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

吴红云, 著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

书籍简介:

本书为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实证研究专著,是作者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求学期间的博士论文。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心理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在元认知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的争议与不足。第二部分翔实报告了作者所进行的四项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第三部分总结了本研究中的主要调查结果,分析了本研究在调查方法方面的贡献与不足,讨论了它们对元认知理论研究与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实践意义,并探讨了今后二语学习与元认知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作者介绍:

吴红云,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84年获武汉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攻读语言学研究生课程;1999-2000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问学者,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北外优秀博士论文奖、《现代外语》最佳论文奖。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与相关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元认知理论研究

2.1 元认知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2.1.1 元认知的界定

2.1.2 元认知与认知的区别

2.2 元认知构成要素研究

2.2.1 F1avell的理论框架

2.2.1.1 元认知知识

2.2.1.2 元认知体验

2.2.2 Nelson与Narens的理论框架

2.2.3 其他研究者的观点

2.3 元认知特点研究

2.3.1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

2.3.2 元认知的发展性

2.3.3 元认知的动态性

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5 小结

第三章 元认知理论、二语习得与二语写作研究

3.1 元认知策略与认知策略的界定及元认知策略的分类

3.2 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的验证性研究

3.2.1 元认知与二语学习

3.2.2 元认知与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

3.3 元认知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3.4 元认知与二语写作

3.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6 小结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第四章 探索性纵向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二语写作元认知教学主要原则

4.4 数据资料收集

4.4.1 第1阶段数据资料收集

4.4.1.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

4.4.1.2 开放式问卷

4.4.1.3 非正式小组访谈

4.4.2 第2阶段数据资料收集

4.4.2.1 限时与非限时作文练习与测试

4.4.2.2 周记调查

4.4.3 作文评阅

4.5 作文成绩统计结果与分析

4.5.1 统计结果

4.5.2 结果分析

4.6 开放式问卷与周记调查资料的归类整理结果与分析

4.6.1 归类整理方法

4.6.2 归类整理结果

4.6.3 元认知构成要素分析与讨论

4.6.3.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

4.6.3.2 元认知任务评估

4.6.3.3 元认知策略

4.6.3.4 元认知体验

4.6.4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

4.6.5 元认知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4.6.6 元认知特点分析与讨论

4.6.6.1 元认知的发展变化性

4.6.6.2 元认知的动态性

4.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4.8 小结

第五章 对sEL与USEL写作元认知能力的横向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

5.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5.2.2 与研究对象的沟通

5.3 数据资料收集

5.3.1 电话访谈和小组会议

5.3.2 三类作文测试

5.3.3.开放式问卷填写

5.3.4 有声思维实验数据资料收集

5.3.4.1 总体设计

5.3.4.2 实验培训

5.3.4.3 实施过程

5.3.5 半结构式访谈

5.4 数据资料整理

5.4.1 外教对作文的评阅

5.4.2 有声思维实验录音资料的转写和编码

5.4.3 开放式问卷与半结构式访谈资料整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

5.5.1.1 元认知主体能力评估

5.5.1.2 元认知策略

5.5.1.3 元认知体验

5.5.2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二

5.5.3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5.5.4 写作元认知特点分析

5.5.4.1 元认知的动态性

5.5.4.2 元认知的可陈述性

5.5.5 写作时间的设计与作文成绩的关系

5.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5.7 小结

第六章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定-因子分析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

6.3 调查工具

6.3.1 问卷的设计

6.3.2 问卷的两次试测

6.3.3 问卷的篇幅问题

6.4 因子分析

6.4.1 因子的确定过程

6.4.2 因子的命名

6.4.3 共同因子的确定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三

6.5.2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确定的意义

6.5.3 关于未进入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变量的讨论

6.6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6.7 小结

第七章 写作元认知对作文成绩的影响——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

7.3 数据整理

7.4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研究结果与讨论

7.5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

7.6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讨论

7.6.1 写作元认知构成要素理论框架新探之四

7.6.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7.7 该项研究设计的主要长处与不足

7.8 小结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第八章 主要调查结果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8.1 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

8.2 写作元认知与作文成绩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及其意义

8.3 写作元认知特点调查结果及其意义

8.4 对SEL与USEL横向研究的主要结果及其意义

8.5 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8.6 小结

第九章 研究方法的贡献与不足

9.1 贡献

9.2 不足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内容摘要: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心理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在元认知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分析了该领域研究中的争议与不足。第四章至第七章为第二部分,也是《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主体部分,翔实报告了作者所进行的四项实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第八、九章为《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的综合讨论部分。第八章总结了本研究中的主要调查结果,并讨论了它们对元认知理论研究与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启示和实践意义。第九章分析了本研究在调查方法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探讨了今后二语学习与元认知研究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成功地将元认知理论引语写作研究,为二语写作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将多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研究做到由面到点,又由点到面,层层深入。
探讨了元认知可陈述性和动态性等重要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认知的特点。
创建了二语写作元认知能力的理论模型,对开展同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60055244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 291 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6.04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H05 的主题关于 第二语言-写作-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