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9
定价:26.0
本书作者扼要梳理了经学教育演进的历程,概括了“《诗》教”观的基本框架,明确了“《诗》教”的基本教育功能的传统定位。从探讨朱熹的《诗经》研究入手,指出朱熹批判吸收汉唐《诗经》研究成果,舍弃其尚文辞、务繁杂的偏颇,注入理学思想的精神内涵,跳出《毛诗》束缚,以《诗集传》为集大成之作,确立了“以诗说《诗》”的解诗原则,建立起章句与义理统一的体例,明确了“导性情之正”的“《诗》教”目的论,创立了讽诵涵泳、玩味通悟、体察自解等一套读《诗》方法,从而建构起朱熹“《诗》教”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文章充分研究并广泛借鉴了学术界对经学,特别是《诗经》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存异之点进行了认真的考辨,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据,论证和阐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也展示了作者相当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
序一序二导言 一 “《诗》教”内涵流变 二 “《诗》教”研究概述第一章 朱熹“《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积淀期 一 思想文化背景 二 确立成圣追求 三 文学观念转变 第二节 矛盾期 一 思想认识的飞跃 二 与吕祖谦的切磋 三 自家体会出的矛盾 第三节 创新期
序一序二导言 一 “《诗》教”内涵流变 二 “《诗》教”研究概述第一章 朱熹“《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积淀期 一 思想文化背景 二 确立成圣追求 三 文学观念转变 第二节 矛盾期 一 思想认识的飞跃 二 与吕祖谦的切磋 三 自家体会出的矛盾 第三节 创新期 一 对欧阳修“求诗本义”思想的借鉴 二 从《诗集解》到《诗集传》 三 不用束景南分期的理由第二章 朱熹“《诗》教”观的思想基础 第一节 儒家“《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 经学教育的演进 二 儒家“《诗》教”观的基本架构 三 先秦至唐代《诗经》教本的发展 第二节 朱熹“《诗》教”观的思想基础 一 诵诗者必达于政的教育目的观 二 “道心”御“人心”的教化理路 三 “《诗》本性情”的“《诗》教”动力 四 经学教育的研究经验第三章 朱熹“《诗》教”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诗》教”旨趣 一 朱熹“正性情”的“《诗》教”旨趣 二 相关观点辨析 第二节 《诗集传》作为“《诗》教”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 “以诗说《诗》”的解诗原则 二 “章句”与“义理”相统一的体例特征 第三节 “《诗》教”方法论 一 从“读书法”到读《诗》法 二 以“涵泳”为中心的读《诗》法 三 治学与教学相统第四章 朱熹“《诗》教”思想在元明清三朝的影响 第一节 理学教育在元、明、清三朝的演变 一 元代:少数民族对先进文化进行选择的结果 二 明代: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对意识形态领域的要求 三 清代:汉化与统一思想相遇合的必然 第二节 《诗集传》的命运沉浮 一 自问世至元代列为法定科举教科书——初入佳境 二 自元至明前期——一本独尊 三 自明代中、后期至清初——沉浮跌宕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本书以儒家“《诗》教”史为背景,从教育史的角度,对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的“《诗》教”思想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朱熹的《诗经》研究与《诗经》传授的关系,对朱熹既集前代大成,又进一步开拓创新的特点作了深入发掘,并展示了宋代“疑经辨古”思潮的风貌,以及宋儒集成创新的精神;其次,对代表朱熹“《诗》教”思想的《诗集传》,从经学教材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朱熹“《诗》教”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是对朱熹教育思想研究的拓展,也是对中国传统经学教育研究的深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帮助人们具体、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给予今天的教育探索以启示。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梳理了由先秦到宋代儒家“《诗》教”的发展历史,从而将朱熹的“《诗》教”思想放到一个大的专业背景中加以研究。 本书从教材的角度,将朱熹的《诗集传》与《毛诗》、欧阳修的《诗本义》、王安石的《诗经新义》等代表性的《诗》教教本作了深入的比较,以凸显其特征。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1161104 如需购买下载《朱熹《诗》教思想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印次 | 1 | |
定价(元) | 26.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1 × 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29 | 印数 |
朱熹《诗》教思想研究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22 ,B244.75 的主题关于 诗经-文学研究 ,朱熹(1130~1200)-理学-哲学思想-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