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年代:2013
定价:49.0
本书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首先回溯到戏剧史上包括元杂剧等一些悬而未决、似是而非的对象,进行“知识考古”和问题溯源。然后从输入中国的几派西方戏剧理论及其实践之间的缝隙来入手,探讨交流的危机,并深入到危机的背后,探讨文化背景的裂缝。最后重点深入当代演出和排练现场,透过剧场的缝隙,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戏剧交流重建的可能。本书也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计划”资助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为期一年访问学者的研究成果。
导 论第一章 戏剧演变中的表意与表演 第一节 表意与表演相圆融的可能与不可能 一 从《赵氏孤儿》的当代演出说起 二 圆融的剧场(一)——元刊本《赵氏孤儿》 三 圆融的剧场(二)——其他元刊本杂剧 第二节 表演主导时代的表意与表演 一 从现当代《桃花扇》《牡丹亭》的演出说起 二 折子戏与娱乐小戏:当表演脱离表意 三 从“花雅之争”到京剧的兴盛:被选择的表演 第三节 表意的强制及仍然存在的分裂 一 从2009年作家大戏《操场》说起 二 强制性的表意对戏剧资源的选择 三 强制性表意的极致:样板戏的内在戏剧结构第二章 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 第一节 仿真的交流与英雄主义的不交流 一 观念戏剧与仿真的交流 二 理论问题(一):斯式体系的内在矛盾 三 从《推销员之死》到《恋爱的犀牛》:失败英雄的重生 第二节 戏剧危机与对不交流的批判 一 戏剧危机:从《雷雨》《茶馆》说起 二 理论问题(二):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想;简和繁的两种讨论 三 从布莱希特戏剧的中国搬演说到《鸟人》的“异化” 第三节 神圣召唤的复活及其消费倒影 一 彼岸:两种方向的正读 二 理论问题(三):从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到彼得?布鲁克 三 从“我们”到“我们”:神圣戏剧如何着陆第三章 重审交流语境与戏剧的交流重建 第一节 在宏大社群性崩溃之后 一 从《红灯记》谈起:重审微观社群性与“仁” 二 戏剧中的微观社群性:《红白喜事》等三部戏 第二节 去宗教/仪式的社群性 一 去宗教/仪式:戏剧史与戏剧文化 二 戏剧:渎神的快感以及快感的强度 三 《切?格瓦拉》及其他:在杂多与仪式之间 第三节 复杂语境与戏剧的交流重建 一 文化背景:复杂交流语境下的社群与主体;“演员”齐泽克 二 意识形态的神圣客体——《青春禁忌游戏》《哗变》及《我爱桃花》 三 以表演工作坊为代表的台湾戏剧与杂多性第四章 戏剧人类学视角下的观察与实验 第一节 重重符号帷幔下的戏剧肉身 一 《暗杀》:从两种表演体系的差异说起 二 自我出发与符号体系的坚硬墙壁 三 此在的间离 第二节 剧场的缝隙:缝合或撕开 一 从观众的咳嗽和演员的汗珠说起 二 《奋斗》:在戏剧、电视剧、小说之间 三 影像剪辑时代的戏剧封装与反封装 第三节 “知识分子戏剧”还是“群众戏剧” 一 “群众戏剧”的可能性与可能的误区 二 “作为社会论坛的戏剧”之批判 三 重塑雕像的权力:世俗与崇高的舞台辩证法结 论参考文献
本书通过对当代戏剧种种现象的分析,并结合戏剧史、戏剧理论和外部文化环境的视角,梳理了当代戏剧危机的根源在于交流语境的危机,并进而探讨了交流重建的可能性,试图为戏剧的未来打开思路。从文化继承的角度来讲,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作者简介】邓菡彬,1979年出生,北京大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纽约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编剧研修班结业。现为海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系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余秋雨工作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海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2009年在北京参与发起和创立戏剧演出团体“戏剧骨坊”,担任导演和演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冲突的舞台》一文获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提名奖。出版教材《编剧经典案例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戏剧作品曾参加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海先行青年创意戏剧节等。指导学生排演的作品也曾在中国校园戏剧节、北京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获奖。
书籍详细信息 | |||
书名 | 当代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站内查询相似图书 | ||
9787509751411 如需购买下载《当代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pdf扫描版电子书或查询更多相关信息,请直接复制isbn,搜索即可全网搜索该ISBN | |||
出版地 | 北京 | 出版单位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版次 | 1版 | 印次 | 1 |
定价(元) | 49.0 | 语种 | 简体中文 |
尺寸 | 24 × 17 | 装帧 | 平装 |
页数 | 印数 |
当代戏剧交流语境的危机及应对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8出版的中图分类号为 J809 的主题关于 戏剧-文化交流-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的书籍。