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0.0
本书作者系原迪庆州地方志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纳西族学会副会长。本书为纳西学研究丛书之一,目前该丛书已经有7种在编辑出版中,此为第9种。本书为作者杨正文东巴学研究论文集。纳西学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和介绍;这套丛书的出版,将全面诠释、梳理纳西学的研究,构建纳西学框架,提练纳西学的研究方法,展示钠西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呼唤钠西学学科建设的自觉。就纳西学而言,本套书的出版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代表了中国纳西学研究的最高水。其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人类学、民族学、纳西学领域的读者。
杨正文治学经历
一、史学研究
白地神川东巴文化的圣地
东巴象形文字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东巴教的发源地
纳西族东巴文化古都白地
二、文化研究
白地东巴文化概述
东巴文化与东巴文学
李霖灿与白地东巴文化
洛克的东巴圣地之行
出版《圣地东巴古籍译注选集》势在必行
三、文字研究
对几本研究东巴象形文字著作的评述
东巴象形文字的应用
四、经书研究
白地神川的东巴经书
《黑白战争》新解
东巴故事与史书评说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纳西族卷》白地部分书题
五、民俗研究
东巴山郎法事一览
白地纳西族祭天习俗
纳西古俗:最后的葬礼
浅释白地东巴的“巴格卜”
东巴圣地纳亥人的文化生活
东巴圣地纳西民间音乐初探
六、人物评述
白地东巴祖师考
白地的东巴经师
白地最后的东巴经师
树银甲与圣地东巴传承
七、研究辨析
研究东巴文化的误区
阿明玉勒的藏身洞在哪里
“五佛冠”应为“五神冠”
“帐篷”是怎样变成“房子”的
“神路图”应作“魂路图”
阿明学经与东巴传承
苯教祖师与东巴教圣祖不是同一角色
“洛克三游虎跳峡”质疑
附录:杨正文著述(19782003)
后记
前言
致力于纳西学的崛起白庚胜两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位朋友在看到我的小文《纳西学发凡》后,决定将它投稿于该所一本相关专业杂志发表。‘谁知该杂志的一位“权威”竞说什么“纳西学何有之?”听到这一信息反馈,我心怅然,既忿然于这位权威的傲慢,同时也感慨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迟滞。
感愤之余,我并没有停止思考与行动。在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及分党组书记后,我利用工作之余穿行于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尤其是昆明、丽江、迪庆等地纳西学学者及纳西族官员、实业家之间,决定组织一套纳西学丛书。在我的设计中,这套丛书包括30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纳西学学者的学术专集。
正如广大读者将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的那样,纳西学的发展历程艰难备至。它的起步一般可以锁定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初。那时的纳西学以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游历纳西族地区,并收藏东巴经典,翻译有关文献片断,发表有关介绍文章为主要特点;从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纳西学粗具规模,刘半农、董卓宾、李霖灿、陶云逵、罗常培等内地学者开始关注纳西族历史、语言、文字研究,纳西族学者杨仲鸿、方国瑜、赵银棠亦接踵于后进行多领域的探索,无论是其田野调查、文物收藏,还是专题性的研究都成果迭出。在国外学者中,被誉为“西方纳西学之父”的洛克以独居纳西族地区28年的传奇经历,以丰富的纳西文物收藏与传播,以深刻而全面的纳西文化诠释在纳西学领域渐入佳境;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洛克在国际纳西学界独领风骚,并影响育成了欧、美、日等国的一批纳西学新秀。这一时期,与之失去联系的我国纳西学界仍在踽踽前行,和志武、周汝诚、和发源等先生成为传递薪火的骨干力量;60年代至70年代末,尽管仍有雅纳特、杰克逊等活跃于学界,但一代宗师洛克的去世使西方纳西学跌入低谷,国内的纳西学更是遭受浩劫,纳西文化生态遭受全面破坏,这是纳西学的全球性低迷时期;从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年,纳西学进入全面复兴时期,《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的翻译出版、国际纳西学学会的成立、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盛事都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
