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王外马甲, 著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年代:2008

定价:25.0

书籍简介:

本书为王外马甲军事题材系列中短篇合集。包括七八篇关于不同地区、不同经历的老兵故事。他们大多是非主动参军,当兵打仗并非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这段军旅战争经历却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本书的主题是通过这些老兵故事去寻找普通中国人最本质的民族特征,通过战争展示普通人对和平的渴望,知兵非好战,做人有信仰。

书籍目录:

前言知兵非好战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

好人王三官

南昌起义中的贵州兵

“通”字辈的游击队

“另类民兵”葛二蛋

抵抗者

后记

前言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是黄晓峰先生又一部军事历史题材的新作,从题目上看,这部作品的主角,是老兵。

中国的老兵。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由六个不同的老兵故事构成:

《好人王三官》的主角是隐居在镇远古城的九旬老兵,家中神龛旁边,还供着过世妻子的照片。不过文章着墨处不是他的征战生涯,也不是他怎样乱军中捡到了原是女军官的妻子,而是一个力图做好人的灵魂,怎样在国、共、日、伪之间的挣扎和醒悟。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是我读过最为真实与震撼的志愿军纪实。英雄走下战场,也一样要面对让孩子们吃饱饭的难题,以至作者难以相信这两个形象的重合。几十年过去,重读这位炸掉过两辆美军坦克,孤身守住一个阵地的中国老兵的传奇,我们会觉得那个两河流域国家的战争是何等的小儿科。

《“通”字辈的游击队》描述的是一类我们传统观念上无法界定的人。青帮大亨,接受共产党改编又阳奉阴违,抗日没有主义全靠义气,做过不少好事也做过不少坏事,任何一党都不愿意记录他的事迹。或许只需要记住一点,青帮“通”字辈大豪迟殿文,为了刺杀日伪头目而死。

《“另类民兵”葛二蛋》可能根本不存在,因为按照作者说他的原型并不姓葛而姓齐。这个古怪的人物居然以自己当民兵当成了二地主的例子来鼓励大家当民兵,可以看出他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好人”。这种人胆量大,下手狠,俗称“二杆子”,往往让乡党很头疼。不过从本文看,日本人对这个中国二杆子更头疼。

《南昌起义中的贵州兵》写的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文中的老兵们几乎是六十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原来参加过那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历史的大河总是淘落其中流过的人物,有时主动,有时被动。老兵中的一些人竟然从始至终没有昕瞳暴动的目的,然而,他们也许是最后一批和贺龙一起猛攻南昌朱培德警卫团团部的目击者了。

《抵抗者》讲的是抗战最黑暗时刻的一丝火星。当日军一号作战纵贯豫湘桂,大批国民党军仓惶溃败的时刻,石板寨,一个小小的水族村落,却出现了一批宁死不屈的抵抗者。他们的抵抗理由与大道理无关,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原因不受欺负。

总而言之,都是与中国的老兵有关系的传奇。

中国的老兵,与西方意义的老兵是有些不同的。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极为煽情地这样表述自己几十年军旅生涯之后的引退“老兵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悄然消逝”(Oldsoldiersneverdie;theyjustfadeaway)。

麦克阿瑟的这段话,已成经典,没有人记得它的出处是一首西点军校军歌的歌词。

历史学家们认为,这位将军虽然虚荣、傲慢、缺乏政治头脑,却无疑当得起自己这段话。在莱特岛,老兵麦克阿瑟在第一线的战壕里漫不经心地行进,对面日军狙击兵的子弹只是运气不佳才没有打中这个“最大的目标”;在菲律宾,日军的自杀飞机撞中麦克阿瑟身边的军舰,爆炸和惨叫混成一片,正在为他测试心律的医生却感不到他脉搏的一丝变化。

出身名门而又忠诚地步人战场,在血迹中建立自己的功勋,而后可以挂着国会勋章在别墅中回忆杀伐的荣光,麦克阿瑟是西方军人的典范。在大腹便便的国会议员们中间,老兵麦克阿瑟的这段话,带着沙场的浪漫,也带着男人的自豪。

然而,假如你带着这样的印象,去看我们自己的老兵,你会感到自己的感觉被刺痛。

我曾接触过许多老兵,有红军时代入伍的、有抗日时期参军的,还有抗美援朝战场下来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当年血与火的战场保持某种沉默。

许多次以后,我渐渐理解他们的心灵。

在他们的心中,功勋、奖章、英雄、荣耀,不过是过眼云烟,在他们的心中,自己并不是战争的胜利者,而是战争的幸存者。

“打仗不好,真的,打仗不好。不管什么事,再难也难不过打仗,再狠也狠不过打仗”作者采访的中国老兵老邓头这样开始他对战场的回忆。

我也曾在河北烈士陵园和一个守陵的老人倾谈良久,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块墓地,如数家珍地回忆着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老战友们。“如果不打仗,我媳妇本来是他的。”老人指着其中一块墓碑,微笑着略带哀伤。

老人的唐山腔柔柔的、怪怪的,让人想起赵丽蓉老太太。他戴着一顶褪色的绿军帽,帽檐已经软了,左手提着一只水桶,腋下夹着一把铁锹,浑身上下看不出一点军人气概来,我甚至有点儿怀疑他是否真是这里威名赫赫的英雄们的战友。

当要回去的时候,我伸出手去和老人告别。老人友好地放下桶和锹,伸出手来。

这时,我才发现,老人右臂的袖子,在肘部以下空空荡荡。

“您……您的手?”

