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32.0
本书以中国古代剧本形态为研究对象,突破文学研究仅将剧本作为平面的、静态的、案头的文本来考察,重视其作为表演形态的物质留存的完整性,彰显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如诗文、小说等的特殊性质。本书注重剧本与其生存原境的联系,着重探讨了剧本的概念,剧本的生成方式,唱本、小说与剧本的关系,案头与场上的剧本的不同形态,剧本的版本与表演之间的关系、剧本中心与表演中心的关系等问题。对于重新发现古代剧本创作的内在逻辑,重构古代剧本的历史发展,重新理解剧本的功能与意义,都有参考价值。
绪 论
第一章 古代剧本文体形态概述
第一节“剧本”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剧本体制
第二章何为“剧本”
第一节《公莫舞》性质的再认识
第二节敦煌写卷中“剧本”资料检讨
第三节唐代“剧本”考辨
第三章唱本、小说与剧本
第一节 诗赞体讲唱中的文体与乐体
第二节从诗赞体讲唱到诗赞体戏剧
第三节邓志谟“争奇”系列作品的文体研究
——兼论古代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分野
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新探
第四章从案头到场上
绪 论
第一章 古代剧本文体形态概述
第一节“剧本”概念的形成
第二节剧本体制
第二章何为“剧本”
第一节《公莫舞》性质的再认识
第二节敦煌写卷中“剧本”资料检讨
第三节唐代“剧本”考辨
第三章唱本、小说与剧本
第一节 诗赞体讲唱中的文体与乐体
第二节从诗赞体讲唱到诗赞体戏剧
第三节邓志谟“争奇”系列作品的文体研究
——兼论古代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分野
附: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新探
第四章从案头到场上
第一节 元杂剧中的程式化用语“看有甚么人来”
第二节“折”的演变
——从元刊杂剧到明杂剧
第三节 明代文人杂剧
——专为案头阅读而设的剧本
……
第五章 剧本、版本与表演
后记
在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中,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传统学科都堪称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中山大学的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她的历史与孙中山先生所创立的中山大学(初名广东大学)同样悠久。鲁迅、郭沫若、陈中凡、方孝岳、容庚、商承祚、詹安泰、董每戡、王起等名字让我们回忆起来充满着自豪感。
然而,对后人来说,学科辉煌的历史与丰富的遗产同时也是压力。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固然占了“便宜”,但也像是站在海拔极高之处,每一步攀升都异常艰难。仰望前辈,如何既继承学术传统又有所发展,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当今,“独创”二字已经成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流行语。不过,各个领域不同,不同学科有异:有些贵在创造发明,有些偏重发掘发现。有些可能是“独创”,有些则只能是“独特”。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我们似乎很难以创造发明自诩;形态上的“新”与“旧”也难以用来判断学术价值的高下。所谓“创新”,未必意味着对于传统的抛弃。按照清代学者纪昀评点《文心雕龙》的说法,在历代文坛上,“新声”可能成为“滥调”,“旧式”也可能成为“新声”。新与旧不是绝对的,是会互相转化的。在传统断裂的时代,挖掘与发现传统文化资源,也是颇有价值的事。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丛书名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丛书 | ||
9787301232750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32.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19 × 13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3000 |
中国古代剧本形态论稿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3.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7.37 的主题关于 古代戏曲-剧本-创作方法-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