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30.0
本书由上海古旧书店——上海书店内部业务刊物《古旧书讯》编选而来。其主要内容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在上海的文坛巨匠以及知名文人如鲁迅、俞平伯、郁达夫等与出版有关的一些逸闻趣事,颇具可读性。
序一丁景唐
序二陈子善
编选说明
我所知道的文萃社居鸿源/l
“文萃事件”后出版的两套时事性丛书俞筱尧/19
回忆“新生”事件严长衍/23
“新生”事件与艾寒松周幼瑞/30
上海沦陷时期“兄弟图书公司”被封经过周幼瑞/35
“富通事件”前前后后金迅/41
“湖畔诗社”的创立及其出版物周国伟/45
湖畔诗社的两本诗集刘华庭/50
谢旦如和他的《苜蓿花》徐重庆董校昌/53
朱自清与“湖畔诗社”钱大宇/58
上海通信图书馆及其《书目》和《月报》杨浩基/61
关于上海通信图书馆杨渭元/64
新月社始末我见谢家崧/66
鲁迅与未名社林炜/74
《女星》和“女星社”谈健刚俞子林/77
艺术剧社及其出版的书刊洪明曾/81
郑振铎与国际笔会中国分会陈子善/84
俞平伯与曲社徐重庆/89
中国学会始末虞坤林/94
“中华地学会”简史三十年代出版的《地学季刊》浅述葛方文/99
“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简史葛方文/103
文坛旧闻录沈松泉/105
忆念矢志保存革命文物的谢旦如先生丁景唐/133
俞平伯、施蛰存和画家洪野丁景唐/140
回忆鲁迅关于《五讲三嘘集》的谈话楼炜春/148
鲁迅与《醒世姻缘传》王锡荣/152
鲁迅与刘承斡的书缘柳和城/157
胡适给陈乃乾的两封信虞坤林/160
徐志摩二三事谢家崧/164
《徐志摩年谱》谈往陈从周/174
关于徐志摩的一件轶闻沈松泉/178
把握人民文学的方向缅怀郭沫若先生范泉/18l
茅盾致范泉范泉辑注/184
巴金书简范泉附记/188
新发现的邹韬奋狱中书简张树年/191
郑振铎为国家抢救版本图籍的伟绩《郑振铎先生书信集》编后刘哲民/195
郁达夫致邵洵美遗札陈梦熊/203
幽默老舍记老舍和父亲赵景深的往来赵易林/206
诗人朱湘赵易林/212
诗人焦菊隐徐重庆/220
乌鸦、喜鹊与和平鸽关于曹聚仁二三事纪维周/224
一件标点古书的旧案周劭/228
钱歌川曾想落叶归根徐重庆/231
潘汉年何时加入创造社沈松泉/235
范寿康与《中国哲学史通论》章克标/238
杨骚小传钦鸿/241
访陶菊隐刘华庭/244
我所认识的汪旭初吕学端/247
林纾和魏易孙继林/249
海上漱石生的最后遗篇顾承甫/253
我的写作经历黄裳/255
叶德辉轶事徐重庆/258
近代学术怪人李宗吾孙继林/261
忆念丁玲同志邵公文/263
[附]我所见到的《红黑》杂志谈健刚/265
悼念萧老刘华庭/268
凤凰涅巢忆从周刘华庭/271
沉痛悼念赵景深教授刘华庭/274
怀念宋云彬先生欧阳文彬/277
怀念顾老记顾廷龙先生二三事林其锬/280
我所认识的郑逸梅先生刘华庭/286
徐迟琐忆范泉/290
叶老轶事随记悼念叶圣陶先生王知伊/293
藏书家陶兰泉陈乃乾/297
藏书家刻书家陶湘与修绠堂书店李新乾/300
陈援庵先生买书刻书佚事李新乾/305
顾颉刚从商务印书馆到朴社徐雁平/308
纪念出版界前辈赵家璧先生刘华庭/312
怀念政治地图设计家金仲华莫志恒/316
胡愈之与海外进步文化出版事业温平/320
回忆黎烈文与永安改进出版社赵家欣/327
我的简历李小峰/332
出版家沈松泉事略钦鸿/334
[附]鲁迅先生墨宝失而复得记沈松泉/337
最后一次的会见丁之翔/340
黄洛峰书鲁迅《自题小像》句纪念黄洛峰同志逝世三周年范用/343
陆圣泉年谱陆莲英/345
回忆黄嘉音同志尚丁/348
陶元庆和我钱君甸/35l
三十年代出版界的昙花书籍装帧艺术家郑川谷莫志恒/355
忆内山完造先生纪念内山完造诞生一百周年王宝良/359
一九三0年代的“漫画热”林豪/368
光明在望记一次激动人心的旅行俞筱尧/375
编后记/380
前言
去年10月里的一天,上海书店的俞子林来看我,说他准备从过去上海书店的内部刊物《古旧书讯》中精选出几本书,要我为他写序。
我想,我年龄已近九旬,不知是否有能力来完成,转而又想到自己一辈子从事出版工作,研究现代文学,对当时的文化环境和历史沿革比较熟悉,而且对优秀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就答应了。
《古旧书讯》(初名《业务通讯》)创刊于1959年1月,可惜只出至十八期就停刊了。那是根据市委关于整顿内部刊物的决定。停刊的消息是我去传达的,我正担任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的处长。其实我心里很看重这份刊物,觉得它内容丰富,有行业掌故、版本鉴别、稀见珍本古籍、碑帖和革命图书文物介绍等;作者水平较高,大都是版本专家和书店的业务骨干。我也曾为这本刊物写过稿,我不无惋惜地对书店的同志说:“刊物只能停办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化的春天来了!1979年在俞子林的提议下,同年8月《古旧书讯》又与读者见面了,当然还是属于内部刊物。后来由于市场上的各类刊物日益增多,到1989年12月,在出版了六十三期后就自动停刊。
《古旧书讯》的来稿力求做到亲身经历、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三亲”,读者看起来觉得亲切、真实、可信、可靠,而且在图书行业里堪称是独一无二,许多专家学者、图书馆都愿意阅读、收藏这本刊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许多老前辈都还在世,于是这本刊物的编辑同志就尽可能地找到原来的当事人,请他们写回忆文章,如请施蛰存谈《现代》、赵景深谈《文学周报》、周全平谈《洪水》和西门书店、楼炜春谈天马书店、楼适夷谈《奔流新辑》、胡绳谈《抗战三日刊》、马荫良谈《申报》、章克标和林达祖谈《论语》、丁裕谈《上海周报》、尚丁谈《展望》等。并且还请一些知情人写发生在出版界的各种事件和人物轶事等。人们常说,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古旧书讯》为抢救历史文化,为我国的出版史、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套书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反映了上海不同时期,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出版业的兴旺与繁荣。