“在冀中十八团的时候,大清桥伏击战,鬼子砍的……他砍了我的手,我砍了他的头……”

依然是柔柔的唐山腔。

当老人和我告别,走回陵园的时候,那身影和街上任何一个普通河北汉子没有任何两样,悄然消逝在人群里。

那一刻,我忽然惊醒,就是这些出身于贫瘠的土地上,世代贫穷,梦里也不曾见过别墅和国会勋章的中国老兵们,在抗战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血肉的长城,也是这些叨念着“打仗不好”的中国老兵们,把美国老兵麦克阿瑟将军像赶鸭子一样赶过了三八线。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中国人,一如我们的父兄。

普通的中国人不喜欢打仗。

他们没有读过多少书,参军也不是为了功勋和荣耀。

他们在放下枪以后,几乎是以欣喜的心情奔向自己的土地,他们本来就是老百姓。

他们为什么而战?

在这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一个大胡子日本兵拿着根硬木秤杆,见人就打。那时候,豫中的男人大都剃着光头,秤杆敲在脑袋上“噼啪噼啪”的响,逗得其他鬼子哈哈大笑。打到罗大扁担头上,秤杆断了,鬼子兵就端着刺刀在他头顶上来回猛挫,老头的头皮刺烂了,鲜血顺着脖子往下流。人们又气又怕,可是谁也不敢反抗。

舞阳县“慰安所”里有四五十个慰安妇,大多是从北平、保定抓来的女青年,日军强迫她们穿和服、说日语,所以外人还以为她们是日本女子。

可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年年养的、政府养的兵呢?

平时成天把“民族大业”、“抗日救国”挂在嘴上的舞阳县长禹升联,遇到日本飞机扔炸弹,立刻就跑不见了,临走时还带走了政府的公款,搞得公务员的薪水和死难者的抚恤金都没有办法支付(1948年,禹升联曾经再度担任舞阳县长);同样,成天标榜“救国”、动不动就威胁要“处置汉奸”的民团团总关震亚、尚振华,一见到日本人立马就投降了,当上“绥靖一师”的正副师长,自己先做了汉奸。所以,当王三官被汉奸带着给一个个日本兵敬酒的时候,他终于放声大哭。

酒桌上的人都以为他是喜极而泣,纷纷开怀狂笑,可是,只有王三官自己清楚,他是为了亡国奴而哭。他哭被打死在炕头的新婚妻子是亡国奴,哭被烧死在家里的金豆、铁豆、土豆是亡国奴,哭被刺刀捅死的罗小扁担是亡国奴,哭在慰安所里受侮辱的说日本话的女学生是亡国奴,哭这个没羞没臊的俞大算盘是亡国奴,更哭自己也成了个亡国奴。

实在是被欺负得太狠了。

被外人、被自己人欺负得太狠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终于拿起了枪,来保卫自己的国,来保卫自己的家。

于是,没了“好人王三官”,有了大别山根据地“累死也不丢下一个伤员”的模范管理员“王干劲”……

有了抵抗者潘秀辉

有了抵抗者潘晓

有了抵抗者潘命

有了抵抗者潘让

有了抵抗者蒙老拉

……

他们未必是纯粹的军人,有的甚至干脆不是纯粹的好人,他们只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兄。他们拿起枪,没有麦克阿瑟的浪漫和对功名的渴望,只是为了和平而战,为了保护我们的子孙不受欺负,我们的姐妹不受凌辱。

在中国最为贫穷危难的时刻,他们做到了。

在北京木樨地的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宽敞的大厅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发色已白、腰板笔直的老人,他们略带迷蒙的目光,常常让我们猜测那背后的故事。

我曾目睹过这样一个老人,在留言簿上匆匆挥毫,而后蹒跚而去。

留言簿上墨迹未干的是四个苍劲的大字“和平万岁”。

我们不喜欢打仗,我们只是为了不受人欺负。

也许,这就是黄晓峰先生这本书的真谛。

写到此处,夜已苍茫,在和平的夜空中,或许可以看到中国老兵们悄然隐去,只留下我们父兄明亮的眼睛,在灿烂的群星之间。

谢谢,和平的守卫者,谢谢,中国老兵。

后记

战争的诗篇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虽然总有绚烂的荣耀划过长空,但留在天幕深处的,更多是无名者的默默的奉献。

前些天看电影《集结号》,那些矿坑之下的遗体使我想起邓九龄老人的一段话:“1955年,我们回上甘岭收容遗体,山上的树都活了,花也开了,红的绿的,可我们的烈士却烂得只剩下骨头……心里难受啊。”于是马甲就想:在人民军队的征战史上,究竟有多少个“九连”一样的队伍昵?

