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8.0
从“农民性”和革命文化互动的视角去感悟、理解江西苏维埃运动这一段历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析角度。传统乡民与革命知识分子之间,革命的政治文化与农民的深层政治意识的磨合,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维画卷。阶级斗争学说作为一种“新科学”,在中国不但提供了对社会、历史的整体性理解和实践路径,而且对于一个以农民为主的国度,走了一条民俗化、简单化的线路,从而减弱了国民走上革命的复杂性与内在紧张感。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时段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本文的创新点
五 理论、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革命序幕:共产党与苏区农村
第一节 中央苏区的民性
一 原初的营利意识
二 安逸的“乐土”
三 山区型权威性格
第二节 早期江西革命组织的生态分析
一 江西早期的革命情形
二 革命组织生态分析
第三节 地缘革命学: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
一 理论背景与解释限度
二 地理环境、社会控制与革命的兴起
三 封闭性与外向性悖论中的革命传播
第二章 革命下乡:知识分子与农民的结盟
第一节 乡村革命的源起: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一 地方素质:乡村暴动的领导群体构成
二 外部活动:革命思想的产生
三 在乡下干革命:身份认同与革命的职业化
第二节 走向乡村:苏俄模式与中国的农民革命
一 从“强调工人成分”到“农民革命”
二 “党指挥枪”:强有力列宁主义政党的塑造
三 “肃反”:作为民众动员的一环
第三节 革命的“瓶颈”与中共动员模式的形成
一 革命的“瓶颈”
二 动员、任务与政令:中共党人的应对
第三章 环境?性情?仪式:苏区民众参与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赤白对立:革命环境的形成
一 “意识觉醒”中产生“革命精神”
二 “赤白对立”中形成“革命情势”
三 “特定场景”中塑造“革命荣耀”
第二节 农民性格与革命的传播
一 农民利益即时满足的实利主义
二 接受革命教化之前的农民具有同质性而导致的简单、好走极端的特质
三 中国传统农民的人情文化:重人情、轻人性的非理性思维
第三节 乡下人的革命性:农民仪式与革命“在场”
一 农民的仪式
二 革命的“在场”
三 革命表象与农民行为
第四章 “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
第一节 越穷越革命?——革命动员中的贫雇农
一 “越穷越革命”:中共动员理念中的贫雇农
二 走向“革命”:贫雇农从观望、质疑到从众的心理进程
三 政治压力的形成:组织性动员与对立面的控制
第二节 婚姻自由与中央苏区的妇女动员
一 政策倾斜:杠杆是这样撬动的
二 婚姻自由与阶级斗争:积极性孰大孰小?
三 心理基础与制度保证
第三节 时刻准备着:小学教育与苏区儿童动员
一 小学教育——国共两党争取民众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 苏区的小学教育
三 中共的儿童动员
第五章 政党战斗力的锻造:走向乡村的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在“传统”中革命:苏维埃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中共构建基层政权的设想与现实困境
二 苏维埃政权与原有的权力体系
三 苏维埃基层政权的构成趋势
第二节 民主“下乡”:从《红色中华》看苏区的群众监督
一 苏区的喉舌——《红色中华》报
二 群众批评的内容分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三 群众监督的制度化条件与作用
第三节 阶级“再造”: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民众动员
一 中央苏区阶级基础的困境:查田运动的兴起
二 查田运动与中央苏区基层组织的重塑
三 再造阶级基础的动员机制:查田运动与民众革命积极性的契合
结论与思考: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一 中共动员的三种模式
二 实质性问题:“农民性”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
三 思考与跨越:理解农民、理解革命
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关注的焦点主要不是革命精英与领导者,而是底层民众,不是“先进”势力,而是“落后”势力。从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的革命,可以走进历史的深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质。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16115336 如需购买下载《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15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2.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69.407 的主题关于 中央革命根据地-研究-江西省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