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8.0
书籍简介整理中
出版前言
一、苦难的童年
生不逢时
忧患童年
二、跨进电影圈
到上海去
进电影厂
学徒生活
学习剪接
三、剪接师
独立担纲
明星二厂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四、投身抗战
抗战爆发
结伴远行
武汉,武汉
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中制”的日子
五、山城重庆
周副主席
向往延安
白色恐怖
撤离重庆
六、延安电影团
加入延安电影团
《南泥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七、两千里征途
迎接胜利
告别延安
进入张家口
折向西满
抚顺会师
八、奠基人民电影事业
向长春进发
接管伪“满映”
艰巨的搬迁工作
奠基鹤岗
电影艺术与电影事业两个方面的才华
九、开拓新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
转战北平
在北平电影制片厂
为了新中国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
十、在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中央新影成立
最初的三年
挂帅十年
“文革”岁月
十一、为中国新闻纪录电影事业鞠躬尽瘁
重返岗位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承前启后
鞠躬尽瘁
钱筱璋简历
后记
前言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走过了艰苦卓绝而又辉煌灿烂的路程,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他们与历史相伴,无论是在清末民初重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还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里,他们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克服各种困难,拍摄了众多的享誉世界的经典之作,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毫无疑问,追寻他们的艺术足迹,描绘他们的多彩人生,展现他们的宽阔胸怀,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电影的研究工作,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庆祝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中国电影家协会组织编纂了《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并授权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的首批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首批图书,选择约20余位电影家为对象,包括从事编剧、导演、表演、摄影、事业管理等工作的电影家。通过对于他们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们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们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重要的电影历史进行过滤和补正,增加电影研究史料的积累,达到以史鉴今之功效。
首批图书以每人一部著作的形式,总计出版约20余本。作者将在对传主深入采访以及搜集补充相关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传主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因此,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发挥。
首批图书中的各本著作,本着形式多样的原则,根据传主的情况和意愿,在口述实录、自传和普通传记等多种传记形式中,确定不同的体例。
在酝酿首批图书的传主人选时,优先考虑从未出过传记者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突出反映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部门的著名电影家的成就,更是整套丛书的出发点、着眼点。由于传主各自的情况不同,相对应著作的文字与图片数量也将有所不同。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是一项长期选题,也是一项民族电影学术工程,今后在适当的时机,还将陆续出版丛书的其他电影家传记图书。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编委会
2005年6月
后记
知道钱筱璋这个名字是在二十多年前了。当时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当编导,在阅览室看到了一本泛黄的小册子《我们的足迹》。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本书的出版是为了纪念人民的新闻纪录电影事业创立二十五周年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建厂十周年。”书的出版年份是1963年,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这让我对它产生了别样的情怀。翻开书,有一段“写在前面”的话,署名是钱筱璋。这就是我第一次“认识”钱筱璋。
多年以后,当我制作《中国共产党与早期中国电影》时,他已离开人世。但从采访对象口中我频繁地听到这个名字,而在电影史料中更是见到许多记载。于是我知道他是《马路天使》的剪辑、延安电影团的老革命,是新影厂的老厂长、国家电影局的副局长。
2004年春天,中国电影家协会为纪念即将到来的中国电影100周年,计划出版中国电影家传记系列丛书,以表达对中国电影事业做出贡献的电影家们的纪念和敬意。钱筱璋当然位列其中。由于此前我在原国家电影局局长、中共电影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组长陈播和电影史学家程季华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纪录片《中国共产党与早期中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史有所了解,尤其是针对早期中国电影史,采访过一些专家并研读过一些作品,所以对钱筱璋早年的电影活动已知一二。同时,我是钱筱璋曾任厂长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编导,虽然我进厂时,他已离休,但对钱筱璋其人并不陌生。丛书的主编程季华老师选中我来写钱筱璋,作为晚生后辈,我很为能承担这项工作而感到荣幸,这是师长们对我的提携和厚爱,但同时又觉得责任重大。
在我采访、查阅资料和写作期间,钱筱璋夫人张建珍老师为我提供了有关钱筱璋的全部资料和需要采访的人员名单及联络方式,尤为珍贵的是,她还完整地保留了钱筱璋所写的日记,她把日记的原件也都交给了我。张老师知道我日常工作较忙,为了节省我的时间,特意让子女将日记等资料做了电子版,让我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同时,她还专门抽时间接受我的采访,为我描绘了钱筱璋形象生动的一生。