如果仅仅从“掩护撤退”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生命的价值,阵亡者的结局无疑是悲壮而且略带委屈的,但如果从“捍卫信仰”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一切都将变得十分坦然“九连”或者姜茂财、董存瑞或者谭嗣同、秋瑾,当他们面临牺牲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信念能够真正支撑起他们慷慨的付出,那就是:他们相信,在他们身后,活下来的人将会继续战斗下去,直到共同的理想得以实现这种高于生命的觉悟,是泛泛的“人性关怀”所无法解释的。

能够安慰死者的不是勋章、不是墓碑,而是他们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卫,是他们的理想是否成为了现实斯皮尔伯格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让大兵瑞恩站在战友的陵墓前说:“我做到了,我是好人,一直是个好人”;而《集结号》的导演却似乎并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所以,我们只在银幕上看见了血肉横飞和哥们义气,只在逼真的音效里听见了凄厉的军号和狂野的吼叫,却没有领悟出牺牲的目的。

导演不明白“九连”为什么牺牲,所以他让焦大棚提出了一个请求:“撤吧,给九连留点种子。”这话听着有点耳熟,因为分明也有人曾经喊过:“撤吧,给西北军留点种子”……但是,什么是“种子”?对军阀而言,“种子”是兵、是枪、是番号,所以他要求撤退;而对于献身理想的战士而言,“种子”是精神、是觉悟、是高于生命的信仰,在最艰难的时刻,只有坚持战斗、付出牺牲,种子才有可能发芽开花。

并不是所有的阵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称号的,是否为信仰而战,这是烈士与炮灰的区别。

因此,当烈士逝去之后,墓碑上的名字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活下来的人们应该扪心自问,先烈的理想的“种子”是否植根在自己的灵魂里了这才是牺牲的价值,这才是精神的力量,这才是最伟大的人性的光辉。

我这本书讲了几则老兵的故事,他们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涉身的战场也不尽相同,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不擅长战事也并不喜欢战争,是战争的浪潮席卷了他们,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展现出了自己坚强的本性。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们没有很高的觉悟,但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使他们能够选择正义的方向,这力量使我们的人民显得更加可爱,也使我们这个民族充满了希望。

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我们的文化,来源于我们的传统道德,来源于我们守护家园捍卫尊严的理想,只有懂得了理想的崇高,我们才能够理解牺牲的真谛,只有不放弃理想,我们才能在逆境面前百折不挠。

王外马甲

内容摘要:

  著名网络军事作家王外马甲继《中国骑兵》之后最新老兵故事。《国破山河在》作者、好友萨苏真情作序推荐。本书讲了几则老兵的故事,他们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涉身的战场也不尽相同,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不擅长战事也并不喜欢战争,是战争的浪潮却席卷了他们,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展现出了自己坚强的本性。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们没有很高的觉悟,但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使他们能够选择正义的方向,这力量使我们的人民显得更加可爱,也使我们民族充满了希望。  本书讲了几则老兵的故事,他们的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涉身的战场也不尽相同,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百姓,不擅长战事也并不喜欢战争,是战争的浪潮却席卷了他们,让他们在特殊的环境下展现出了自己坚强的本性。战场上有很多这样的平凡的人,他们没有很高的觉悟,但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使他们能够选择正义的方向,这力量使我们的人民显得更加可爱,也使我们民族充满了希望。  这种精神力量来源于我们的文化、来源于我们的传统道德、来源于我们守护家园捍卫尊严的理想,只有懂得了理想的崇高,我们才能够理解牺牲的真谛,只有不放弃理想,我们才能在逆境面前百折不挠。【作者简介】  我,王外马甲,本名黄晓峰,从小跟随父母参加三线建设,在祖国的大西南生活和工作了很长时间,所以虽然是个福建人,却对贵州的风土人情有着更多的了解和眷念。虽然没有当过军人,也没有研修过文史专业,但书生意气侠客梦,我一直对战争故事抱有浓厚的兴趣,谈兵论史也始终是我个人的一大爱好。自从学会上网之后,这种爱好就更加如鱼得水,而且居然可以从“聊天灌水”发展到了“著书立言”的地步,并出版了长篇纪实性文学作品《中国骑兵》。文章虽然变成了铅字,但我依然只是个业余的军史爱好者。我热切地希望能够与各位同好在网络上谈兵论道,希望你们能光临“西西河中文论坛”,也希望你们能莅临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uangxiaofeng。期待着各位的指教。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我知道的老兵故事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807136613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pdf扫描版电子书已有网友提供下载资源链接
出版地济南出版单位山东画报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25.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6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10000

书籍信息归属:

我知道的老兵故事是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8.05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47.7 的主题关于 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中篇小说-作品集-中国-当代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