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2.0
本书共七部分,五章主体内容涉及“佛教平等观要义”、“佛教平等观的论证”、“佛教平等观的践行”、“佛教平等观的特征”、“佛教平等观的现世伦理价值”等内容,全书结构合理,内容逻辑性较强。作者学术功底扎实。
绪论
第一章 佛教平等观要义
第一节 佛教平等观的含义
一、平等:一个备受关注的永恒话题
二、佛教平等观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佛教平等观的历史形态
一、佛教的演变发展概况
二、原始佛教的平等观:“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四姓平等”
三、大乘般若学的平等观:“性相平等”“怨亲平等”
四、大乘中观学派的平等观:“不二平等”
五、中国佛教各宗的平等观:“佛性平等”“心佛平等”
第二章 佛教平等观的论证
第一节 缘起论:佛教学说的最高原理
一、佛教缘起论的基本观点
二、缘起论对佛教平等观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空论:佛教平等观的本体论依据
一、空论的基本观点
二、空论对佛教平等观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佛性论:佛教平等观的心性论依据
一、佛性论及其演变
二、佛性论对佛教平等观的理论意义
第四节 业力果报论:佛教平等观的现象论依据
一、业力果报论的基本观点
二、业力果报论对佛教平等观的理论意义
第三章 佛教平等观的践行
第一节 佛教伦理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 佛教平等观在自我身心关系中的体现
一、透过“性相平等”识得“无我”
二、“果报平等”故“人身难得”
第三节 平等观在人与人(社会)关系中的贯彻
一、“自他不二”故“自利利他”
二、“凡圣不二”故“人圆佛成”
第四节 平等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运用
一、“依正不二”建设生态“净土”
二、“众生平等”故应“惜生护生
第四章 佛教平等观的特性
第一节 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
一、佛教平等观既具世俗性又具超越性
二、诸多平等命题本身直接体现出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
第二节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
一、实现平等终极目标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
二、业力果报平等内蕴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
第三节 生命观、自然观和理想价值观的统
一、佛教平等观的生命观
二、佛教平等观的自然观
三、佛教平等观的理想价值观
第五章 佛教平等观的现世伦理价值
第一节 佛教平等观关于自我身心关系的伦理启示
一、佛教平等观关于自我身心关系的主要观点
二、佛教平等观关于自我身心关系的伦理启示
第二节 佛教平等观关于人我关系的伦理启示
一、佛教平等观在人我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二、佛教平等观关于人我关系的伦理启示
第三节 佛教平等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启示
一、佛教平等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观点
二、佛教平等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启示
结语 对待佛教平等观的应有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参考文献
后记
佛教从创立开始,就是以一种争取根本平等的宗教而出现在人类历史上。佛教平等观是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也是佛教伦理的伦理原则之一。《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无高下浅深等之别日平等”,也即是说佛教的平等意指“无差别”,因而这种平等最具彻底性和最广泛的涵盖性,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的平等、众生平等、众生与佛的平等、众生与无情的平等等方面。
佛教平等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原始佛教时期,主要表现为“四姓平等”、“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到大乘般若学阶段,主要表现为强调“性相平等”、“怨亲平等”,再到中观学派时,平等观主要表现为“不二平等”;佛教传人中国后,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中国佛教各宗的平等观主要在佛性思想中体现出来,将不二平等发展到极致,表现出“圆融无碍”的平等境界。
《伦理视阈下的佛教平等观》从缘起论、性空论、佛性论、业力果报论四方面对佛教平等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佛教平等观最根本的理论前提是“缘起论”,空论是其本体论依据;佛性论是其心性论依据;业力因果论是其现象论依据。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伦理视阈下的佛教平等观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64809638 《伦理视阈下的佛教平等观》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 |||
出版地 | 长沙 | 出版单位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