对纳西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学问这一问题,我已在《纳西学发凡》一文中作过这样的表述:“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它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就前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等都无不纳入其视野之中j就后者而言,有关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都囊括于其内。”对于这一判断,我至今认为比较科学、正确,它同时也被学术界所接受。因此,编纂这套纳西学丛书的冲动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为纳西学立名、正名,并全面、系统展示纳西学的内涵。当然,这只是就至今为止的情况而言,继续丰富、发展它的使命已经历史地落在后来学者的肩上。
当这套丛书即将问世之际,纳西族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固守万古的民族保守性已经被击破,发达的交通已突破铁甲山的阻绝、金沙江的割断,使“丽江口袋底”的神话不再;快捷的通讯将古麽些人的后裔编织进全球现代信息网络之中,靠古老的象形文字及口传心授维持独立的知识系统已难以为继;农民转变为市民、乡村开发成城市的社会转型风驰电掣;以追求超额利润为目的的一库八站建设将一改玉璧金川的原生形态;每年400万的游客正在改变着丽江的一切;不断变化的行政区划,使纳西族的生存空间从汉时的六江流域退居三江并流区,继而兰州立县、拖支并维、迪怒建州、行署改市、丽江县裂身为二。从自然到社会分错杂然,到处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由社会而主体光怪陆离,一切都在解构与重组。这便是纳西学今天所面对的现实,这也是纳西学学科的生长点。或许过于苛刻,但纳西学必须回答纳西文化生死存亡的问题,决不能陶醉于古乐、古城、古文字带来的荣耀,更不能沉迷于现代社会的犬马声色、“安乐死亡”。
纳西族社会的阵痛或许正是纳西学的荣幸。阵痛,所以产生刺激,有了问题意识;阵痛,所以有新的思想诞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已经走过的历史岁月,纳西学已经产生《麽些研究》、《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英语一纳西语百科辞典》、《被遗忘的王国》、《纳西族象形文字谱》、《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族史》、《纳西族文学史》、《麽些研究论文集》、《东巴神话研究》等标志性成果,产生了巴克、洛克、雅纳特、西田龙雄、方国瑜、李霖灿、和志武、郭大烈等大家,涌现出戈阿干、杨世光、和钟华、李国文、王元鹿、詹承绪、王承权、刘龙初、喻遂生、杨焕典、伊藤清司、王超鹰、蔡华、杨福泉、和少英、拉木.嘎吐萨、李近春、白西林、杨德錾、余嘉华、诹访哲郎、和发原、木丽春、杨正文、李静生、王世英、李锡、李海伦、杨海涛、陈烈、赵心愚、白郎、和力民、习煜华、李丽芬、和宝林、和庆元、和品正、牛耕勤、周智生、冯莉、孟彻理、生明庆二、黑泽直道、杨杰宏等学者,成立了国际纳西学学会这样的组织,创办了《国际纳西学学会通讯》这样的杂志,出版了《纳西东巴古籍译著全集》这样的经典,举办了国际纳西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这样的会议。我们也可以由此坚信:未来的纳西学将在更广的学术视野、更细的专业分工、更大的学科综合、更细的理论分析、更多的民族与国家参与、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利用之基础上得到发展、得到推进,并产生新的学术成果,推出新的学术代表人物,创造新的学术辉煌。
学术需要积累,学科也需要积累。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狂自大,且让我们都来做纳西学的积累工作。纳西学的存在证明只能是实力:实实在在的队伍,实实在在的成果,实实在在的资料,实实在在的工作。
按照丽江市市委书记和自兴同志与我确定的原则,这套纳西学丛书就其作者而言,不分中外,不别纳汉,凡在纳西文化研究中作出突出成就者均列在入选行列;就其范围来说,除文学创作以外的纳西学论文、评论、调查报告、译文都择优辑入;就其目的来说,完全是为了对纳西文化研究进行梳理,结构纳西学的框架,提炼纳西学的方法,唤醒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自觉,确立纳西学的主体。
组织出版这样一套丛书,显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纳西族学术界的参与。有幸的是,我的初衷得到了同仁们的响应,更得到丽江市古城管理局及其局长和士勇的襄助。最难忘的是得到民族出版社及其罗焰女士的帮助,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旅游文化专业委员会刘永生秘书长、李莉副秘书长和苏州市蔡琨先生、庞欢先生的慷慨扶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又一次得到证明。
我坚信,总有一天,纳西学必将成为与藏学、蒙古学等学科并驾齐驱的显学,我的后继者将不必再为“权威们”怀疑纳西学的存在而饱受屈辱。到那一天,纳西学将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存在,它的文字、训诂、语言、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军事、辞书、艺术、社会、医药、天文、技术、生态、民俗等分支学科都将一一形成,并向更深入、更细致的层次发展。
2006年5月13日于北京寓所
后记
