的“修身”,就包含了许多读书人应持守的规则,像“敬惜纸墨”,像张元济先生的日常家居习惯,便是体现之一二。

这些生活的碎片,一般是排斥在正史记录之外的,张珑老师因为身在其中,就把它们聚拢起来,留下详尽而细致的记录,弥足珍贵。她的记忆真是好极了,因此我们才能有幸了解到许多已经湮灭了的那个时代的细节。这不仅是对张元济先生的生平行状提供了来自身边亲近者的追忆,而且也是对历史宏大叙述的个人化补充。

最后要提一笔的是,从张珑老师那里,我得知张树年先生两年前以98岁高龄仙逝。想起那年,老人家思维清晰,身体也好,告辞时,他还坚持从三楼送我们下楼,并在“张元济故居”的牌子前拍照留念。这篇小文,也特为表示对他老人家的纪念。

2006-4-9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亲历往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064756
《亲历往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远东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9.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亲历往事是上海远东出版社于2007.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42 的主题关于 张珑-回忆录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