不只是一条文化街的成长,而是通过这条街的历史流程,竖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挺拔数十年的早程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文化街云集了国内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等,特别是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是1932年7月成立的革命出版机构,于1934年9月1日从桃源坊迁至福州路384弄;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分别成立于1936年和1935年,店址虽不在福州路,但都委托福州路436号《大公报》(上海版)代办部作为他们的代销机构;1948年三店联合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1949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三联书店今后工作方针的指示》确认,“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下的书店”,“过去在国民党统治区及香港起过巨大的革命出版事业主要负责者的作用。”“这个书店的工作人员,如邹韬奋同志等,做了宝贵的工作。”
从现已编定的三本书的目录来看,编者是继承了《古旧书讯》的特点,大部分是作者“三亲”的文章,还有一些专家学者的文章,史料性强,看起来很有味道。无意中也为一些老作家的再现提供了平台。如女作家关露在2007年是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书里收了我的《关露同志与(女声)》、丁言昭的《介绍诗集(我歌唱>》和刘华庭的《关露的两本书》(即诗集《太平洋上的歌声》和中篇小说《新旧时代》),刚好成为一组悼念关露,表达我们敬意的追思文章。
这本刊物能把以往几十年的掌故轶事发掘出来,与刊物编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例如沈松泉的文章《关于光华书局的回忆》和《光华回忆余话》等,史料价值高,但开始时作者没有实物资料,难以落笔。书店的负责人毕青查得1931年6月编印的光华书局书目后,迅速送给作者,才根据这些资料写了三万字比较全面的长篇回忆,后来又刊登在1991年6月《出版史料》第二期上,而作者在1990年3月病逝于天津。类似作者与编辑、出版人密切合作的例子还有不少。
《古旧书讯》以积累书刊史料为己任,记录了很多文坛往事、书业掌故。古旧书业的经营传统,使文化街永葆书香特色,吸引国内外读书人、爱书人纷至沓来,流连忘返,淘得各自心爱的书刊,在客观上,传承了文化街的特色,提升了文化街的知名度,成绩蜚声中外。
今天,上海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根据中央对上海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经济领域的改革成果令人目不暇接,群情激奋。在文化建设上,也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思维,规划好整个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建设蓝图,以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促进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这套书的出版,使我想起福州路文化街形成的动因与发展的历史过程,联想到我几十年来接触到大量的文化街的人和事,以及有关历史资料。我相信,这套书对于广大爱书、写书的读者来说,是一套非常有帮助的好书,对于海内外到上海来寻访昔日文化街往事的读者来说,也是一套带有导游性质的好书。
2008年2月12日
后记
本集所收文章,主要是有关文艺社团史料,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上海文化出版界的几宗事件,以及对文化界人士的回忆等。作者大多是当事人或亲历亲闻者,因而内容真实感人,可以见到那时文坛的风雨,老一辈文化人的风貌,有许多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的地方。
在这些作者中,有的是属于不同流派、不同营垒的人士,他们当然会有不同的叙述和不同的观点,读者们自会历史地看待,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判。
本集最后两篇文章:林豪先生所写三十年代上海漫画热与漫画刊物兴起的情况,是他当年参与这些活动的历史见证,是特意收人的。
俞筱尧先生的文章,记录了部分著名民主人士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从内地潜赴香港辗转到达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经历。本文作为本书的殿后是很有意义的: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界人士在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后终于盼来了光明,告别旧时代,迎来新中国!
编者
2007年8月8日
本书内容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在上海的文学巨匠以及知名文人如鲁迅、俞平伯、郁达夫等人与出版有关的一些逸文趣事,颇具可读性。本书史料丰富、翔实,反映了上海上个世纪20-40年代文化出版业的兴旺与繁荣。 本集所收文章,主要是有关文艺社团史料,三四十年代发生在上海文化出版界的几宗事件,以及对文化界人士的回忆等。作者大多是当事人或亲历亲闻者,因而内容真实感人,可以见到那时文坛的风雨,老一辈文化人的风貌,有许多值得后人纪念和学习的地方。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那时文坛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806788189 《那时文坛》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上海 | 出版单位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30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384 | 印数 |
那时文坛是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08.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6 的主题关于 作家-生平事迹-中国-现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