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吕康娟, 著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年代:2012

定价:38.0

书籍简介:

本书主要解决提出城乡结合部研究的理论逻辑,揭示城乡结合部的发展规律;基于多学科集成创新,实现城乡结合部基础研究内容的突破;全面展示、深入剖析了中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现实问题;创造了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关系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二者的三种效益关系和协调发展的路径等问题。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1.1项目选择的时代背景1.1.1大城市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极,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体现1.1.2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是中国非均衡发展的集中体现1.1.3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协同耦合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1.1.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1.2项目研究动机及目的1.2.1研究动机1.2.2研究目的1.3主要研究内容及逻辑框架1.4研究方法及创新1.4.1研究方法1.4.2创新之处第二章关于城乡理论的演进机理探究2.1城市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演进综述及评价2.1.1基于劳动分工的古典经济学2.1.2基于地理的中心城市运行模式--城市区位论2.1.3基于经济要素的城市扩张模式--城市空间2.1.4基于制度的城市经济分析2.2城市复杂管理科学的空间动态模型2.2.1基于复杂科学的新经济地理学2.2.2基于复杂科学的城市拓展模型2.2.3基于超边际分析的新兴古典经济学2.3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演进综述及评价2.3.1基于社会结构的城市运行机理--城市社会结构体系2.3.2基于城市"社会一空间"系统的观点2.3.3基于现代城市空间结构、人类体验等的后现代主义观点2.3.4基于城市开放空间的现代主义观点2.3.5基于大中心城市扩张模式2.4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城市拓展研究2.4.1以城乡结合部为城市拓展区的研究2.4.2基于实证分析的中国城乡结合部研究2.5基于空间一体化的城市群体空间研究2.6城乡发展理论的归纳与评价2.6.1城乡发展理论的规律归纳2.6.2对中国城乡结合部研究的启示第三章国外典型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发展比较及借鉴3.1国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情况分析3.1.1美国纽约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3.1.2日本东京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3.1.3法国巴黎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3.2国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机制的借鉴分析3.2.1大城市病和逆城市化是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市场驱动力3.2.2规划是调整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行政力量3.2.3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政府开发城乡结合部的主要模式3.3中外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发展的比较分析3.3.1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乡行政建制和土地制度3.3.2中外大城市结构特征的差异分析3.4本章小结第四章中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界定、特性与动态测度4.1国内外城乡结合部界定的理论辨析4.1.1国外大城市区域的结构形态和界定研究4.1.2本研究对城乡结合部空间区域概念的界定4.2我国城乡结合部的地缘特性及其经济社会发展表征4.2.1区域位置的空间邻近性4.2.2区域属性的复杂性4.2.3区域空间的动态变化性4.2.4管理体制的过渡性4.2.5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交叉性4.2.6本研究对城乡结合部的认识4.3城乡结合部空间地域范围的测度研究4.3.1定性分辨城乡结合部的方法4.3.2定量划分城乡结合部的方法4.3.3本研究划分城乡结合部遵循的原则4.3.4基于GIS技术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4.3.5基于ArcGIS的城乡结合部空间插值4.4本章小结第五章城乡结合部的现状调查、因子分析与满意度研究5.1社会调查的基本情况5.2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问题聚类分析5.2.1问卷反映的大城市城乡结合部问题聚类5.2.2问卷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5.2.3问卷反映的产业和企业问题的具体表现5.2.4问卷反映的制度问题的具体表现5.3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5.3.1指标提取和因子分析方法5.3.2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5.3.3大城市中心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因子协调分析5.4城乡结合部居民主观满意度的结构方程(SEM)研究5.4.1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5.4.2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5.4.3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研究5.5本章小结第六章基于GIS方法的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影响关系研究6.1基于GIS技术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的发展6.2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建立6.2.1全局空间相关性的测度:G1oba1Moran'sI系数6.2.2局部空间相关性的测度:1oca1Moran'sI系数6.3数据与空间权重矩阵6.3.1数据的选取与获得6.3.2空间权重矩阵6.4四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全局空间影响关系测度6.4.1上海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6.4.2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6.4.3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6.4.4西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6.5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6.5.1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经济关系:正向空间邻近效应6.5.2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社会关系:空间异质性6.5.3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环境关系:负向空间邻近效应6.6本章小结第七章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效益影响模式研究7.1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四种空间影响模式7.2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影响模式计量模型7.2.1相关模式的测度:G统计7.2.2城乡结合部空间影响模式的判断7.3典型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全局空间影响模式7.4四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三种效益的局部空间影响模式7.4.1上海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7.4.2北京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7.4.3武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的影响模式7.4.4西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影响模式7.5中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影响规律分析7.5.1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调发展的时间关系:由低级到高级演进7.5.2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关系:与城市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关7.5.3大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与郊区的内部空间变化关系:梯度转移7.5.4内部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特征7.5.5四种空间影响模式的发展建议7.6本章小结第八章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切入路径8.1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效益的耦合:嵌入式发展模式8.2社会效益的耦合:互补式发展模式8.3环境效益的耦合:支撑式发展模式8.4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耦合8.4.1三种效益的纵向耦合分析8.4.2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分析8.4.3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与产业嵌入度的相关分析8.4.4我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耦合8.5本章小结第九章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9.1城乡结合部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9.1.1创新城乡结合部组织结构创新的必要性9.1.2建立城乡结合部管理委员会9.2城乡结合部的制度创新系统9.2.1规划先行,树立统一规划的理念9.2.2资金集中使用、设施转移运营的财政途径9.2.3增强弱势群体实力,设置土地发展权9.2.4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流动人口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9.2.5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9.2.6多种方式平衡利益主体9.3本章小结结论附录12006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附录22008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附录3主要调查问卷附录4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插值运算结果附录5主要空间矩阵数据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十分复杂,现实和理论都没有统一的基础,研究难度极大。第一次提交的课题报告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五位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他们给出了中肯的批评意见。正是这次修改意见让课题的后期研究水平得到极大提升。针对专家一致地反映城乡结合部范畴不明确的问题,只有直面本课题研究中问题十分复杂,研究难度极大的现实,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空间经济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来克服学科基础薄弱的现实。最终,突破了城乡结合部动态性和范围难以明确的现实与研究困惑。

书籍规格:

书籍详细信息
书名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9787514126747
如需购买下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经济科学出版社
版次1版印次1
定价(元)38.0语种简体中文
尺寸24 × 17装帧平装
页数印数

书籍信息归属: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是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2.11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F299.2 的主题关于 城乡结合部-经济效益-研究-中国 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