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

汪涌豪, 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30.0

书籍简介:

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三个方面的探讨。一从认知的角度来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原人”的特点;二从范畴的角度来加以分析;三从方法论的角度加以考察。

作者介绍:

汪涌豪,浙江镇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和2002年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0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2000年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2005—2006年为神户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治古代哲学与史学。著有《中国古典美学风骨论》 (1994年)、《当代视界中的文论传统》(2003年)、《批评的考究》(2003年)和《中国游侠史》(中文版2001年、日本版2004年) 、《游侠人格》(大陆版1996年、台湾版1997年)等八种,主编有《中国诗学》(4卷 1999年)、《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20种 2007年)等三种。曾获得中国图书奖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范畴的哲学定义

第一节 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范畴的理论地位

第三节 范畴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范畴的构成范式

第一节 范畴的语言形式与构成

一、汉语特性笼盖下的文学批评

二、范畴的结构与活性

三、象形的意义

第二节 取式于自然与人事

一、在仰观俯察中肯认

二、感性形态的获得

三、对感官用语的援用

第三节向观念论趋进

一、单个范畴存在形态的演变

二、系统范畴的抽象化趋势

三、由有迹之形走向虚眇之境

第三章 范畴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直觉思维的硕果

一、范畴的整体性与直接性

二、认识超越的实现

三、善会其通与全息呈示

第二节 超越逻辑

一、充满暗示性的定义

二、模糊识别与解读

三、具象批评与范畴的模糊性

第三节 可运作的动态系统

一、承传变易的双向运动

二、历史性与学派性

三、范畴的衍生力及其统序特征

第四章 范畴与创作风尚

第一节 历史的转捩

一、由范畴出现频率切入

二、“百代之中”的中唐

第二节 风骨范畴与汉唐文学理想

一、六朝文学背景下“风骨”的提出

二、对唐初文风的匡正

三、完满的落幕

第三节 作为宋元人心境折射的平淡范畴

一、以道家思想为底里

二、沉静于内省的境域

三、平简清野之美

四、由陶诗的发现看平淡理想的确立

第四节 格调:明清人回归传统的旗帜

一、从“体格”、“气格”到“格韵”、“格致”

二、“调”的涵义与“格调”的意指

三、“格调”之于总结期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五节 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一、理性思潮的冲荡与相关范畴的抬升

二、禅宗、理学与心学对范畴的滋养

三、“以复古为解放”的范畴统合

第五章 范畴与文体

第一节 诗文体式与范畴

一、唐前文体探讨中基本范畴的确立

二、两宋诗文范畴创设的丰富

三、明清范畴诠解和运用的成熟

四、相关概念、范畴例释

1.“响”

2.“脉”

3.“波澜”

4.“圆”

5.“老”

6.“本色”

7.“家数”

8.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二节 词的体式与范畴

一、宋代词学范畴解说

二、骚雅与沉郁:元明以后范畴的振兴

三、词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妥溜”

2.“涩”

3.“深静”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三节 曲的体式与范畴

一、词曲体制同异与范畴的分际

二、元明清诸家曲学范畴论要

三、曲学范畴总结和重要范畴分释

1.“豪辣灏烂”

2.“俊”

3.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四节 戏剧体式与范畴

一、明代剧学范畴通论

二、清代剧学范畴与金圣叹、李渔的贡献

三、剧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局段”

2.“主脑”

3.“机趣”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五节 小说体式与范畴

一、小说观念的萌起与明清小说范畴

二、晚清的进步

三、小说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幻”

2.“避犯”

3.“白描”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六节 诸文体与范畴的对应关系

一、各体文论范畴成熟度与理论品级

二、各体类范畴集束与小结

1.诗文体式范畴集束

2.词曲体式范畴集束

3.戏剧、小说体式范畴集束

4.几点小结

第六章 元范畴:文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第一节 元范畴问题的提出

一、范畴的位序与元范畴的界定

二、确立过程中诸种观点的研判

三、元范畴的唯一与多元

第二节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考察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及其对文学的浸入

1.“天人合一”的提出与儒道两家的论述

2.通天尽人的“人文”追求

二、由此确立的元范畴的剖解

1.“道”与文学的归趣

2.“气”的本原意义

3.作为创作发生论和接受论的“兴”范畴

4.“象”的发现与营构

5.执中平允与“和”生万物

三、元范畴联结成的范畴体系构架

1.元范畴的相互关系

2.元范畴之于体系构建的可能

第七章 范畴的逻辑体系

第一节 本原性范畴

一、主体本原及相关范畴序列

二、客体本原及相关范畴的联结

第二节 创作论范畴

一、指涉创作发动的范畴序列

二、揭示创作思维规律的范畴系统

三、“才”与“法”:关于创作机理范畴

第三节 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

一、风格范畴体系的导入途径

二、作品物质构成提供的视点

三、基于格制体调等实性构成的规范范畴

四、虚性构成形态的规范范畴

五、对冥合主客体的生态构成的范畴指说

第四节 鉴赏与批评论范畴

一、规范批评主体的范畴序列

二、涵括批评原则和方法的范畴序列

第五节 范畴体系的整合

一、“潜体系”状态下范畴勾连的凸现

二、一个尚未闭合的系统

结语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原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笫二种《范畴论》,经修订易为今名。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诗文、词曲、戏剧和小说等各体文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范畴间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使得全书既保持了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本身所固有的丰富与灵动,又凸现了范畴的理论品性及其之于当代文学、美学建设的意义,被称为是第一部在历史考辨与理论建构相结合的基础上,全方位拓展范畴研究界域,提出了许多前人没有提出过的问题,给人以很大启发的完整系统的范畴学专著。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复旦文库
9787309053128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复旦大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1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3000

书籍信息归属:

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是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7.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6.09 的主题关于 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古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