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华书局
年代:2007
定价:28.0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走进他们,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份报和一个时代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
序言
第一部分报人夫妻
一、侠义老板陈铭德
早岁已知世事艰
黄金累千不如揽得一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精明女管家邓季惺
一家三代企业家
刘备得到女诸葛
开疆拓土勇拔头功
三、委曲求全觅生路
与其求诸人不如先求己
能屈能伸大丈夫
屈辱复刊与永久停刊
四、半生襟抱付东流
放弃办报退出历史舞台
双双做了“牛鬼蛇神”
第二部分《新民报》生命簿
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赢得“敢说话”的名声
建立现代化经营模式
二、西迁重庆转战成都
重庆:地利人和开创新局面
晚报:《新民报》竞争的新武器
成都:《新民报》易地设立分社之始
八字方针:“中间偏左遇礁即避”
三、五社八版,报业奇迹
五社八版: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系
中间立场难觅生存空间
四、御笔亲封,馀音绕梁
中间偏左引来杀身之祸
新仇旧恨终招封门厄运
中外舆论抗议出版不自由
艰难度过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部分笔底波澜
一、山雨欲来:《新民报》的社会新闻
四两拨千斤:社会新闻掀起大风浪
揭开“杨妹不食”的秘密
二、凌云健笔:浦熙修的政治新闻
秀外慧中的“天窗”记者
无冕之王智斗外交官
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
三、万紫千红:五社八版的副刊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发表
副刊并非与抗战无关
“摩登论语”与“七星聚义”
四、微言大义:《新民报》不同时期的评论
坚持抗战到底:抗战前后的言论
反对内战呼吁和平:抗战胜利后的言论
第四部分《新民报》群英谮
一、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
雅俗共赏自成一派
国难当头以笔为剑
新闻苦力卖文一生门
二、独领风骚数十年:张友鸾
新闻全才标题王
是真名士自风流
老夫再发少年狂
三、一生慧剑竟空挥:张慧剑
但开风气不为师
书生意气赤子情,
四、一笔曾当百万师:赵超构
《今日论语》点评天下
《延安一月》:讲述一个真实的延安
与毛泽东的多次见面
名字与晚报共存
五、桃花潭水深千尺:报人情谊
尾声不立异以鸣高,不逆情以沽誉
附:陈铭德生平年表
邓季惺生平年表
前言
1986年,陈铭德病危,以为将不久于人世,在向亲人话别时,他对妻子邓季惺说:“来世我们再做夫妻。”大概是老天爷有感于陈铭德与邓季惺五十多年的风雨同舟,竟让他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直到1989年2月病逝,享年九十二岁。
他病逝的这一年,上海的《新民晚报》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岁生日。《新民晚报》一直把自己的生日追溯到1929年9月9日,那一天陈铭德与他的几位同事在南京创办了一份当时并不起眼的报纸《新民报》。
1989年时《新民晚报》的日发行量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一百八十多万份,超过《羊城晚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晚报。这个数字即使放在全国的报纸中也是相当可观的,仅仅位于《人民日报》与《经济日报》之后。报社的同事们抚今追昔,决定好好庆祝一下这个来之不易的生日。
一生经历无数风雨的陈铭德却没能赶上这个有象征意义的“甲子”庆典。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有没有再想起自己当年亲手缔造的那份辉煌在抗日战争后期,重庆、成都两地《新民报》的日、晚刊最高日发行量曾超过十万份,影响力为后方报业之翘楚。日本投降后,《新民报》南京版率先复刊,上海版、北平版相继开办,在短短一年时间,“新民报系”不断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创纪录地拥有了五社八版,成为当时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纸。陈铭德与邓季惺也因此被称为是“报业大王”和“报界鸳鸯”。
曾经在《新民报》上海晚刊工作过的吴祖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称陈铭德为“创造历史的人”,他的理由很简单,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动荡的年代,政治形势扑朔迷离,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即使是个人的生存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况且是一张标榜“民间立场”、时时同统治集团唱对台戏的私营报纸!据统计,进入民国以后,一张报纸的生存期限平均不超过三年,存活期限超过五年的报纸多半是有后台的党报、官报,在1948年每天被政府以各种理由封禁的报刊多达五十多家。而以陈铭德为核心的一群新民报人能够在坚持“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理念的同时,做到在五个城市出版八种报纸,这样的规模与气势,不仅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在当时的世界也并不多见。
