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代:2011
定价:78.0
本教材的叙述时间,上限溯自上古,下限止于清宣统三年(1911)。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大都习惯于采用朝代分期法,按照历史朝代的更替划分文学发展的时期和阶段。而本教材遵循的历史分期原则是: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作为基本依据,同时兼顾朝代兴替和政治变迁。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上远古至唐代卷)》
绪论
第一节 文学史的叙述原则
第二节 文学史的叙述对象
第三节 文学史的叙述方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第五节 本书的写作体例
第一编空谷足音
第一章 文化革新与文学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萌生及其早期形态
第二节 制礼作乐和文化变革
第三节 作者身体和文献形式的演变
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和流伟
第二节 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上远古至唐代卷)》
绪论
第一节 文学史的叙述原则
第二节 文学史的叙述对象
第三节 文学史的叙述方法
第四节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
第五节 本书的写作体例
第一编空谷足音
第一章 文化革新与文学萌芽
第一节 文学的萌生及其早期形态
第二节 制礼作乐和文化变革
第三节 作者身体和文献形式的演变
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产生和流伟
第二节 神话的类别和内涵
第三节 神话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 诗歌比兴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诗歌的采集和整理
第二节 关注现实的精神
第三节 比兴的方法
第二编百家争鸣
第一章 传统文化形态的奠基
第一节 经典的创造和繁盛
第二节 士阶层的形成与文献活动
第三节 审美思潮的变化
第四节 传统文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章 史传作品及其叙事成就
第一节 “春秋笔法”
第二节 因果叙事
第三节 纵横捭阖
第四节 先秦叙事艺术的发展
第三章 诸子文章 及其论说方法
第一节 各呈期辞
第二节 语录体论辩体文章
第三节 汪洋恣肆的诗性文章
第四节 逻辑严密的说理文章
第四章 浪漫的楚文化之葩
第三编 雄风飞扬
第一章 文化整合和大汉气象
第一节 大一统和文学的发展
第二节 文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经学兴起和文献整理
第四节 浪漫而宏阔的美学风貌
第二章 乐府诗和讽喻传统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第二节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第三节 叙事性和抒情性
第三章 文章 典范的建立
第一节 疏直激切
第二节 深奥宏博
第三节 会通百家
第四节 书牍碑记
第四章 辞赋的兴盛
第一节 赋体源流
第二节 楚骚遗韵
第三节 铺张扬厉
第四节 苞括宇宙
第五节 宏富藻密
第五章 史传文学的高峰
第一节 述往事,思来者
第二节 非常倜傥之人
……
第四编 风骨遒上
第五编 清玄雅韵
第六编 盛世气象
第七编 乱世情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册)(下宋代至晚清卷)》
本丛书自觉地遵循一种崭新的文学史叙述原则,以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重构了古代文学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具备如下特点:
坚持以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叙述主要对象,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以历史上诸多文学文本所组成的整体序列,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存在方式。
坚持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阐释。
坚持以审美阐释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尽可能言简意赅地揭示作品的内在含义。
为丰富讲述内容,拓展文学知识,本书还引入了大量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文学逸事,努力在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本丛书自觉地遵循一种崭新的文学史叙述原则,以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的心灵感受和审美体验,重构了古代文学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具备如下特点:
坚持以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叙述主要对象,通过现象学的还原,以历史上诸多文学文本所组成的整体序列,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存在方式。
坚持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阐释。
坚持以审美阐释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尽可能言简意赅地揭示作品的内在含义。
为丰富讲述内容,拓展文学知识,本书还引入了大量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和文学逸事,努力在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同时,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中国古代文学史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300140704 如需购买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史》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78.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6 × 19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9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I209.2 的主题关于 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高等学校-教材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