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

孔曰

迟宇宙, 著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年代:2007

定价:32.0

书籍简介:

书籍简介整理中

书籍目录:

引子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果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尾声

后记

后记

在30岁的前夜,我写完了《孔曰》。

2006年2月底我辞去了在《新京报》的所有职务,原本的想法是好好地休息一下,再作其他打算。一休息就休息了恁长时间。每日里喝酒和读书,还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照方抓药、照单读书,过着不知日月的日子。

有一天晚上突发奇想,试图把《论语》写成一本小说。内心里觉得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一、从汉代以来,世人对《论语》的解读就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宋明以后,简直将《论语》糟蹋得不行,而我们今天已无法真正地了解《论语》。

二、虽然我可以重新译注《论语》,但那不是我的爱好,在我看来也不是真正的《论语》的载体。《论语》是充满想象力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应该用一种更为适合人们阅读的载体来译注。

三、《论语》本身的内容极为口语化和生活化,本身就是小说的好对白。

于是就由着自己的喜好,用一本完整的小说,给自己的三十岁作一个总结。

写完《孔曰》之后,我才算是对《论语》有了一个自己真正的理解。

十几年前读大学的时候,《论语》算是必修。但是那时读书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大着脑袋死读,只懂得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根本不了解《论语》的内涵。而且《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仅仅从字面上根本无法理解《论语》。

我将《论语》与《圣经》作了个简单的类比后,觉得《论语》就是我们的《新约》。我们有自己的文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诞生的文明,内敛而圆润。我们的文明是基于一种对人本身的关注成长起来的,是自内而外的。《论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我们对《论语》的曲解和误读由来已久。先是汉代的文人做了些“小学”的事情,一心训诂和考辨名物而荒废了对《论语》精神层面的解读。唐代的文人作了很多贡献。南宋的朱熹,自称得到孔于心传,融合了佛道两家内容完善了理学,又编纂出《四书》。然而朱熹对《论语》的解读本身是有问题的,倘若作为一家之言,倒也没什么,可惜明朝开科取仕,做八股文章,依据的都是朱熹《四书集注》的本子,于是朱熹解读的《论语》就成为最正宗的了。

这种流毒一直到了现在。我们对孔老二的偏见以及汉语的简化,使《论语》的流传更陷入困境;又兼对《论语》进行意识形态解读,就像是回到了明代,甚至更为糟糕。

今天我们重新意识到从中国典籍中寻找文明血脉的时候,才又认识到了《论语》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读的《论语》,又是用了朱熹的本子,又是像我读大学时一样,做些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事情。而且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大学中教授古代汉语及先秦文学、哲学的教授,四处在论坛、讲坛中发表意见的专家,自己对《论语》能否有个系统的理解,都是个问题。这方面,我们去比较一下那些译注《论语》的本子就知道了。

在之前的很多年中我一直希望在传媒界建立一些东西。并且对这些东西孜孜以求。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似乎终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这是焦虑之后的领悟。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焦虑,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焦虑,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的焦虑。我们的焦虑一方面是由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曾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这种焦虑。我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意境当中,而不完全是生活在当下的现实里。不幸的是,我们自己毁灭了我们的意境。我们的想象能力正在慢慢丧失,内在的空间被外部的世界蒙蔽、挤压,变得毫无活力。

《论语》有助于我们重启想象力。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容易造成误解。《论语》并不讲政治而是讲人。《论语》是启动我们想象能力的一部作品,真正的内涵是告诉我们:如何成就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形成一种真正的、完整的人格?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所匮乏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只是要写一本小说,只是这部小说的题材是《论语》。我没有去破坏《论语》原来的结构,而是依照《论语》原来的结构来写了《孔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论语》中的每一章都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譬如第一章是谈论学问之道,第二章是谈为政,等等。

由于《论语》的每句话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出现的,我只能选择一种模式将其贯穿起来。这种模式,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子贡回忆录”和“孔子传”。子贡是孔子和孔门最大的赞助者,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和孔子有师生之义,也有父子之情,后世对孔子所有的赞颂都无法超过子贡对孔子的赞颂。

子贡为孔子服丧守墓六年,后世的人都以为那是因了子贡对孔子的深厚感情。我的理解则是,子贡依照周礼对孔子服了三年弟子丧,后面的三年是作为儿子对孔子服的子丧。这样的解释,我想更符合原来的精神。

