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0.0
本套丛书即是从实证田野出发,呈现出今天的人类学研究在面对当下社会文化事象时所激发出的新的阐释力、方法论和独到眼光。从“人类学与乡土仪式”、“人类学与物”、“人类学与旅游”等三个研究视域出发,全面展示国内一批新锐年青学者立足人类学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国内人类学研究发展的最新趋势。本套丛书拟选著作的作者均具有博士学位,且均具有深厚的人类学专业素养。各册专著均以扎实丰富的实地田野案例为支撑探讨人类学前沿理论问题,显示出了本土化与对话国际的学术自觉,是一套关注现实、立意新颖、水准优良的人类学研究丛书。本书以武夷山申遗运动对北山村的影响为例,阐述了申遗运动对村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绪论
第一节 世界遗产地村落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世界遗产地村落的民族志调查
第三节 主要关注点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遗产运动与村落政治的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遗产与遗产运动回顾
一、国际视野中的遗产概念
二、中国的遗产概念及演变
第二节 人类学取向的遗产研究
一、国内遗产研究的三种范式
二、国外遗产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遗产运动对村落政治的影响研究
一、村落政治的人类学研究
二、“遗产运动”场域中的村落政治及变迁研究
绪论
第一节 世界遗产地村落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世界遗产地村落的民族志调查
第三节 主要关注点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遗产运动与村落政治的人类学研究
第一节 遗产与遗产运动回顾
一、国际视野中的遗产概念
二、中国的遗产概念及演变
第二节 人类学取向的遗产研究
一、国内遗产研究的三种范式
二、国外遗产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三节 遗产运动对村落政治的影响研究
一、村落政治的人类学研究
二、“遗产运动”场域中的村落政治及变迁研究
第二章 新村田野图景
第一节 武夷山的人文地理
第二节 新村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
一、新村的界说
二、新村的经济背景
三、新村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
小结武夷山遗产的传承主体
第三章 “世遗”情境中的遗产申报与村落拆迁
第一节 “申遗”现象与新村的拆迁
第二节 “暗流”涌动:“挖路”事件分析
一、“挖路”:一纸“政府令”激起千层浪
二、事件背后的“洪流”
小结遗产主体的边缘化与权力的隐喻
第四章 遗产的归属与地方的声音
第一节 山林“确权”的由来
第二节 “三访”——“世遗”语境中的诉愿机制
一、“三访”始末
二、转机:“面呈领导”
第三节 新村群体性上访中的权力关系分析
一、官方的“摆平术”及其效力
二、“上访”场景中的地方精英
第四节 传统“斗茶赛”的接续与重构
小结遗产权属的变更与地方民众的回应
第五章 村落政治与权力关系的重构
第一节 “世遗”补偿款引发的村落纠纷:“外嫁女”事件
一、事件原委
二、到市里“讨说法去”
三、出乎意料的结果
四、影响
第二节 村民选举中的权力展演
一、2006年的村民选举:村民代表与村委选举的“台前幕后”
二、2009年的村民选举:地方精英的“隐性”力量
小结世界遗产的后续影响:村落内部关系的紧张与疏离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田野归去来·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喧嚣的新村:遗产运动与村落政治》以一个坐落于福建省武夷山境内的“新村”为蓝本,讲述其面临遗产保护运动时的境遇、反应,以及村落权力结构的变迁与重构。在世界性“遗产运动”产生发展的场域中,新村亲历“申遗运动”、村落拆迁,武夷山地方文化遭遇世界遗产保护运动;村人亲历山林“确权”事件、“外嫁女”事件,刻画遗产政治与村落权力关系变迁。作者试图观照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全球性遗产运动进入中国的路径与影响问题;其二,遗产运动背景下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关系问题;其三,遗产运动对乡村社会尤其是村落政治的影响问题,譬如地方文化的“消解”、重构或发明,地方社会对遗产运动所做出的反应等,进而探讨遗产保护、管理与发展等时代主题。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喧嚣的新村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田野归去来 : 人类学实证研究丛书 | ||
9787301224229 如需购买下载《喧嚣的新村》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0.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192 | 印数 | 3000 |
喧嚣的新村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C912.82 ,G04 的主题关于 文化遗产-申报-影响-乡村-社会生活-研究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