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

当代明月, 著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年代:2006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用白话的形式讲叙历史,将明朝大事记以及历史人物纷纷道来,使人在轻松的气氛下重温这段往事。

书籍目录:

"引子/1

一童年/2

二灾难/5

三踏上征途/9

四就从这里起步/13

五储蓄资本/17

六霸业的开始/22

七可怕的对手/25

八可怕的陈友谅/31

九决战不可避免/35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46

十一洪都的奇迹/52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64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75

十四复仇/81

十五远征沙漠/107

十六建国/112

十七胡惟庸案件/128

十八扫除一切腐败者!/147

十九冤案:空印案/152

二十最后的名将――蓝玉/163

二十一蓝玉的覆灭:昏着/180

二十二制度后的秘密:朱元璋和明朝法制建设/187

二十三终点,起点:最后的朋友们/199

二十四建文帝:建文的忧虑/215

二十五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221

二十六准备行动/227

二十七不得不反了!/234

二十八你死我活的战争/247

二十九朱棣的对手/263

三十离胜利只差一步!/283

三十一殉国、疑团、残暴、软弱/292轻松读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序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其实,“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这句话,提出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说史或写史的人如何说或写;二是听史或读史的人如何听或读。自司马迁的《史记》以来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它们是“正史”,一般说是代表官方意志的,写法有一定的体例;还有各种各样的私人修史,野史、稗乘、笔记,它们思想的表达相对自由,写法也多种多样;至于家传、族谱、碑铭、方志.也莫不可归于历史。而如此众多的史书,大都是与一般读者和民众无缘的。至于那些经过苦心研究产生的学术著作,本来就不是给老百姓看的。百姓也将其视为畏途,根本不看。那么,老百姓就不读历史了吗?显然不是。老百姓,不论识字不识字,几乎每天都在读历史,有他们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说的,有评书里讲的,有戏里唱的,有连环画里画的,有小说里写的,当然,现在还有电视里演的。一般人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得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懂得了忠奸善恶,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和匹夫的责任。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其实,古代史官们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古老的《尚书》中读到当时人的音容笑貌,从《左传》中读到生动的故事。他们使用当时的口语,进行朴素平直的叙述,并没有故做深沉。至于《史记》,由于善于以优美的文字叙述故事、描摹人物,竟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世世代代受人景仰。然而,越到后来,体例越僵化,文字离口语越远,更由于才力不及,文章无色,许许多多的史书,被指为“断烂朝报”,读之味同嚼蜡。百姓对于诘屈聱牙的古代史书不能置喙,就任它们束之高阁吧。对于为他们写的史书,百姓也感到多有隔膜,因而也反应不够热烈。于是种种“戏说”连篇累牍,大行其道,糟践历史,拿老百姓开涮。对于这种情况,老百姓感到无奈,许多史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感到愤怒,感到难堪。1982年,一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留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北京出版了。犹如一场随风潜入夜的好雨,及时洒向了正在萌动变革的史坛,也吸引了史学圈外的广大读者,至今风头犹劲。历史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严肃的史学著作原来也是可以吸引人的。流风所及,许多历史著作尝试变换他们的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一批又一批文笔优美、姿彩各异的史学著作出现了。也许是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好的史书还不被大家了解,也许是由于数量不够,正经历史还不足以抵挡“戏说”的洪流。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有所期待,期待有更多严肃但是足以吸引人的历史书能够胜过“戏说”,清理、纠正它们对历史的曲解、误读。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不宣而战了。他在公务之余热中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其实作者首先解放了自己。他可以不受任何体例限制,不受任何成规约束,虽然已经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我早就从一些年轻朋友的口中听说有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听说它在网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朋友们问我,你怎么看待这种写法呢?我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力:而且,从未每个人由于立场和学养的不同,所看到的历史都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要求历史写作的手法千人一面,又不能要求对历史的结论定于一尊。如同我们听歌唱,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都有存在的价值,其根本在于歌唱者的态度是严肃的,所献出的是精品。换句话说,无论是学院派的美声的、民族的,还是山野的原生态的歌唱者,如果其态度是不严肃的,所献出的不是精品,也是得不到欢迎的。作者当年明月说:自己的写法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并且说,其作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姑且叫做《明札记》”这的确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我热情地支持这种探索和创造!期待他把这三百年写完。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毛佩琦2006年8月28日序于北京北七家村"

内容摘要:

  本书是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的小说,自2006年3月在新浪开博[当前明月博客]至今,点击接近百万。当年明月的这本书,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采用了流行文学手法,如幽默、推理、悬疑等,关注人物命运,介入个人情感。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儿,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我慢慢写,您慢慢看。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本来只是娱乐一下自己,没有想到发表后居然还有人捧场,且捧场的人百万计,谢?x大家啦。《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算是我的心血之作。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要写三百多年,希望我能写完!《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至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战太平,太湖大决战。卧榻之侧埋恶虎,铲除张士城。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名将乘胜逐北破北元。更有明朝最大的谜团――永乐夺位、建文失踪的靖难之役。高潮迭起,欲罢不能!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7505722468
如需购买下载《明朝那些事儿》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 430 印数 5000

书籍信息归属:

明朝那些事儿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于2006.0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K248.09 的主题关于 中国-古代史-明代-通俗读物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