子贡是关于《论语》最适合的一个讲述者,因为他带领大家为孔子服丧的时候,就一起探讨了孔子语录的义理。这是《论语》的雏形。而且,曾参、有若及其门人整理《论语》,子贡也是最大的赞助者。

子贡一个人为孔子服丧的三年里,依照我的想象,一定是寂寞的。他有很多话想说,他只能对坟墓中的老师说,对自己说,对泗水里的鱼和天空中的飞鸟说。他每天都生活在回忆当中,这些回忆都是零散的片断,而这样的片断最适合记录《论语》。

《孔曰》的节奏是异常缓慢的,甚至有些拖沓,这是我特意选择的节奏。因为我的题材是《论语》,这不是急促的题材。我想利用《论语》作为载体来谈论一个人怎样成为真正的人,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仓促和狭隘都不适合对《论语》的解读。

我想把它写成一部值得人们去思考的书,也许人们不是思考这本小说,而是思考《论语》,这也是有价值的,是积功德的事。

我将持续热衷于历史题材的小说。我相信伟大的小说都是选材于经过时间和空间检验、被证明为永远是人们所衷心的题材。而这样的题材,在历史空间、尤其是我们的历史空间中不计其数。

在西方,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是关于历史题材的。《战争与和平》、《巨人传》、《哈德良回忆录》……真正的历史题材会使人们有一点点熟悉,又有一点点陌生:这种均衡中间,就是阅读心理。

这是我一些零散的想法,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我只是觉得我需要为这个时代做一些事情,为这个残酷的世界做点事情。这些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的,而是做给自己的,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完善自己的人格。

孔子十五岁致于学,我三十才恍恍惚惚地有致于学的念头。这是与先贤的差距,但至少我现在还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寻找自己的想象能力,还能够为自己找到“小窗夜半听雨声”的意境。

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终于能够发现,我们的一生,就是从呱呱坠地时一尘不染的无意识洁净,回到死亡之前有意识的洁净。这样一个过程,或许就是“孔曰成仁”的过程。

当我们一生醉心于功名和外在事物的时候,当我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的时候,到了老了,死亡之前,或许会惊惧地发现:我们空有人的躯壳,却不敢称自己为人我们没有人的人格,没有人的精神,没有完成自己的内心,没有成为真正的人,没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突然之间能够贯通很多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譬如有一天突然想起“名不见经传”这句话来,过去从来没去思考过它的原义,现在才明白,所谓“经传”,就是《春秋》和《春秋左氏传》,一“经”一“传”。

哕哆唆唆写了上面这么多话,就是想把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为什么以及怎么写《孔曰》作一些解释说明。

我始终觉得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小说。它首先不是解决了别人的焦虑,而是解决了我的焦虑。如此而已。

内容摘要:

  《孔曰》依据《论语》原来的结构,以子贡的视角讲述孔子的一生。小说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还原了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有序地串联起来。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画卷,这同时又是一本拂去现代人浮躁气息、重温古老道德的心灵读本。  从汉代以来,世人对《论语》的解读就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宋、明以后,简直将《论语》糟蹋得不行,而我们今天已无法真正地了解《论语》。  《论语》有助于我们重启想象力。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容易造成误解,《论语》并不是讲政治而是讲人。  《论语》是启动我们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其真正的内涵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形成一种完整的人格。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所匮乏的。《孔曰》为我们建立了一处心灵寓所,让我们在现实的人情冷暖中感受几千年前的光辉与温暖。【作者简介】  齐人物,做传媒的时候叫迟宇宙,写小说的时候叫齐人物。相同的是皮囊,不同的是名相。外在的永远外在,变化的是内心。写完这部小说的时候,“齐人物”才出生。它意味着一个人完成了逃遁,从一个名字逃遁到另一个名字里,从一种状态逃遁到另一种状态里,从一个皮相逃遁到另一个皮相里,从一种虚幻逃遁到另一种虚幻里。从头再来,在一个洁净的名相里重新开始,重新想象,重新燃烧,化为灰烬,变成虚空。关于齐人物,也可以这样描述:男人。70年代人。没知识的知识分子。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他的理想是:“读圣贤书,立成圣志,存猪栏欲,干混账事。”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yuzhouhttp://qirenwu.blog.sohu.com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孔曰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6717738
如需购买下载《孔曰》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厦门出版单位鹭江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2.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5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孔曰是鹭江出版社于2007.03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5 的主题关于 长篇小说-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