《新民报》常常被陈铭德比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失调”的婴儿,它是在一批报人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和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成长起来的,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它才刚刚度过自己的二十岁生日,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年代。然而戴着“报业资本家”这顶帽子的陈铭德与邓季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担惊受怕,1957年双双被打成右派,“文革”中也属于“牛鬼蛇神”之列,所幸的是他们被认为是“死老虎”,才没有受到太多的冲击。
但从此他们便遗憾地离开了施展抱负的大舞台,曾和他们休戚与共、血肉相连的《新民报》与他们的人生不再有关系。在孙辈眼里他们只是慈祥的爷爷奶奶;在普通大众的眼里他们只是谦逊的长者,他们的朴实无法让人联想到他们曾经出版发行过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报系,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是和他们的报纸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们的旗下曾经大将云集,在重庆这个抗战的大后方,《新民报》是百姓最爱看的报纸,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曾经接见过报纸的重要人物赵超构、张恨水……
落尽繁花春早歇,西风苦自吹黄叶。改革开放后,都市报与晚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新民报》连同它独特的新闻风格一次次被提起,一去不复返的“三张一赵”的豪华阵容又一次被人们津津乐道,活在许多人记忆中的那一段历史终于一页页打开了。人们知道曾经有一对夫妇、有一群报人为了办好一份民间报纸鞠躬尽瘁,有一群自由主义者曾经为了实现“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说自己的话”这个崇高的理想竭尽全力。然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剩下的也已经垂垂老矣……
新闻史本该对他们进行浓墨重彩的铺陈。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在中国报业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新民报》辉煌时期形成的“五社八版”,堪称跨地域的“大报业集团”,形成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新民报系”,这样的报系在以后很长的时间内成为绝版,直至今天也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办报经历和兴衰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经典意义,是不可复制的范本,对于我们研究那个年代的新闻环境、新闻政策、新闻报道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
这也是我们执意要找回那段华彩乐章的原因。而且随着你一步步亲近那些发黄的、残缺不全的、甚至是劣质(抗日战争时后方的报纸很长一段时间只能用粗糙的纸来印刷)的报纸,那些国恨家愁、人情世态和着巴山夜雨便一起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毫不夸张地讲,通过《新民报》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古典精致的标题,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回到那风雨如晦的岁月……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风云激荡、各种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路才俊各逞其才的时代。伴随着皇权的禁锢、军阀的专横、敌寇的入侵,一批批报人从逆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精神,坚守着争取民主自由、变革社会的报业传统,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黄钟大吕般的绝响。我们有必要拂去历史的尘埃,再次走进他们,为读者讲述一个人,一份报和一个时代荣辱与共的风雨历程。本书为《报人时代》系列之一的《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 《秀外慧中的“天窗”记者》、《无冕之王智斗外交官》、《从新闻记者到旧闻记者》、《坚持抗战到底:抗战前后的言论》、《反对内战呼吁和平:抗战胜利后的言论》、《人生长恨水长东:张恨水》、《雅俗共赏自成一派》、《国难当头以笔为剑》、《新闻苦力卖文一生门》、《独领风骚数十年:张友鸾》、《新闻全才标题王》、《是真名士自风流》、《老夫再发少年狂》……本书告诉你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的传奇故事。【作者简介】 杨雪梅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居北京,为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编辑。曾参与《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报业春秋》、《中国新闻传播史》等书的写作。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报人时代 | ||
9787101057126 如需购买下载《陈铭德、邓季惺与《新民报》》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华书局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6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