承蒙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白庚胜先生的鼎力支持与鼓励,让我跻身于“纳西学丛书”的众多作者之列,使我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结集出版。这不但是对我的肯定与鞭策,而且能使学术界同仁进一步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东巴圣地白地神川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同时对东巴文化研究整体有所贡献和补益。想到这些,我十分欣慰。
此书能够顺利面世,与民族出版社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本书责任编辑罗焰女士倾注了心血,她那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令我钦佩和感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此书付梓之时,我想借书末一角再补充几句话,诚恳盼望学界同仁和有识之士予以关注。
其一,此书是我近四十年之研究心得,所得出的结论和观点,难免与学界前辈有所相左,有标新立异之嫌。而所罗列的资料,系笔者数十年深入民间征集而得,许多资料是首次面世,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再现圣地东巴文化的真实面目,大凡一个新面孔和新观点首次亮相,往往难免被冷落、排斥。我希望我的著作不致遭此噩运,而是有幸能够掀起微澜,最不济也可充当几声呐喊。
其二,东巴圣地白地神川的纳西族,自称和他称均为“纳罕人”。他们是这里的原住民,不但创造了灿烂的东巴文化,而且创造了极有特色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文学艺术作品,尤其表现在语言方面,发音独特,用词古朴,句式简短,保留有较多的古典色彩。本书所采用的神名、人名、地名等许多专有名词,完全按上述古音音译写出,不可避免地与学界前辈之说不相吻合,甚至差异很大。鉴于此,我希望编辑切勿与前人之说硬作接轨、一视同仁,而能保留原音原字,以便有所区别,并能给研究者提供对比研究的例子。
其三,本书所有字例、经书例,均采自东巴圣地,有浓厚的独特之处,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研究。世人对圣地东巴文化了解不多,且多有误传误解,此书仅作一孔之见,但足以作些正解和辨误。
2007年2月22日作者写于白水台下木屋
本书介绍了有关纳西族的生存环境、存在历史、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组织制度、艺术创造、技术成就、纳西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者与成果、历史与活动、机构与组织等内容。收录了除文学创作以外的纳西学论文、评论、调查报告、译文;其目的是为了对纳西文化研究进行梳理,结构纳西学的框架,提炼纳西学的方法,唤醒纳西学学科建设的自觉,确立纳西学的主体。 纳西学,就是以纳西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实践上,它贯穿古今;在空间上,它横跨东西。既包括对纳西族的本体性研究,也包含这种研究本身。它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初,源于西方学者、传教士、军事人员对纳西族地区的游历……本书论文有:《白地神川东巴文化的圣地》、《东巴象形文字的三个阶段》、《论东巳教的发源地》、《东巴文化与东巴文学》、《洛克的东巴圣地之行》……【作者简介】 杨正文,纳西族,1943年7月出生于香格里拉县白地东巴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受东巴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东巴教和东巴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和感情。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过文工队创作、中学教师、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地方志编辑等工作,历任教研组长、调研部主任、州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迪庆方志》主编、《迪庆州志》副主编等职。任迪庆纳西学会会长。1994年被评为新闻出版系列副编审。出版东巴文化专著《最后的原始崇拜白地东巴文化》,发表东巴研究论文数十篇。创办圣灵东巴文化学校、汝卡东巴学校,培养东巴文化传人,硕果累累。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杨正文纳西学论集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纳西学丛书 | ||
9787105084999 《杨正文纳西学论集》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民族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2000 |
杨正文纳西学论集是民族出版社于2007.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85.7-53 的主题关于 纳西族-民族文化-文集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