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40.0
本书将苏联文学与电影的关系,特别是文学对电影的影响置于电影研究的重要位置,通过对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苏联代表性影片及重要导演的介绍、分析、评价,系统多侧面地展现了苏联各时期电影的特色、时代精神、创作方法及导演艺术追求,对中国电影创作有借鉴意义。
绪言
上篇苏联电影与俄苏文学:历史考察与现象述评
第一章俄苏文学与苏联电影的勃兴
一、俄罗斯民间文学、现实主义文学与“前艺术”时期的俄国电影
二、革命的电影与电影的革命
三、《母亲》: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异曲同工
四、20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俄罗斯古典文学
第二章文学在30年代苏联银幕上的浮沉
一、对古典文学的有限关注
二、命运坎坷的《静静的顿河》
三、“神话正在我们的国家里诞生”
四、世界电影的新发现银幕上的高尔基自传三部曲
五、被庸俗化的讽刺家果戈理、契诃夫在30年代下半叶的苏联银幕上
第三章40年代苏联电影中的俄苏文学作品
一、战时苏联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斗争
二、《青年近卫军》从小说到电影
第四章俄罗斯古典文学在50年代的苏联银幕上
一、《钦差大臣》:面对古典大师的畏惧
二、欲近却远的契诃夫
三、“英雄”的失落与崛起
四、似是而非的《上尉的女儿》
第五章变革的文学与电影的变革
一、等待“解冻”的苏维埃银幕
二、在变革的曙光中《第四十一》
三、《雁南飞》新阶段的标志
四、《一个人的遭遇》对文学原作的把握与对时代主流的呼应
五、《伊万的童年》新生代、新情绪、新角度
六、开创苏联史诗电影先河的《静静的顿河》
第六章6070年代文学与电影中的战争题材创作
一、文学与电影对战争题材的一致关注
二、银幕上的战争与人的命运
三、历史视野中的战争
四、面向当代和未来的道德寓言
第七章回归迷人的往昔
一、《贵族之家》:唯美与忠实之争
二、重新发现《奥勃洛莫夫》
三、《左撇子》中的俄罗斯民族气质表现
下篇苏联电影中的俄苏文学经典
第一章《夏伯阳》:一种苏维埃“神话模式”的确立
第二章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时代精神
第三章面对巨人的无奈:苏联电影中的列夫.托尔斯泰
第四章契诃夫风格在苏联银幕上的进化
一、60年代改编契诃夫作品的经验积累
二、《万尼亚舅舅》与契诃夫戏剧作品的电影改编
三、《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米哈尔科夫眼中的契诃夫
第五章不懈的道德探索:舒克申的文学与电影创作
结语
附录一:电影与文学的不解之缘
附录二: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
附录三:主要影片名录
参考书目
本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苏联电影与俄苏文学:历史考察与现象述评”,是对苏联电影发展进程与俄苏文学的关系所进行的宏观、时序性的考察尝试,力图勾勒出明晰、扼要的历史脉络。第二部分为“苏联电影中的俄苏文学经典”,是对某些俄苏经典文学作品的银幕改编以及苏联电影创作中出现过的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现象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尝试总结其所代表的特定历史时期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经验和教训。第三部分是附录,主要收入了《文学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和《根据俄苏文学作品改编的苏联影片要目(19191990)》两篇由笔者自己撰写和收集整理的、与本书内容相关的资料性文字,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些背景情况和进一步研究的帮助。【作者简介】 贺红英,1965年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901993年,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并重返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担任《外国电影史》、《俄苏电影史》、《国别电影》、《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师研究》、《影片分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等多个俄罗斯电影、苏联电影发展史研究方向的科研项目,发表过多篇有关苏联电影史、俄罗斯电影发展现状的研究论文,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文学语境中的苏联电影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外国电影研究:比较与借鉴 | ||
9787106028916 《文学语境中的苏联电影》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