究竟应该怎样定位钱筱璋的人生呢?他在电影艺术上应该说是有才华的,但为了革命事业,他服从需要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他究竟是电影艺术家,还是电影事业家?或者二者兼备?带着问题我请教了丛书主编程季华老师。他给我讲了一些与钱筱璋同时代人的经历,有从事艺术工作的,有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我恍然大悟,钱筱璋的人生不正是这样吗?成名成家不是他的理想,生活富裕更不是他的追求,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而他的人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钱筱璋的形象逐渐清晰而立体,他在我心目中也开始生动而高大起来。于是,我开始了写作。
然而,正当写作进展顺利的时候,我接到任务,要在2005年12月完成一部纪录电影,向中国电影100周年献礼。影片的内容是讲述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为此,我只好暂时放下钱筱璋传的工作,开始了电影《百年光影》的创作。张老师得知我的状况,安慰我不要急,先把《百年光影》完成了再考虑写传的事。
2005年完成了《百年光影》后,我又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制作了《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等影片。本职工作接二连三,似乎总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可以用来继续写钱筱璋传,写作时断时续。好在张老师母女时常关心我,让我不要焦急。为此,我心存感激;又好在我的同事、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的廖晓鸥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续写了初稿的后半部分,如今文稿中从第四部分开始至尾的初稿是由她完成的。
2007年,我根据张老师和责任编辑曹茜的意见,针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完成了二稿。此时张老师健康状况不佳,但她仍然坚持看完二稿,并提出70条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并建议改书名为《他从青弋江畔来钱筱璋传》。当我拿到她老人家的意见时,既为她的认真态度而感动,又为自己没有很好地完成写作而惭愧。于是,加快进度,再次修改。书稿完成了,我特别要感谢张建珍老师,感谢钱筱璋的女儿张岱、儿子张晓林。感谢责编曹茜为我做的方方面面的协调工作和对写作风格的指导。感谢廖晓鸥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友谊之手。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徐晓璐、李艳、郝佳、杨龙,在我写作此书的四年时间里,他们为书稿做了许多不可或缺的事务性工作。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张良彬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得以完成这项工作。王一岩2008年6月22日于京城
本书为“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之一。全书通过对于钱筱璋流金岁月的回顾、生活历程的展示,描述他的人生阅历,记录他为中国电影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笔法,对钱筱璋的演艺生涯、政治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进行往事的梳理和不脱离事实范围的文学描写。全书既有一定的学术性,又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既有个人传记的纵向特点,又不完全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注意展示所述重要作品、重大事件横切面的宽阔历史背景;既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又大胆进行具有一定想象力的文字发挥。 钱筱璋,中国电影事业家、新闻纪录电影编导。生于安徽芜湖。曾在家乡当学徒。1933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学习洗印、剪辑技术。在其兄阿英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抗日运动。1935年后先后剪辑《船家女》、《清明时节》、《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路》等多部影片。1937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为纪录片《抗战特辑》第2~5集、《电影新闻》第42~45号、《武汉空战大捷》、《中国空军长征日本》等作剪辑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去香港参加大地影业公司,担任《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和纪录片《保卫大四邑》等剪辑工作。1941年去延安,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参加延安电影团,编辑了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名《南泥湾》)。1945年参予接管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及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新闻片组组长,编导纪录片《民主东北》和《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后者获1950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194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编导了《百万雄师下江南》、《打击侵略者》等纪录片,前者获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和捷克斯洛伐克1950年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53年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1975年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他从青弋江畔来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电影家传记丛书 | ||
9787106024062 如需购买下载《他从青弋江畔来》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2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1500 |
他从青弋江畔来是中国电影出版社于2009.0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825.78 的主题关于 钱筱璋(1918~1991)-传记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