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光

儒家之光

马振铎等, 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年代:2006

定价:20.0

书籍简介: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描述了儒家文明的发展轨迹,图文并茂,使读者对儒家文明有一个直观和感性的认识。

书籍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儒家文明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农业文明

二、礼乐文化

三、士阶层的出现

四、百家争鸣

第二章儒家文明的产生

一、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思想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苟子的礼治思想

四、《易传》、《大学》、《中庸》

第三章儒家文明的形成

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二、儒学的经学化

三、儒家思想的社会化

第四章儒家文明的曲折发展

一、玄学思潮的兴起

二、佛、道的兴起及其与儒家文明的冲突与调适

第五章儒家文明的繁荣

一、三教并立的多元文化格局

二、古文运动和儒学的复兴

三、理学的兴盛

四、理学思想的社会化

五、科举制度的确立

六、科学技术的新进展

七、文学艺术的繁荣

第六章儒家文明的影响

一、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

二、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四、等级制的社会结构

五、社会伦理和风俗

第七章儒家文明的衰落

一、思想领域的新动向

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鸦片战争:儒家文明相对落后的暴露

四.儒家文明衰落的历史原因

五、《红楼梦》:儒家文明走向衰落的艺术再现

第八章儒家文明的近代命运

一、保持儒家文明原样只引进先进科技之尝试的失败

二、戊戌变法:儒家权威的最后资源

三、五四运动:儒家文明的全面衰落

四、儒家思想延续的努力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儒家文明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干回百转,一直延续下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侵入,封建王朝的解体,尊孔读经正式终结,儒家文明受到严重的挑战,儒家思想也是几经曲折,但依然保持着活力,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但是二者在时间、空间范围上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辨析。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中国文明要比儒家文明的历史悠久。

一般认为,在传说的黄帝时期,中国已经迈入文明时代了。这个时期有了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同时为了维系部族之间的联合,先民们已经建立了超越血缘关系的社会制度。这两点可以作为文明开端的普遍标志。因此,黄帝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从黄帝时期开始,中国文明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的国家之一。

儒家文明则是在中国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产生了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到了汉代,儒家思想进一步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指导思想。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标志着儒家文明正式形成。从这个时期开始算起,儒家文明迄今只有两干余年的历史。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延续,但又与中国早期文明有所不同。中国早期文明是中国先民在社会实践中自发创造的,而儒家文明则是在中国哲学已经产生、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后诞生的。从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文明的思想主体,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制约和影响。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因此打上了“儒家”的鲜明烙印。

第二,从空间范围上来说,西汉以后的中国文明与儒家文明也不是重合的。秦汉以后,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历史上受佛教、伊斯兰教等其他文明影响较深,因此不能将这些地区简单地划入儒家文明的范围。儒家文明影响的中国社会主要在中原地区。另一方面,在儒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逐渐向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传播,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儒家思想,因此通常也把这些地区划入“儒家文化圈”的范围。一般来说,它们也属于儒家文明的范畴。

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在地域上的错位,表明二者不是等同的。儒家文明是以中国为发祥地,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其地域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地域性文明;中国文明则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包括其他文明因素在内的多元文明。

儒家文明虽然不等于中国文明,但是毫无疑问,中国文明是以儒家文明为主体的,中国中原地区的文明是典型的儒家文明。东亚其他国家接受了儒家文明,而且在基本内涵上并没有突破中国儒家文明,因此我们这里讲儒家文明也就以中国为主。

儒家文明的诞生,标志着儒家文明在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以后其他思想、文化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不再发挥任何作用。事实上,儒家文明产生以后,儒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和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始终存在。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但是,董仲舒的思想本身就是吸收了先秦法家、阴阳五行等其他学派而形成的。“罢黜百家”以后,其他学派的思想进一步渗人到儒家思想当中。当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主导思想时,这些被融合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就对中国文明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儒家文明诞生以后,从印度传人中国的佛教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体上来说,它们对西汉以后中国文明发展的影响虽然不及儒家,但是在某些方面,如在艺术、科技等方面,其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儒家。因此,儒家文明在与其他思想以及域外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更新,最终结出了绚丽多彩的丰硕果实。

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儒家文明也是这样。儒家文明自汉代正式形成以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顶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位置。但是到明代中期以后,儒家文明的发展逐渐缓慢,并且走向衰落。

儒家文明的衰落有其内部的自身原因。但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列强的入侵,一连串的外部因素加速了儒家文明的衰落。在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对抗中,中国文明的发展逐渐背离了自身的轨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成为近代中国发展的主题。儒家思想被当成阻碍中国进步的历史包袱,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批判与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使儒家文明更加干疮百孔。而中国社会则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进步。因此,可以说,近代以来,虽然儒家文明衰落了,但是中国文明却千回百转,又获得了新生。

儒家文明虽然衰落了,但是她并没有消亡。作为一种思想学说,“五四”以后又产生了“现代新儒家”,其思想主旨是延续、发展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这一学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六七十年代在港、台和海外十分活跃。8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也有相当的影响。

从社会范围来看,中国社会在近代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虽然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重大变化,但是在一些最为基本的方面,在人们的行为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依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者显示出儒家的烙印。因此,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社会、中国文明的发展脱离了原来以儒家文明为主导的历史轨迹,但是,儒家文明与中国文明、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之间依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需要我们今天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内容摘要: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创造了优秀的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其主流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文化传统是多层面的,包括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宗教情怀、民族性格等。毫无疑问,在中国贯穿各层面的思想是儒学。
  儒家文明是中国文明的主体,但是二者在时间、空间范围上又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辨析。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儒家之光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丛书名世界文明图库
9787532131228
《儒家之光》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上海出版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0.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0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儒家之光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6.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B222 的主题关于 儒家-思想史-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